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高炉开炉问题的一些思考

 高炉炼铁技术 2022-05-16 发布于河南

前言:

高炉开炉问题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有时旧瓶装新酒或腾笼换鸟时,却也总能发现一些不同东西,奏出一点点新的篇章。下面结合最近一次高炉开炉的具体过程,以及开炉初期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简要总结,与同行交流分享一下。

一、开炉前的延伸准备工作

高炉的停炉大修及开炉,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作,开炉只是整个系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前后延伸管理十分必要。又因为本次大修是所在公司首次组织,大部分人没有经验,所以加强事前控制更尤为重要。结合此前经验,大修开始前就做足了方案,停炉前就已经把开炉的各个细节的方案详细做了出来,有120多页,提前做好系统培训。另外,厂部人员同德同心,与施工人员,无障碍沟通和协调,齐抓共管,注重加强事中控制和过程管控。从降料面、放残铁、扒炉、砌筑碳砖陶瓷杯等,工期节点29天,时间很紧张,插曲也较多,死盯过程节点,促使了大修阶段的完美收官和最终落地。后续有序完成了设备调试、联动试车、烘炉、打压试漏及原燃料准备等一切工作,择良辰等待装料点火。

二、全焦全风口送风带热风装料

1、装料容积及装料方式见下表

高炉原容积

死铁层

炉缸

炉腹

炉腰

炉身

炉喉

总计


72.58

185.99

174.58

97.31

548.37

56.55

1135.38


填充方式

死铁层至炉腹1/3填充净焦;炉腹1/3以上至炉身下沿以上1.0米填充空焦,炉身1米以上至4000mm料线全部用正常料,负荷分为三段。



填充容积

净焦部分炉容

空焦部位炉容

正常料部位炉容

总容积


316.77

273

428.23

1018












2、装配料方式

(1)死铁层到炉腹1/3装净焦

净焦组成:干基焦炭9000 kg/批,湿基9045kg /批(焦炭水分0.5%),共23批。(为减少上料时间,焦批按照料罐最大能力上料)

(2)炉腹1/3以上至炉身下沿以上1米装空焦

空焦组成:干基焦炭9000 kg/批,湿基9045 kg /批(焦炭水分0.5%),白云石1800kg/批,共18批。空焦R2=0.91,

(3)炉身下沿以上1米至4米料线装三段正常料(具体配料参数见图1)

3、参数计算

装料总体积1026.41m3,总铁量212.37t,总渣量128.86t,总焦炭528.31t(干基),湿基530.96kg /批(焦炭水分0.5%)。

全炉总焦比(剔除熔剂)2.30t/t,负荷0.67,全炉炉渣R2为0.79,全炉渣铁比697.62 kg/t。

正常料焦比(剔除熔剂)697.62kg/t,负荷2.25,正常料炉渣R2为1.0,正常料渣铁比435.22 kg/t。

4、装料要求

(1)按装料表装炉,上料系统、装料系统按照开炉方案要求试重车,装料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2)本次开炉采用全焦带风装料方式,为减少物料偏析,并使炉料得到充分预热,装料前期通过全开混风阀带风装料,后期适当开部分热风阀和冷风均压阀,控制送风温度在350~400℃左右。装料时风量根据料线位置控制,最大风量约1200m3/min左右。

(3)为保证第一炉铁有足够风量,并利于后续加风。从加含铁物料开始,布料应创造两条煤气通路,以保证煤气上升顺畅,加风快。装料时布料矩阵根据料线深度,逐步扩大角度,增加布料环数,拉宽平台。布料矩阵等见图2。

(4)料线至4m左右时,继续送热风,等待通知改点火开炉。

                   图1  全焦开炉配料参数

                  图2 带风装料参数

三、点火送风后参数调整

1、风口配置

本次开炉的高炉共20个风口,本次开炉全部选用直径Φ115mm,送风前全部加装直径Φ90mm的砖套,全风口送风,进风面积0.1272m2,为全风口面积的61.77%。

2、点火送风情况

4月9日下午带风装料完成后,继续送热风,20:00左右全开冷风阀和热风阀,20:30实现全部风口成功点火,风量1200m3/min,风温800℃左右。风口全部着火后,视料动情况适度加风至1500m3/min,送风5小时左右引煤气至管网。在点火6~12小时是软熔带形成时期,这段时间采取了守风量、不加风甚至减风的方法进行过渡。实际冶炼进程在9~10小时出现很明显的憋压,采取控制料线,慎重下料应对,出现自动塌料后,气流转顺,随后逐步加风,赶料线,见图3。

          图3  开炉加风赶料线进程

3、出铁操作

(1)预埋氧枪

为保证快速顺利的打开第一炉铁的铁口和提高炉缸热量,加快开炉进程,在烘炉前,北铁口使用直径Φ108mm的铁口导出管,南铁口预埋直径Φ60mm氧枪。高炉点火后,南铁口通入压缩空气和氧气,并根据开炉进程通过控制压力调整风氧量。这样能从下而上加热炉缸,热量散失少,热效率更高,达到快速提高炉缸温度的目的。

