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店水库是座普通的小型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北汝河支流荆河上,地处汝州市(亦称临汝县)夏店镇境内,坐落在禹王山和柏崖山之间,兼防洪、灌溉一体。它是解放初期,临汝县人民在县委书记霍华章率领下,百废待兴中修建的,可谓新中国改地换天宏伟篇章的缩影。 据载,夏店水库的基址是黑龙潭水库。黑龙潭处荆河的关口,扼古商道要冲,禹王山和柏崖山相峙的峡谷底端。上望,鹰挂悬崖;下视,潭若黑洞。道路贴壁,狭窄陡滑,阴森森狂风乱石,黑煞煞激流翻滚,是个单不夜路,结伴方行的地方。据老人们讲,潭底黑龙作怪,祸害百姓,后人建造大坝制服了黑龙,老百姓才过上安稳日子。然而,每逢暴雨时节,荆河滔滔,遥望河岸,不辨村舍。为此,新中国建立后,重整山河才有夏店水库的数次修治(关于夏店水库治理可参阅平党申《夏店湖水美如画》)。 1953年冬季,夏店水库动工,次年初步建成。此后,因洪水冲毁重建而多次加固。如今的夏店水库,它最大坝高25.4米,坝长617米,顶宽5米,像拉满的弓,东西横卧荆河。大坝外侧如坚固的城堡,从渊深的河谷拔地而起,递层而上,闸门前的输水渠道就坝体而修,东西分支通向周边的田舍和村庄。大坝内侧沿坝体曲面均以红石铺砌,形似鱼鳞,唯矗立的水库主体闸楼及其高架走廊,像弦线下扣的直角三角形悬立库内。为了安全,走廊门平时紧锁,关键时供管理人员通行开闭水闸、察勘库容。坝顶弯弯的道路可供小轿车、摩托车行驶及游人观览,值得一提的是,道路内侧有齐腰的石墙护卫,给游览者满满的安全感。大坝西头两孔青砖券拱的窑洞,外装变压器,紧邻着的是溢洪道,其最大泄洪量521.6立方米/秒。大坝东头是繁忙的关弯线,那高耸的通讯塔、新型烟炕房、山顶村移民区和夏北村党群服务中心,梯次布局,与水库上自然村联成一体。多年来每回老家,只要时间许可,我就翻越沟岔,去看看水库荡漾的碧波,吹吹凉爽的山风,美的很! 靠天吃饭的老家,怕旱不怕涝,累死老天爷的地方,修建水库特得民心,谚语:“不纺花,不织布,一心一意治水库。”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中学期间,老师常带同学们去夏店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那时候,借着“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家乡父老人海战术治水库,土法上马赶进度,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来自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社员分工协作,他们从大坝两端挖土,架子车拉或肩挑,在坝体上一层层堆起,然后,一边东方红拖拉机推磙碾轧,一边人们喊着号子打夯,或抬石磙砸实,就这样,坝体一点点抬升。记得,有一次同学们累了,坐坝堤边休息,一块下滑的石头朝毫无防备的几个女生冲来,被正在巡查的公社书记焦贵忠一把拦住,化险为夷,可是,书记的手却流出血来。再就是假期为挣工分,我随队里劳力们去水库劳动,期间,得知个很有趣的事:村里的土专家平寨娃,因成份问题终身未娶,却是个地道的水利通,修水库只要请他,搭眼就知道坝址设哪里最合适,坝体怎么布局最安全,施工如何最省力,如此一番库容可达多少立方米。遗憾的是,我没见过此人,却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水库建成及屡次加固,配套工程也有序展开。一是,灌溉网络的续建。主干渠从水库闸门,沿坝体顺荆河西岸就势南下。渠道两侧均以红石砌起,白灰灌缝,凭借地势架小桥券隧道分途延伸,绕夏店街向周边推进。东经夏东大队的乱草坟、狼湾通向毛寨、河西陈;西顺发电站到孔寨、赵庄;南从平家老坟到谷堆坡和尚庄、上鲁,或顺南大路至磨庄、八里王。向东的支渠从夏北大队水库上自然村穿越北河自然村的坡地,修到普照寺的寺沟。据统计,父老凭双手建起的夏店水库灌溉网络使6000余亩耕地旱涝保收。二是溢洪道的拓宽和加深。1975年夏季暴雨连绵,荆河水势猛涨,溢洪道泄洪力不足,夏店水库水位抵近警戒线,库坝压力很大,村内居民一日数惊,纷集东后场、高坷台、北后场的高岗之地。暴雨结束后,水库里积聚了大量的淤渣,及其冲下来的椽子檩条,清理过程中,夏西一社员溺亡。雨季过后,公社组织力量加快了水库溢洪道的拓宽加深进程,用炸药炸开坚硬的麻屾石,为此,夏北一社员因哑炮遇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陵头公社(夏店镇原隶属陵头公社)几个让人叫好的工程,足与夏店水库媲美,那就是陆浑水库东二干大渠荆河渡槽,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的作用,并为汝州市区提供相应的用水量;后户村东南,临着东二干修建的脾山提灌站,精致高效,三级提升,受益区覆盖水泉、前户、后户、阎洼、洼张、陵头等村,遗憾的是,此提灌站早灰飞烟灭;上鲁提灌站,全用红石构筑,威风凛凛,名骚一时。这些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工程,是毛泽东时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主体思想的体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参加工作后,每回到老家,都能觉察到变化的讯息,尤其是近十年来可称之为巨变,表现在:肯定的一面是街道整洁,道路开阔,交通便利,农作机械化,通讯现代化,思维复杂化,人们基本上衣食无忧;忧虑的一面是优质耕地减少,抛荒严重,化学污染普遍,资源开采超负,最特殊的是原有的水利灌溉网络几乎荡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说到这里,十分困惑的心境是既要面对水乡城镇的批量建设,又要面对干涸的田野里禾苗在阳光下枯焦。 难忘的是2014年酷旱,庄稼几乎无收,夏店水库透底,乡里多个村庄,人们吃水都要远行到乡政府的井里去打。老百姓感叹:千百年来从不缺乏的水竟难住了人!好多次,库里储存了水,再白白流失,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为,水库闸门存在缘由闭合不了,即便关上闸门做好了储蓄,可灌溉渠道大多早已废弃,或无耕田可供浇灌。 我自忖着,我们国家修起了世界里程第一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还有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建设起让世界惊叹的城市集群,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公认的世界经济发展引擎,还能托不起三农的底盘!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都知道,农业要发展好,离不开土肥水三大要素,基础是土,保障是肥,关键在水。因此,三农的良性循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保护好这三大要素,尤其是疏通农村灌溉网络上繁杂的毛细血管。 这也许不是普遍问题,杞人忧天了,但它毕竟是问题。 2022年5月10日星期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