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漕运,如何养活百万人口?

 qk缘园 2022-05-16 发布于广东

秦始皇北征匈奴的时候曾经从山东沿海一带运送军粮到北河(内蒙古乌加河),被视作中国漕运之先。等到隋唐之后,大运河的贯通让漕运成了牵动天下局势的重中之重,譬如开封之所以能够成为八朝古都,其原因就在于开封大占漕运之便。

而在清代,漕运行业甚至能够养活百万人口,清人丁显就曾在《请复河运刍言》中指出“漕河全盛时,粮船之水手,河岸之纤夫,集镇之穷黎,借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

一道运河,如何能养活这么多人呢?

运河之民

在物质资源较为丰富,基本不用为粮食发愁的今天,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抱有怎样深厚的情感。

实际上,哪怕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也常常要为粮食不足而发愁。两汉定都长安,关中之粮常常捉襟见肘,每年都不得不从关东运粮,漕船经过黄河三门峡一段路时尤为凶险,终汉一朝,也没能解决长安的粮食问题。

等到隋唐,这个问题越发严重,唐高宗甚至不得不率领宫廷去洛阳就食,由于出行仓促,竟然有半数随从在途中饿死。唐高宗并不是唯一一个“逐粮天子”,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素有贤名的皇帝都没能逃过此劫。隋炀帝之所以执着于兴修大运河,很大的一个原因正在于此。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运输依然繁忙

等到大运河修建完毕,漕运就成了历朝历代都颇为重视的“长期政策”,清代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毫不客气地说,漕运是清代朝廷在地方社会运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所涉区域最集中的一项国家事务,其地位极为重要,对运河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运河如此重要,自然也诞生了一大批依靠漕运维持生计的社会群体,包括运丁、水手、纤夫、脚夫、浅夫、泉夫、商人等等。这些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运丁和水手

运丁和水手是漕运最直接的参与者,其人数能够达到十万以上,康熙年间就有“通漕旗丁、水手十万家”的说法。清代将军队划分为“兵、勇、丁、卒”四类,其中的“丁”指的就是负责掌管后勤、传递消息的士兵,也就是说,运丁也是士兵的一种。这是因为明清两朝所使用的漕运之法,都是由军队执行的军运,清朝直接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只不过明朝叫运军,清号叫运丁而已。

按照清朝原本的设想,漕运的全过程应当全部由运丁负责,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却发现运丁的数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堪称海量的运输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只能在运丁之外额外招募一批劳力,称之为“漕运水手”。

别看运丁们过得是苦日子,但却是实实打实的“公务员”。首先他们能够按时得到清政府发放的月粮、行粮、增贴等酬劳。其中月粮相当于工资,按月发放。行粮则是运丁得到运输任务出发时政府发放的补贴,相当于“差旅费”。至于增贴则是政府的一种奖励,相当于现在的“年终奖”。

清代码头老照片

除了工资,这些运丁们还有很多其他收入,比如说种地的收入。为了让运丁能够安心地从事漕运行业,政府会给运丁的家庭分派一些田产,有漕运的八个省运丁的屯田有将近7万顷,屯田数量不足的省份会额外发放银两补贴。在漕运的过程中,运丁也可以从出发地购买一定土特产等到目的地之后贩卖,交易所得运丁可以自行支配。据推测,清朝每年漕运的货物量可能接近600~900万石。极大地改变了漕运区域的商业环境。

然而,即使如此运丁的生活境遇依然并不乐观,一路上的层层盘剥让大部分运丁“身家倾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留下的运丁只能拼命的聚敛财富,勒索州县、敲诈商船、偷盗漕粮等情况时有发生。水手的生活则更加不堪,这些水手往往目不识丁还没有一技之长,生活严重依赖漕运维持。清朝末期废除漕运,这些水手骤然失业,一部分人参加起义,一部分人组建各种帮派团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漕帮),成为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纤夫与脚夫

对于纤夫,很多人并不陌生。“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一首火遍全国的纤夫的爱让纤夫的形象深入人心。实际上纤夫一并不浪漫,反而非常辛苦,在诸多差事中“最苦者无如纤夫”。

在大运河的某些路段,由于地形复杂或者干旱少雨、泥沙淤积,又或者逆水行舟时,漕船必须由纤夫挽拉才能前行。运河两岸商业十分繁荣,不止有官府的漕运之船,也有商人自己的私船,这些大量的往来船只形成了数量颇为庞大的纤夫群体。

