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图省事”,孩子的学习只会很糟糕。

 靠谱的阿木 2022-05-16 发布于河南

真正的教育是为普通人服务的,它能让人透过学习获得生活的技能、思考的能力、审美的趣味。

可现在的教育似乎没机会,培养出有基本谋生能力和基本思考能力的普通人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在于老师。

一个好老师,他会想办法去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对付应试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很显然,这样做的老师在现行体制中实在是少得可怜。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在遇到老师之前,父母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如果再有一个情绪稳定、睿智并充满爱的妈妈,教他用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温暖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他一定是个快乐优秀的孩子。

换句话说,爸爸的格局决定着孩子未来的高度,妈妈的情绪决定着孩子世界的温度。我们父母每一次的“图省事”,都是对孩子教育的耽误;每一次的缺席,都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双减之后,如果“懒得给孩子找老师”,那么我建议:作为父母,尽早你要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

毕竟用外力推着教育孩子是走不远的。咱只有想办法去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他或许才能独立自主地去坚持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大人,先引导孩子树立个小目标,再找个适合的时机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孩子,让他可以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同时,在生活上,我们还要多给他一些选择权,经常给他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小目标。

试想,如果我都不知道学习要用来干嘛,你觉得我会努力学习吗?当然不会啊!

所以说,想要孩子自律的去学习,我们必须得帮他找到一个他可以看见的,感受到的,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目标。

当然,除了目标,还得给他方法指导。每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严格指导的家长。教育路上,父母永远不能只指望孩子自己变得自觉、自律。你得教他,他才学得会。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你就得在这之前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要求他。

人,其实并不怕高标准,只害怕没有具体的帮助。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觉性的时候,学习中、生活上我们大人都需要给予他具体的指导,手把手指导他养成习惯。能够长期监督他的学习,狠抓他的习惯,严管他的手机显得十分关键。

我一直都很认可一句话: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熊孩子才是管出来的。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家长说,你退一步,给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提供一个空间,不要管他;给他提供帮助,寻找资源,关心他这个人就行了。学习的事情嘛,还给他和他的老师就更好了。

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做? 我想教给他什么?要怎么教效果才最好?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好的方法是弥补他的劣势呢,还是是尽可能地发挥他的优势?

我想,只要你在关注他成绩的同时,也关心他是否热爱生活、是否对知识充满兴趣……在时间里,他就总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命运,去自由地做他内心的自我。

换一种思路,或许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孩子,也是在教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