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幕先锋——四十年后的苏德坦克再较量(下)

 fairyfail 2022-05-16 发布于天津


在上文中,我们对铁幕两端的两款战车的“矛”与“盾”进行了全面比较。下文中我们将继续对其他重要技术展开对比。

机动力—运动性:

二者在速度,行程和单位功率等方面相仿。豹2A4以高强度大马力的发动机和精密高效的液压传动系统,一改虎式,虎王笨拙呆滞的姿态,其使用的MTU“欧洲骄傲”动力包,1500大马力发动机,使其单位功率达到20千瓦/吨,最大公路速度72公里/小时,公里行程550公里,是真正成为凶猛灵活的狂兽。T-80U的机动则是继承了前辈T34一贯的风格:皮实,奈揍,简单粗暴而实用,其1250马力的GTD-1250燃气轮机为坦克提供了19.98千瓦/吨的单位功率和75公里/小时的最大公路速度,以及600公里的最大公路行程。整体看来,双方机动性指标上大致相当,但豹2因为全新设计的动力系统,其整体技术含量较高,提升潜力大,翻越障碍能力更强一些。在一些视频里,豹2做出了非常精妙细微的机动操作,令人拍案叫绝;T-80系列的拿手绝活是飞天滑铲,起起伏伏的“滑翔”动作在颇具观赏性的同时,也印证了其结实耐用的机动系统。

图片

机动中的豹2坦克

图片

对付猛兽的最好办法当然是飞天滑铲了,这就走起来!

维护、保障与适应性:

对于现代主战坦克来讲,保障工作至关重要,甚至依赖性比二战还要强。很多朋友会奇怪,威风凛凛的M1,豹2,勒克莱尔,怎么一到中东就成了留给各路反政府组织甚至拖鞋游击队的打卡纪念吉祥物?这就是我要谈到的,保障问题。这个问题,比装甲多厚,打的穿打不穿重要很多很多。因为保障谈的是体系,是主系统,是核心;而穿扛是战斗性能,是分项,是子元素。

M1A2是著名的油老虎,重量达到恐怖的68吨(甚至75.8吨!)。其大马力发动机疯狂运作带来高强的机动性同时,给零部件带来的磨损和疲劳也是非常高的,其结果是发动机大修周期短,机械故障频率多,维护要求高。其他各国主战坦克没这么夸张,但也是差不多情况。由此可见,第三代主战坦克虽然火力猛,装甲厚,但看似强壮的身躯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断油,断零件,小故障,随时随地就趴窝,必须要有大量的摩托化分队为其提供补给,回收和维修;而其重量大,通过性也就很差,一条沟壑和水系就能让这些巨兽束手无策(潜渡可不是想实施就能实施,其对气象,水文条件和河岸地貌要求极端苛刻),60-70吨的重量肯定是需要重型浮桥才能过河,而这已经超出师和旅级配属战斗工兵的支援能力,往往需要军一级工程兵前出保障!这么多门道,这么多操作,也只有那几位领头的老兄才能勉强操作的过来,你让伊拉克,沙特这种级别的国家整利索这些,那真就是难为他们了。但话说回来,你整不明白,就要丢车,就要留给人家当吉祥物,就要满世界传遍那些艳照。

图片

图片

越是重型装备,其对保障要求越高;主战坦克往往需要军级工程兵前出保障,大大增加指挥的复杂性和运动的不确定性,其建制内的战斗工兵是无法实施重型桥梁搭建的。

豹2A4和T-80U的通过性都不是很理想。重量对比看,这两种车几乎是JS122和虎式坦克的还原。笔者作为土建工程人员,对岩土桥梁这一点向来比较敏感。根据资料查询,欧洲大多数支流级水系桥梁,其最大载重都在20吨级,罕有30吨以上。而无论苏联摩托化师还是西德装甲旅,其建制内战斗工兵都无法执行25吨以上浮桥建造工程。这说明,豹和T-80的运动,都需要高级工程兵前出保障才可以实施,大多数水系对于它们就是天堑。这事实上造成了部队机动的隐患,增加了迟滞的风险,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退却方。

T-80比豹2轻了9吨,这为它带来了一定的通过性优势,但效果也就那样。GTD-1250燃气轮机的大修间隔约为300小时,稍强于MTU的260小时。发动机大修也是非常让战斗部队挠头的一种保障,依赖后方部队的重型设备(重型拖车,履带式起吊机甚至龙门吊)。这两种坦克的故障率也都不低(现代主战坦克就没有故障率低的,只不过优秀的保障能迅速恢复其战斗力),结合中东战场,乌克兰冲突,及各路军演看,高强度急行军带来的结果,就是一路开一路丢。所以我认为,单独评价两者的可靠或保障性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应当结合80年代后期整个北约和华约战争机器的保障体系予以分析,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障体系做不好,不好好做,就是面对弱小敌人也损兵折将,丢盔弃甲的下场。在叙利亚和乌克兰,这些几十吨的铁疙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扔下去留给对手摄影留念。

