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标记在临床诊断中对判断肿瘤细胞是否存在血管转移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诊断血管源性肿瘤重要的依据。但一提到血管内皮标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CD34、CD31和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又出现很多特异性的血管内皮标记物,今天我们把它们进行汇总和分析,与大家共勉。 先说我们熟悉的CD34,它是一种分子量为110kDa的跨膜唾液酸糖蛋白。选择性地表达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并随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弱至消失。同时表达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脾脏边缘区细胞,围绕在血管、神经、肌纤维束、皮肤附件和乳腺小叶间质周围的指突状细胞。因此,CD34标记血管内皮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它的表达谱很广泛。 在病理状态下,CD34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骨髓母细胞中阳性,在大多数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母细胞中也有表达。大多数血管源性肿瘤阳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多种软组织肿瘤中CD34阳性。胃肠道间质瘤阳性。因此,除了血管源性肿瘤,在胃肠间质瘤和很多的软组织肿瘤中CD34也大显身手。 CD31是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在内皮细胞中强表达,在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淋巴细胞(尤其是边缘区B细胞,外周T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中表达较弱。在血管内皮标记物中CD31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34和Ⅷ因子相关抗原。 CD31在绝大多数类型的血管性肿瘤如血管内皮瘤、血管纤维瘤、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中表达。大多数情况下,卡波西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也表达CD31。CD31可表达于血液淋巴肿瘤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浆细胞瘤、组织细胞增生症和幼年黄色肉芽肿中。 Ⅷ因子相关抗原仅由内皮细胞合成,通常存在于Weibel-Palade小体(内皮细胞的储备颗粒)和巨核细胞中。内皮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和肥大细胞阳性。而肝脏、脾和淋巴结的窦内皮细胞显示程度不一的阳性。用于诊断良性血管瘤变异型和血管内皮瘤。 ERG[成红细胞转化特异性(ETS)相关基因]是原癌基因,是ETS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该基因可调节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分化、血管生成、炎症和细胞凋亡。ERG在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以及骨髓干细胞中表达。 ERG定位于细胞核,判读容易。所有良恶性血管肿瘤均表达ERG,优于CD34(常许多间质细胞染色),也优于CD31(常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染色)。唯一可表达ERG的癌为TMPRSS2-ERG基因融合的前列腺癌(40-50%)。脑膜瘤、上皮样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髓外骨髓肉瘤也可见ERG阳性。ERG基因重排也见于尤文肉瘤。 其阳性部位位于细胞核,易于观察。用于血管内皮肿瘤的研究, 特异性和敏感性好于CD31 和CD34。近90%的Ewing肉瘤/PNET存在特定易位t(11;22)(q24;q12),导致EWS与FLI-1融合并产生融合蛋白,因此,FLI-1也用于Ewing肉瘤/PNET的研究,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CD99。 CD105(内皮糖蛋白)是二硫键连接的同型二聚体细胞膜糖蛋白,是一类新的细胞粘附分子,是与增生有关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抗原,在与肿瘤有关的新生血管内皮中强烈表达。通过CD1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显著相关。 VEGFR2在VEGF的信号转导及血管内皮生成中起主导作用,VEGFR2与肿瘤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期、转移、预后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用于血管源性肿瘤的研究。对VEGFR2过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Ramucirumab靶向治疗胃癌的重要前提。 小结 以上几个抗体都是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密切的抗体,CD34、CD31和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是古老而又适用的抗体;ERG和Fli-1是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抗体,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CD34、CD31和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且容易判读;CD105在肿瘤新生的血管内皮高表达,因此是研究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侵袭和预后的良好指标。VEGFR2虽然也是血管源性肿瘤良好的标记物,但目前临床对VEGFR2在胃癌过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Ramucirumab靶向治疗的重要依据。 以上几个抗体的差异见下表: 本文来源:中杉金桥 |
|
来自: 将臣gfl0l09u7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