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新作快递:张建全散文《潇湘激荡英雄气》

 元辰1948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45 总第911期  

执编元辰

张建全,陕西人,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1984年转业,当过国企领导,后下海经商至今;业余写作,发表过新闻报道、小说、散文、诗歌多篇。

近年来与多位作曲家合作过歌曲一一

与王佑贵合作《四海同春》(张英席、王庆爽唱)、《想见村里每一个人》(刘和刚唱)、《湖的南》(王欢唱)、《女儿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廖昌永唱)、《上了油画的女人》(陈思思唱)、《我的河》(王佑贵唱);

与戚建波合作《记忆中总有一杆枪》(阎维文唱)《开着汽车去旅行》(周澎唱);

与孟文豪合作《荷花谣》(王小玮唱)、《那一首老歌》(孟文豪唱)、《发黄的照片》(孟文豪唱);

与李岱珂合作《会飞的鱼》(张可盈唱);

与赵文琪合作《西安城》(张可盈唱)。

张建全散文

潇湘激荡英雄气

一首名为《咏情》的古诗,本有八句,但是现在广为流传且常为人引用的却只有一句一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以这句古诗为镜,来看中国近代历史上那些出自我们湖南且在湖湘文化熏陶之下涌现出来的英雄们,倒也是蛮贴切的。

但我还想说,认可这句古诗道出的哲思是对的,但还有必要深究诗句背后的逻辑关系。因为少年英雄往往不是自学成才的,他们不会在野蛮生长中随随便便的就由少年成了英雄。看看他们的传记,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曾经历了少年求学、成年建功的艰苦历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少年求学时期,少年的背后往往闪现着良师的伟岸身影。

在这些师徒传道授业的故事当中,同时也一遍一遍地反复应验着一句古语一一名师出高徒也!

而那些身在湖南的名师,往往又与湖湘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多与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有关。而书院大门两侧的楹联一一惟楚有才,与斯为盛,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湖南人文历史的辉煌果实。

我们知道,湖湘文化的开山鼻祖是王船山(1619——1692),他曾是岳麓书院的主持。尽管在他逝世一百多年后,岀生于湖南浏阳的谭嗣同(1865——1898)并不是他亲自教出来的学生,但谭嗣同却隔代继承了船山精神。从谭嗣同著作《仁学》当中,我们便不难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船山精神。

当然,今天提起谭嗣同的名字,人们对他更多的印象是一一清末著名改革家,因戊戌变法而慷慨就义的英雄猛士。

当然,这是谭嗣同短暂人生的壮丽篇章。他舍身取义的壮举感动且启发了国人,他留下的遗言,至今读来仍有如雷贯耳之感一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当初,谭嗣同本来有机会与变法同党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生的,但他却拒绝了,他是决意慷慨赴死的;在狱中,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菜市口问斩时,他面无惧色,大义凛然地高声朗读自己的绝命诗一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以33岁的青春之龄,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华光闪烁的英雄人物,许多影视剧都在浓墨重彩地表现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故事,而对他作为《仁学》的作者,作为长沙时务学堂的创办人和老师的功绩,却在无意之间淡化了。其实,谭嗣同的后一个身份以及这个身份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更应该大书特书。

谭嗣同早年在湖南办学时期,就教出了两个优秀的学生一一其一是杨昌济,其二是蔡锷。而扬、蔡两人其后又教出了另外两个更为优秀的学生一一毛泽东、朱德。后者更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

同样出生于湖南浏阳的杨昌济(1871——1920)是谭嗣同的同乡,他在12岁时进入长沙时务学堂;而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蔡锷(1882——1916),也在完成了六年的私熟学习之后,因缘际会,成为了谭嗣同的学生。

对于谭嗣同如何教授学生的故事,史料不多,但杨昌济遗稿有下文——

余研究学理十有余年,殊难极其广大,及读谭浏阳《仁学》,乃有豁然贯通之象,心力迈进,一向无前,我心随之,猝增力千万倍。了了数语,足见谭嗣同对杨昌济影响之深之广。

杨昌济以谦恭的学生姿态,心悦诚服地追随谭嗣同等人,倡导维新,积极投身于拯救国民的活动之中。

后来,杨昌济在执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课堂上来了一位生于湖南韶山冲的少年——毛泽东(1892—1976)。

纵观伟人毛泽东的一生,尤其是青年时代,长沙是他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舞台。如果说少年时代在韶山私塾的学习只是给他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长沙时期则是他树立改变中国理想的发源地,而此时被毛泽东视为启蒙老师的杨昌济,无疑给了他及时雨般的教导。

