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领会阳明心学“心即理”:人心本天心,天心即宇宙

 大山里的蜻蜓 2022-05-16 发布于陕西

领会王阳明的“心即理”,需要结合以下三句话:一是《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二是《金刚经》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三是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无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分内事,分内事既是宇宙。”

《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提出了儒家三纲领。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说明这是一部人格修养之学。

第一条纲领,“在明明德”。这里用了两个“明”字,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动词的“明”是去除遮蔽,形容词的“明”修饰的是“德”。“德”是什么呢?“德”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特征与本性,它和我们今天习惯所理解的品德道德的德,含义有所不同的。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德”性,就是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鸟会飞、兽会走、虎狼食肉、牛羊吃草、人会思考等这些都是“德”。人性之德本该是昭明纯净,即“明德”,但是我们本来的“明德”是会被遮蔽掉的,比如各种超越本真需求的人欲。所以需要通过“大学”,让明德再一次得到昭明,因此在前面加上一个动词“明”。“明德”指的就是本心,“明明德”就是要让人之天心本欲得以昭明。

  “明明德”该如何明?紧接着的就是第二条纲领,即“在亲民”。我们“明明德”不是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面苦思冥想。“明明德”的路径在哪里?在体察民众真实的生活中。这是因为天道就在人民的真实生活之中,所谓“道不远人”。“亲民”也可以扩大开来理解,即在真实的为学为政实践之中,“亲民”充分体现出儒家的入世精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根本的理论出处就在这里。

  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是最高的目标。“至善”是什么意思?王阳明说“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极”就是标准的意思,“至善”的标准就是心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与天理一致。如何与天理一致,因为天人本为一,人即是天的一部分。人心本是天心,人心本与天理相通。“明明德”,就要去除这些遮蔽,让我们的心指向与天理。不掺杂任何小我的私欲个人的偏见,这就叫纯乎天理之极。

  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无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分内事,分内事既是宇宙。”陆即陆九渊,与朱熹是好友,但在学术的道路上却与朱熹正好相反。朱熹的道路是格物,从外在的世界去发现天理。沿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修心治学。此前王阳明一直在学习朱熹的道路上,即通过格物致知,在外在世界获得领悟。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时还是蛮荒一片,在那个一切都很贫乏的地方,他突然领会到“自心具足,心外无物”。“心”即是理,心就是天理,这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发现天理不在外面,而在人的心里,要从内在的世界去把握天理。从此走上了一条背叛朱熹的道路,于是中国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立。

  王阳明之所以能在龙场悟道,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启发是重要思想基础。

  《金刚经》讲:“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很奇怪,“无所住”还有心吗?我们平时也有心,但这个心是假的心,是希望恐惧绝望造成的心,是业力造成的心,因此佛家称之为业识。这个业识有五个方面构成,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人就有欲望有苦有乐,就有意志,就有分别识,就构成我们不纯的心。我们凡人都在此不纯的心之中,此心驱动我们的行为。这个心是小我,我们要无所住,要“五蕴皆空”才有本心,本心便是宇宙。这与“在明明德”意义相通,“明德”即是本心,“明明德”就是去除那个由“五蕴”遮蔽心。

什么叫佛性,佛性不是空寂,不是把欲望丢掉,不是空心静坐。人是天的一部分,人心本天心,天心就是宇宙。宇宙天心就是天理,人的生活是要活出天心,活出不朽的价值,这就是佛性,这就是“心即理”的真正含义。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要展现天理的不朽,要活出天心。就是要回归实践,生活的“行”,以及“亲民”。中国文化讲养心,要养得宇宙一样大的天心,“吾心便是宇宙”,于是陆象山说了“宇宙事即份内事。”心学的修养,就要人活出要天心本色,活出与宇宙合一的永恒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