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惠州市潼侨镇的潼侨公园,一组白色的人物雕像格外瞩目:五座象牙白的男女雕像依次排列,排头的男子颔首微笑,头戴富有越南特色的帽子,拖着行李箱;后面跟着的几个人物有的戴着斗笠,有的头顶包裹,归来的喜悦荡漾在他们的脸上。沿着公园往里走,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鲜红的“侨”字,石碑后就是惠州侨文化展览馆。恍惚之间,仿佛看见了归侨们当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建设家乡的身影。 惠州侨文化展览馆于2021年正式开放,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惠州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展览馆。 ▲惠州侨文化展览馆展厅 展览馆设有三个固定展厅:第一展区“侨乡”,由“华侨溯源”“粤侨分布”“侨乡惠州”组成,对惠州华侨华人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索和梳理;第二展区“侨心”,由“精忠报国”“中华文脉”“情系乡梓”组成,揭示了惠州华侨华人与祖国同气连枝的紧密联系;第三展区“侨情”,由“爱侨护侨”“侨乡兴旺”等组成,展示了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依存,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归侨在新时代侨乡的生活工作。 展览馆目前收藏有数百件侨史物件和大量侨史资料,包括上千张侨史照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等,通过实物还原、图片文字记载、多媒体影像展示、侨文化主题书吧等形式,再现惠州华侨华人的辛酸史、奋斗史和成就史。 根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唐代之后就具有相当规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移民潮。但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对移居国外的华人都没有固定的称谓,多称他们为“唐人”“北人”“中国贾人”等。清光绪九年(1883)郑观应首次使用了“华侨”一词。此后,“华侨”逐渐成为移居海外中国人的专称。 惠州是广东著名侨乡,惠州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末或宋初,据《南洋华侨通史》记载,唐代初年有惠州人居住在东南亚,由于海上贸易发展迅速,出海商人“十倍于昔”。至18世纪末,仅马六甲海峡的惠州人就有3000人之多。他们扬帆远航,在海外开荒垦殖、经商贸易、开枝散叶,逐步形成华侨社会。惠州人移居海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避战乱到海外谋生。宋末,元兵大举南下,惠州城破后,避难者与“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漂流到南洋各地定居。而惠州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当时朝廷腐败、连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许多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被迫背井离乡到南洋谋求生路。1922年至1925年,由于东江地区战乱,众多惠州人又逃荒到泰国做苦工。 二是被招募或掳掠为劳工(华工)。西方殖民者占据东南亚各地之后需要大批劳动力开发资源,遂在中国招募和掳掠大量劳工。明隆庆五年(1571)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政权,两次赴粤招工,惠州被招至菲律宾的工匠达数百人。清道光三年(1823),南洋英属各地都能看到契约华工的身影。清咸丰四年(1854)惠州又有数千人被招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开采金矿。清同治二年(1863)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招募华工数以十万计,其中惠州籍华工就有数千人。 三是逃荒。天灾也是导致惠州人逃到海外的原因之一。如清乾隆七年(1742)惠州大旱,近万人逃荒到菲律宾谋生。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惠州又大旱,斗米百钱,数千惠州人逃到泰国谋生。清乾隆六十年(1795),惠州发生大饥荒,沿海农民、渔民逃荒到南洋各地谋生。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惠州遭受大水灾以及秋冬大饥荒,沿海居民远渡南洋谋生者数以万计。 四是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历史上数次起义失败后,都有不少起义者流亡海外。包括清咸丰四年(1854)为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由翟火姑领导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时期由孙中山发动的惠州三洲田起义及七女湖起义,以及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失败后,东江革命根据地沦陷,革命志士逃亡海外或港澳谋生,从事海外革命活动。 ▲南洋吉隆坡华侨数千人组织“东团”回国投军 五是海洋贸易。唐代“循州是临海而居的,造船业尤为发达。造的大船长二十丈,容四百多人”。惠州人乘坐大海船扬帆远航,到南洋各地进行海口贸易或“住蕃”。早期惠州移民多因通商贸易滞留当地,主要聚集在交通、贸易较发达的东南亚各地港口。