分享

毛主席三招重塑中华之魂

 天外来客142857 2022-05-16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开国大典

一、抓住了革命根本问题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改朝换代。不论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起义,还是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尊王攘夷”;不论是趁火打劫的外敌入侵,还是争夺皇权的“同室操戈”都没有给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剥削阶级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到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翻开了开天辟地的新一页。

文章图片2

第一部全国性土地法

1925年12月,主席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926年9月,主席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40年1月,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再次明确表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主席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预见性就是准确地抓住了农民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和关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为什么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主席不但进行了深入分析,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正确主张。但是主席的观点不但遭到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王明的严厉批评,一定时期内还得不到党内主要同志的理解和支持。

在最困难的时候,主席曾经一度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被迫离开党的领导岗位。面对挫折和打击,他没有灰心和放弃,而是始终坚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中国革命此后遭受的挫折和失利证明了主席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主席敏锐地发现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中心问题则是土地问题。我党的土地政策实际上经历了从不完善到日益成熟的过程,主席的英明领导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主席多次谈到《井冈山土地法》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纲领,因为没收一切土地归公,当地农民参军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后来的《兴国土地法》就只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真正实现“打土豪,分田地”。在抗日战争中,为了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团结爱国士绅,我党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9月,中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得到老百姓拥护支持。分到土地的广大翻身农民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土地改革成为促进中国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的一大法宝。

二、建立了人民政权的经济基础

文章图片3

三大改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老百姓才能真正地实现当家做主。在西方国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大量资本的资本家绝不会关心民众的生计。美国近3年应对“新冠疫情”的做法和付出100多万人的生命代价很能说明问题。同样旧中国,在“四大家族”掌权的蒋家王朝,人民永远是被统治,受压迫的奴隶。

我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尽快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自1953年起,我党在全国范围先后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未有之大变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大改造”进行到高潮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正式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作出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然,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为新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毛主席建国思想的伟大胜利。

文章图片4

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合影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如此的巨大成就与当年主席在建国之初打下的牢固基础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资本家和地主等剥削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地基。这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创造性地开辟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三大改造”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真正结束了数千年的剥削制度,使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古国进入了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改变了工人的受压迫地位。主席根据我国国情,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三大改造”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完全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文章图片5

新中国的成就

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建国之初,我们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如今的繁华盛世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贡献否定改革开放后的贡献,也绝不可以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成就,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选择、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

三、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文章图片6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主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用思想和行动,彻底改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屡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签了无数不平等条约,就连东瀛小国也不正眼相看,污蔑中国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华夏民族失去的不仅是主权和尊严,更可悲的是失去了骨气和胆量。

文章图片7

沉溺鸦片的国人

虽然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战胜了飞机加大炮的蒋军,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社会仍不认可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军人的形象仍是当年“国军”留下的骨瘦如柴,一触即溃的形象。直到朝鲜战争的爆发。

1950年6月,南北朝鲜军事冲突爆发后,美国立即打着联合国的名义军事介入,通过仁川登陆迅速扭转了局势。朝鲜人民军被拦腰斩断,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新中国求援。对于中国是否出兵参战,不但狂妄的美国人万万难以相信,就是在我们国内,很多一线主持工作的领导也犹豫不决。一边是世界第一经济、军事强国,一边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怎么也看不出我们有任何获胜的希望。

在充分权衡利弊后,10月4日主席以大无畏的气魄一锤定音:出兵朝鲜,保家卫国。主席多次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唇亡齿寒,我们怎能见死不救?为了我们的建设,出兵利益极大,不出兵危害极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鉴于美军不顾我国政府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主席立即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由彭德怀元帅指挥开始了三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军人为了荣誉敢于以弱对强、不畏生死的英雄气魄至今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留下深刻印象。上甘岭战役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感叹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共军对手。美国人说我蒋介石不行,他们又如何呢?……世界上已没人是毛润之对手。”李奇微将军指出:志愿军是最狠的斗士(人在阵地在),却也是最文明的敌人(优待俘虏)。

文章图片8

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辱的斗志和敢于迎难而上的决心。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感慨万千:“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麦克阿瑟晚年警告:“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脑子一定是有病。”此后正在国内接受改造的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一下子就老实了,真心忏悔罪行。

文章图片9

香港回归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主席是千古伟人,重铸了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离不开他老人家的心血。作为新世纪公民,必须努力工作,为国奉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