1918年夏,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离开长沙而迁居北京。不久之后,毛泽东也因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到了北京。

这位日后入主中南海的伟人,在第一次踏足北京城时,尚且没有足够的支付旅馆的费用,他只好与同伴蔡和森一同借住在老师杨昌济家。此时的杨家位于景山东街一条小胡同中,与中南海只有几步之遥。

毛泽东此行确实完成了眼前的心愿,送走了几个赴法留学的朋友,同时也为自已留在国内进行革命活动作岀了决定性的规划。更可喜的是,此行也成就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

作为杨昌济的女儿扬开慧,早在毛泽东刚刚考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就对眼前这位来自乡村的高个青年有了良好的印象。而在毛泽东眼里,杨老师的千金怎么转眼之间就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杨昌济夫妇在女儿热情地帮毛泽东缝补衣服的细节中,发现了学生与女儿心中的秘密。他们没有犹豫,满怀喜悦地促成了这出爱情故事。

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与宏才大略不必赘言,我在此只想说,青年毛泽东亦有浪漫情怀且尽显超凡脱俗的高级感。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做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恋爱期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试问一下,哪个享受爱情的女子,不想成为诗中的那个她呢?

毛泽东先是杨昌济学生,这时又成了杨昌济的乘龙快婿。作为北大教授的杨昌济,当然也关心起毛泽东的工作来。于是,他推荐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当了管理员,同时又引见毛泽东认识了同为北大教授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毛泽东由此有机会成为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参加了中共一大。

由此可以说,杨昌济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上,都是青年毛泽东的神功大助手。

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成家,其后几年间 ,杨开慧生下三个儿子。不幸的是,毛泽东的革命活动给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逮捕关押并杀害了。

当时,何健提出,只要杨开慧同意公开与毛泽东离婚,便可免于一死,可是忠于爱情、忠于革命的杨开慧宁死不屈。她以大无畏精神,捍卫了夫妻的尊严,捍卫了革命者的尊严!由此不难看出,作为杨昌济的女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堪为巾帼英雄,值得万民景仰!

再说谭嗣同的另一个学生蔡锷。

蔡锷13岁时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17岁时又在谭嗣同的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学成后回国参军,就此开启了他虽然短暂,但也屡创辉煌的军旅生涯。

概括地说,蔡锷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响应辛亥革命,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二是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发动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护国军起义。

也许英雄美人的故事更易在平民市井中流传,当历史烟云过去,今天人们提起蔡锷将军,便每每都与当年掩护他逃出袁世凯魔掌的小凤仙联系在一起。

我在参观蔡锷故居时,看到将军于34岁病逝时,小凤仙所写的挽联:早知李靖是英雄,谁知周郎竟短命。读来既让人对蔡锷英年早逝而深表惋惜,又叫人对出身书香门第、因命运捉弄沦落青楼的小凤仙心生敬意。

蔡锷在云南任职都督期间,可谓是名符其实的云南王,他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而当时年少的朱德慕名从四川来到云南,考进讲武堂军官班,成为一名丙级学员。

当时,蔡锷的协统司令部设在讲武堂内,经常办公到深夜。朱德有一天傍晚私自拜访蔡锷,未料却被蔡锷的警卫人员误认为是刺客,蔡锷弄清原委后,便请朱德到办公室座谈,朱德谈了他的许多学习体会以及对时事的看法,由此得到了蔡锷的赏识。

此后,蔡锷重点关注朱德,且在他学习毕业后便安排在了自己的部队。从士兵、班长、排长一路升迁直到成为滇军的一方领导骨干。192781日,朱德与同为滇军出身的朱培德一道,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共产党人秘密发动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由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武装暴动,是打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部队也因此变身成为中国工农红军。说朱德是红军之父正缘于此。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正是以南昌起义的日期确定的 。

由此可见,没有蔡锷当年作为伯乐,培养、重用朱德,那么朱德元帅早期的军事生涯可能就得改写了。

当然,朱德元帅是四川人,但他却有幸在求学和从戎初期,遇到识他赏他、提携他的蔡锷。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错,正是有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胜利。

我在想,在几十年革命生涯当中,作为肩并肩的战友,毛泽东与朱德一定会在闲暇时,聊过他们各自的老师,也会惊奇地发现,他们老师的老师竟然是同一个人一一谭嗣同。

显然,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历史人物,在群星般湖南英雄谱当中仅属一小部分而已。

晚清著名国士、湖南人扬度的诗作《湖南少年歌》中有名句一一 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句诗明显有贬低他域,独尊湖湘的意味,但人们在读过中国近代史之后,内心还是很容易苟同的。

20220513一稿

于长沙延年酒店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