囿于当时交通不便和历代王朝的禁令,他们大都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同祖籍故土甚少联系。明隆庆、崇祯年间,海禁放宽,海上贸易大为发展,出海商人大规模增加。明郑和下西洋时期将马来半岛马六甲作为中途站,海禁放宽后,马六甲已发展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东西贸易中心。惠州人到马六甲最初进行贸易,有部分人做苦工,开采锡矿;也有部分人开荒垦殖,从事农业。 在华侨移居海外的过程中,虽然生活状况恶劣,但是中国人凭借勤劳智慧,通过经商贸易、亲属牵引、家庭团聚等形式创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先后获得独立成为新兴民族国家,让华侨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为了适应侨居地的新局势,华侨绝大多数加入居留地国籍,或根据当地法律自动成为当地公民。这样,华侨就变为华人,在当地繁衍生息。 魂 虽然身在海外,但华侨时刻心系祖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对祖国和家乡作出贡献。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次年2月,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早期的126位会员中,华侨就有80余名。在惠州地区,1900年10月8日,由孙中山组织策划,惠阳人郑士良领导指挥,东江华侨子弟参加的三洲田起义爆发;1907年6月,由孙中山组织策划,惠州人邓子瑜、陈纯领导的七女湖武装起义,在汝湖下庙爆发。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惠阳籍罗仲霍等31名华侨参加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共有86名革命志士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将72名烈士的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因黄色菊花代表烈士英魂,后将红花岗称为“黄花岗”。 东江陷敌,故国烽火。1938年10月,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旅居海外的宝安、惠阳、东莞华侨义愤满腔,纷纷捐集粮款物资,以解倒悬。南洋惠属侨胞得知日军侵略华南地区后,立即行动起来,救国救乡。10月30日,南洋英荷两属惠州侨胞在马来亚雪兰莪州首府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洋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推举爱国侨领黄伯才(吉隆坡惠州会馆总理)为主席,总部设在吉隆坡惠州会馆,各州设分会。随后,南洋惠侨救乡会组织回乡服务团,各地华侨先后组织队伍回国。1939年1月中旬,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在惠阳县淡水成立,团长叶锋,副团长刘宣。 1939年2月25日,南洋各埠惠州同胞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长兼参谋长郑晋(郑天保)应邀出席大会。为了进一步支援祖国抗战,大会决定发动第二期募捐,把募捐所得款项的40%献给新四军,40%献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20%作为惠州难民救济费。 ▲“东团”成员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侨和全国人民一样渴望祖国早日和平安定,并为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淡水有华侨家属1000多人抢修淡水至龙岗等地的公路,为解放军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在民族危难之际,惠州籍华侨华人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部分国家形势动荡,不同程度上危及华侨在当地国的生存与发展。不少华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归祖国,建设新家园。根据当时的国情和侨情,华侨农场应运而生。广东省有23个华侨农场,分布在全省14个地级以上市,其中惠州市有2个,分别是潼湖华侨农场和杨村华侨柑桔场。追寻侨乡的发展史,一代代归侨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荒丘起伏、杂草丛生、房屋破旧、百废待兴的侨场挥洒汗水、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设家乡。惠州侨文化展览馆如今所处的地方,正是当年的潼湖华侨农场。 这片土地经历了数次流变和更名: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广东省国营潼湖华侨农场、潼湖华侨农场、潼湖经济管理区、潼侨镇。 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于1959年11月8日筹建,12月31日正式成立,位于潼湖地区一座叫菠萝山的地方。该地原是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坡,古名鹞婆石,因山坡顶有块石头形似鹞婆鹰鸟而得名。后因当地居民在此垦荒种植菠萝,故名菠萝山。 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的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金星、宏村、光明三个大队的社员,另一部分是于1964年至1965年先后接待安置的 402名汕头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了接待安置这批知青,畜牧场开辟了狮头岭和菠萝山青年新村。 ▲青年新村 1966年9月,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正式改为潼湖华侨农场,从1966年至1991年的25年里,接收安置归难侨共3批。第一批于1966年至1969年,主要来自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少数来自印度、日本和法国;第二批于1978年至1979年,主要来自越南,近5000人,规模为3批中最大;第三批于1991年接纳从陆丰、揭阳等地市华侨农场迁移的归侨。 潼湖华侨农场建立初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只有荒山、滩头、洼地,缺乏水利设施、通信设备,防灾害能力差,每年5月至9月,潼湖地区被淹浸在洪水之中,方圆十几里白茫茫一片,有“一日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田龟裂”之说。 被安置于此的归侨抵达不久后被分为几个生产队,每人发了一把锄头、两个畚箕、一根扁担,生产队队长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农具。对于他们很多人而言,这是第一次见到农村的模样,更是第一次干农活,但是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边建房,边开荒,边生产。部分住房建好后,紧接着就开展了围堤、挖渠、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的工作。他们还种植水稻,同时发展茶叶、水果和淡水养殖。随着开垦面积不断增大,为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又增加种植甘蔗、香蕉、柑橘、花生和油菜等农作物。各生产队开办小猪场,侨场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1978年,国营潼湖华侨农场更名为广东省潼湖华侨农场,划归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潼湖华侨农场摸索蹒跚了10余年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探索并初步进行经营管理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机构、体制的改革;农业方面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以茶为主,多种经营;工业方面引进外资,兴办外资企业。 ▲侨场医院 1979年,潼湖华侨农场设立5个管理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调动广大归侨的积极性。农业水稻生产总产量增加,实现了稳产、高产,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归侨把国外茶叶种植的经验融合运用于潼湖地域的水土优势中,潼侨生产的茶叶质优味美,驰名遐迩,形成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潼湖茶厂的发展在20 世纪80 年代达到顶峰,拥有茶园面积2000亩,职工400人,产品曾一度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创汇丰厚。 1981年起,潼湖华侨农场陆续成立建筑工程、供销商业服务、畜产品养殖农业发展服务等企业,还办起独立中小学、医院、敬老院等。侨场工业原是一张白纸,建场前仅有金星、光明两个大队有土糖榨、土油榨的小作坊。自建农场后,相继建起锯木厂、砖厂、粮食加工厂等,特别是建了一间比较有规模的农机修配厂。20 世纪80年代,侨场引入外商、外资,“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农场集资大力兴建厂房。1984年,引进了两个来料加工毛织厂。到1995年,有日本等地的外商承租来料加工的厂商如制衣厂、灯饰、电子、毛织手袋、丝花、工艺等25家,农场私营企业也发展到25家。 ▲侨场织造厂成立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潼湖华侨农场大胆改革创新,斥资大力兴建厂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进驻,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职工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潼湖华侨农场的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和社会治理都获得长足发展。 过去50多年,惠州的华侨农场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一片片沼泽草地,今日变成一片片良田;昔日晴天尘土飞扬的坎坷路,今日变成一条条宽敞的康庄大道;昔日低矮破旧的泥土坯房,今日变成成片聚居的高楼洋房;昔日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和中高端制造产业加速崛起,广大归侨侨眷住上了归侨侨眷聚居小区,逐步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在祖国生根散叶的同时,归侨不仅保留了侨居海外时的习俗,而且传承着异域风俗,形成了东南亚国家特色鲜明的侨文化,并渗透到衣食住行等方面。文娱生活、文体活动、特色产品、异域美食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华侨文化和特色,构成了独属于惠州侨乡的异彩缤纷的画卷。 作者:邓丽琼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63.com 本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