(2)出铁情况

南铁口于4月10日2:40见渣后堵上(大约送风后接近10小时),根据风量和实际下料批数计算,约送风14小时左右从南铁口出第一炉铁,实际控制在7:45,与理论计算时间基本一致。铁口打开后,渣铁流动性良好,直接过避渣器走水渣,第一炉铁物理热1480℃以上,铁水中[Si]5.12%,[S]0.022%,炉渣(Al2O3)20.01%,(MgO)9.38%,(R2)为1.22(第一炉铁硅和物理热超出预期,分析与使用氧枪及装料后期带热风预热炉料有很大关系)。此后按开口间隔时间25~30分钟左右,在南场连出两炉铁后,投用北场。第一炉铁见图4。

             

 图4 第一次铁过避渣器

4快速降硅及提产

(1)负荷调整

快速降硅是实现高炉快速达产的重要措施,核心是保证渣铁流动性的同时提高煤气利用率,控制好降焦比节奏。本次开炉料第三段正常料焦比为660 kg/t(剔除熔剂后,下同),干焦负荷2.28。送风后随料线提高和煤气利用率变化情况,逐步重负荷。为利于控制调剂炉温,第一炉铁后焦比降至520 kg/t,并根据冶炼周期计算,适时迎负荷。后续逐步捅掉风口砖套,扩大风口面积加风,扩矿批,重负荷,富氧。第三炉铁铁水中降至[Si]1.5%,物理热1500℃,此后逐步降[Si]至0.6%~0.8%。开炉原方案计划48小时实现全风,见图5,图6,实际进程在送风29小时左右,出完第一炉铁16小时内,已捅掉所有砖套,实现全风口面积送风,富氧3000m3/h,煤比120 kg/t,开炉初期工作基本结束。

(2)强化冶炼

受炼钢铁水消化能力影响,风量加全后,放慢加氧节奏,逐步优化布料参数,提高煤气利用率和炉况稳定性。在点火第3天产量至3800吨/天(有效容积1060m3)。随着下游产量释放,开炉第6天加氧提产,产量至4000吨/天,大约半月后按4150~4200吨/天组织生产,燃料比515 kg/t左右。

           图5 原开炉方案第一天点火后参数调整进程

图6原开炉方案第二天点火后参数调整进程

(3)开炉初期遇到的一些问题

开炉后随着加氧提产,初期易出现铁口过深,压量关系大开大合现象,铁前憋压严重,下渣后又非常宽松。憋压严重时,炉腹炉腰部位渣皮容易脱落。在开炉一个月以后,上述现象能有一定缓解。另外,操作燃料比较炉役后期同口径比较低5~10kg/t,不太接受角度过大的布料矩阵。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出现憋压主要是开炉初期本身炉缸容积小,又因为初期存在黏土保护砖,可容纳渣铁的能力受到限制,操作中缩短出铁间隔时间,并保证一定的出铁时间,将渣铁及时排净,能有很大改善。另外,随着冶炼时间增长,炉缸容纳渣铁量变大,很多症状能消失。建议确定产量目标时,要与炉役周期的不同阶段特点相匹配。

四、总结及建议

1、本次开炉的简要总结。本次开炉采用全焦带风装料(后期热风预热)、加砖套全风口送风、氧枪开炉、快速降硅等技术手段。整个开炉过程算是比较顺畅,一气呵成,只在软融带形成阶段有点憋压,出现塌料一次。第一炉铁实现物理热1480度以上,直接走水渣。顺其自然状态下,送风点火29小时,第一炉铁后16小时内,已实现风口面积全开,风量加全,富氧3000m3/h,煤比120 kg/t,结束开炉初期工作。放慢节奏情况下,3天内也基本达到了接近正常生产水平。

2、本次开炉技术特点。(1)开炉料的计算是开炉过程的基础,空焦段以上正常料分段装料方式更有利于适应炉内热量变化需求。(2)全焦带风装料可减少炉料碰撞产生的粉料,疏松料柱;热风装料能挥发掉部分开炉料中的水分,减少点火后水分蒸发对料柱透气性影响,同时有利顶温回升,和提高前期炉料蓄热量,降低开炉焦比。(3)全风口加砖套送风,相对堵风口送风方式,气流分布均匀,有利于活跃炉缸,同时降低了开风口劳动强度。(4)氧枪开炉能够保证及时打开第一炉铁口,迅速提高炉缸热量,改善渣铁流动性,减轻炉前劳动强度,为快速达产达效奠定了基础。(5)通过快速降硅技术,能够尽快过渡到正常生产状态,加速开炉达产进程。

3、道和术的问题。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由术入道,以道驭术。我们常说大炉子和小炉子的问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搞清楚原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后,就能很快适应不同原燃料条件及不同炉型及炉容高炉的管理及操作。本次开炉顺利,得益于将开炉方案尽最大可能做细,形成模式。炼铁就是炼参数,参数不匹配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参数具备条件后,不攻就是过。就类似于在地图上走迷宫,跳出来,以高维打低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问题。理论源自于实践,实践内容又有待升级为理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针对一定时期内特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而经验本身就是一组模糊的数据。作为高炉从业者而言,因时间和所处单位原燃料特点的限定,只能从一个层面展开对高炉的研究。高炉操作的方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合理性问题。所以对高炉进行管理和操作时,应具体到与各自所在单位的实际原燃料条件、综合管理能力及技术团队整体水平相适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想快速进步,一方面以高人为峰,只有吸收前辈的基础上,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平心而论,本次开炉应用的很多技术得益于在连云港亚新钢铁工作期间,跟姜永龙先生及其团队的学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要学会吐故纳新,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写一篇文章或论文之时,既可以对自己进行总结,同时还能参考吸收别人的成熟经验。

作者简介:杨成,,联系电话18661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