总结与感想:

整体来看,豹2A4和T-80U的战斗性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二者是东西方阵营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里程碑式节点,是装甲部队由机械化逐步向信息化探索的见证者。相对而言,它们在技战术指标上各有千秋,旗鼓相当;都有各自的特色,优势和不足。T-80U以全面,强大的性能构成了华约钢铁洪流的基石和骨干,东欧宽阔的平原和一望无际的芳草见证它们君临天下;豹2A4以精良的火控系统和灵活的机动性穿梭于西欧的林区和山野丘陵,在这里,它们无可匹敌的万兽之王。

应该说,T-80U的最大亮点,是其以46吨的重量,达到了性能(至少是正面)完全不虚55吨对手的水平,大家是不是想起了JS-122和虎式呢?当然,T-80U对豹2A4是完全形不成JS-122Mod44对虎I的压制程度,但能与之一较高下,也是难能可贵。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想,难道雅利安神人们的设计水平和科技如此低劣,居然要用额外20%的重量才能达到对手的性能?其实笔者前文就已经谈到,这是一个取舍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谁黑谁白,谁好谁坏。豹2A4硕大的车身,是由于其大体积发动机,弹药分舱,侧向防护和4人编制成员一系列对空间体积要求高的因素决定,其带来的重量增加是必然的,无可避免的;然而正是这些因素,提升了其机动性能,成员生存概率,最重要的是,为豹2A4提供了更全面的防护和更高的改造提升潜力。道理很简单,四号坦克再怎么改,也变不成黑豹,虎式,因为它的平台就不是一个能够承载重型装备的平台。继A4之后,什么5,6,7,革命豹层出不穷,装甲也越堆越后,弹杆也越拉越长,设计也日趋成熟精良,这就是其核心价值。

反观T-80家族,由于底盘和发动机限制,主要也是华约解体和服役国财力限制,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提升,费了好大的劲搞出的雪豹也没能大规模列装。反倒是之前看不上的小老表T-72家族繁荣昌盛,四处开花,一路传承到最新的T-90M型号,简直改的他亲妈都不认识了。另外T-80U的填弹机限定了炮弹杆长,制约了其火力提升空间;如果改用人工装填的长倍径比穿甲弹,配合其高膛压火炮,效果定有不同。

我记得有一句话叫“不比情节比情怀”。笔者的理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门外道火力,门内谈体系;新手说穿扛,老兵聊保障。这一点在翻阅二战装甲部队战斗报告和经验总结时就深有体会,职业军官和士官往往花大力气,连篇累牍去论述和探究战斗的组织实施,通讯层级建立,指挥体系构建,工兵/工程兵前出节点和勤卫分队运动作业等;对于自身装备的火力,防护力,真的谈的少之又少。同好们看到卡尔尤斯,魏特曼式的力挽狂澜,以一当十不由心潮澎湃,但现实中,如果对手打崩你的保障体系,摧毁后方基地,断了你的补给甚至指挥系统,那再多的虎豹斯大林,甚至M1A2,都只能丢掉给对方拍照。没有保障,主战坦克什么都不是,没有保障,再多的重型设备都是废铁,没有保障,一条小河沟就能咬住装甲集团。但是保障又是个非常专业和生涩的系统,即便是在下在翻阅野外军事工程作业的书籍也觉得索然无味,这东西哪有谈论穿甲和防护,顺便互相喷一喷踩一踩来的痛快嘛!

由此我们联想到,1944年春季装备大量虎豹的南方集团军群,为什么在乌克兰把宝贵的重战车扔的尸横遍野,溃不成军,正是因为保障崩溃的缘故——回收组织不力,无法拖回损伤或淤陷装备;维修保障不力,缺零件,各种借口推诿磨洋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导致空有大量占编制却无法使用的战车的部队无力迎敌,最后一路丢给苏联红军;野外作业保障不力,工程兵或四散奔逃,或人影不见,导致大批宝贵设备永远留给对手。战败者固然可以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把失败归咎于天气,泥泞,水文条件,缺零件缺油队友无能...一切都是世界的错;但那些后方工人,科学家和领袖克服巨大困难研发,生产,列装却被扔的漫山遍野的宝贵装备,被对手如玩具般把玩拍照,就是对日后哀嚎没车缺炮那群人最大的羞辱。

最后,我们回到这两型坦克的综合实力对比上,应该说,1985年技术条件下,虽然多了20%的重量,豹2A4对T-80U是形成不了优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次级产品,豹2的大功率发动机,优化全向防护和大战斗室设计为其提升创造力巨大空间,而T-80U则不具备同水平的改进幅度。它们就像是1943年初的四号F2型和T34-76,二者纸面数据旗鼓相当,但前者发展到H也就是到头了,而后者可以升级为T34-85,实现实质性进步。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