举个例子,从淮安清口到徐州张庄的运河,一路需要逆水而上,要二三十个纤夫才能拉得动一条漕船,这段运河虽然只有二百里,但却需要纤夫努力整整两个月才行。

三峡纤夫

虽然辛劳至此,但纤夫的劳动报酬却十分低廉,每里仅有一到四文的收入,因此常常与商船发生冲突,商船这边常常是拼命压价或者以货物来代替报酬。纤夫这边则伙同官兵勒索商船,要双倍报酬,如果谈不拢,则一哄而散,徒留商船在水中抛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曾经强制规定过纤夫的价格,使得行业环境在一段时间里清净不少。但时间一久就故态复萌。

乾隆年间,英国使团访华时就目睹了一批纤夫“他们大多是老弱病残,有的瘦里巴干、面带病容、衣着褴褛,一群人看来应该上医院就医,而不是去干苦活。”

这里提到的其实是“官派纤夫”,属于政府强行征发,因此大多是无法躲避差役的老弱病残。

至于脚夫,其实就是卸货工,一般的脚夫白天就聚集在码头、桥洞附近等待雇佣,晚上各回各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则出现了脚夫联合起来形成的小团体——脚班。与纤夫类似,脚夫的收入也十分低廉,几乎每天都有温饱之虞。

浅夫和泉夫

所谓浅夫和泉夫,这是两个和运河息息相关的独特职业。

运河的部分河段由于泥沙淤积等原因导致河道变浅,必须开挖疏浚,这些挖潜之人就被称为“浅夫”。泉夫与浅夫类似,指的是将泉源与运河贯通,补充运河水量,维持漕运贯通的人。

如今的疏浚工作大都由专业机械完成,但在百年前却需要工人以血肉之躯进行工作

泉夫主要集中在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段,毕竟山东多泉是天下闻名的,起初的浅夫和泉夫大多是政府强制征收附近百姓,但民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躲避征收。因此清政府只能改为雇佣,与浅夫和脚夫相比,浅夫和泉夫的工资甚高,或许是因为工作专业性更强?

康熙时期的泉夫每年所得甚至能达到12两,这对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不过,随着河兵的兴起,浅夫逐渐被河兵所取代,相比人数众多的浅夫与水手,浅夫和泉夫的数量并不多,但却对保障运河通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人与贩夫走卒

商人是和大运河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续纂淮关统志》中就有记载:“自江广附带竹木板片、钉铁、油蔴糖、籐绳、磁器等货,沿途下卸,客商贩买”。山东临清“每届漕运时期,帆樯如林,百货山积”。从南方来的漕船甚至会被当地人调侃为“南货蛮子”。

优越的商业环境理所当然吸引了一大批商人到访,各大商帮就此建立起来。

商人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坐商”,指在当地有货铺坐地经商的商人,坐商经营的商品门类繁多,很多都来自漕船携带的各类外地商品。很多地方本身没有竹子,但却有竹器铺和“竹竿巷”之类的地名,就是因为南船漕运时最喜欢携带的商品就是竹子。

济宁竹竿巷,如今是当地颇有盛名的旅游景点,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

行商自然是在运河上依靠运河之便跑商的商人,这类商人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行商贩盐、贩茶及贩卖丝织品的巨贾,大都是徽商和晋商。在徽商聚集的河下镇足有徽商修建的大大小小七十个园林,在今天成为了当地可贵的文化资源。

大运河上的亲钞关每年收纳的商税高达150万两,足见大运河商贸之繁盛。

除了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水手、辅助运输的纤夫脚夫、日常维护的纤夫泉夫以及围绕运河追逐利益的商人之外,和大运河相关的还有管理漕运的各级官员、修船工人、粮仓管理等等。

一条贯穿帝国南北的运河,成为社会各阶层谋生求利的场所,有无数人在这里兴起,也有无数人在这里挣扎,无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留给后世演义传说。

影视剧中的漕帮形象

等到道光年间,漕粮开始海运,运河渐渐走向衰落。咸丰年间河道堵塞,运河最终走向了废止。上百万依靠运河谋生的人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盐枭、青帮等组织在运河废止之后大量出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来源于青帮的“黑话”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譬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句经典的切口,据说就是起源于清代漕帮。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