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罗胖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

 早晚积累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读书谁不会啊,书山有路勤为径。可罗胖说登山多累啊,书更像一张网,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调到另一个节点。山只有一个顶点,而网每一个节点都能变成枢纽。

写书这么难,每个字肯定都是作者删了又删最后确定的,每个字都重要。肯定是整本书读完更好啊。可罗胖这本书让你不要把它读“完”,你可以放在任何地方,保持“随时”可读的状态最佳。

都说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可改变怎么发生的?是把人看成桶,通过阅读往桶里装知识吗?罗胖说,不是!人不是因为知识装的越多能力就越强,而是因为书中看到了很多喜欢的、尊敬的、有趣的人,那些人做事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你看都是读书,可有些人对书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些不同的感受来自罗胖的新书《阅读的方法》。

我很少凑热闹买新书,前些天罗胖在得到上吆喝着卖书,看到买一送一。看到好几个人提起这本书。

书到了,我放家里一本,办公室一本。真的像罗胖说的那样,我随便翻,翻到哪里就读几页。没想到,读着读着被吸引了,逗乐了,受启发了,喜欢了。

一、

书中随处可见有趣的事

罗胖的这本书首先很有趣,读起来很轻松。整本书是有体系的,全书按照“内““外”“新”“旧”四个方向带领读者探索更好的自己。

但每个篇章又是独立的,读着读着就有捡到宝的感觉。这本书是枢纽书无疑,书中篇幅又长又短至少提到了几百本书。

有些书让你忍俊不禁,有些书让你拍案叫绝,还有些让你豁然开朗。

意大利建筑师塞拉菲尼的《塞拉菲尼抄本》就是一本忍俊不禁的有趣的书,我去往上查了好多有关这本书的书评,被它震撼到了。书中有1000多幅图。我找了一张,如下图。

每一张图及旁边的注解看起来都很正常。但你仔细一瞧就会发现图是生造的,字是读不懂的。图文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整本书又特别有意思,这是一本很难描述的书。我把这本书讲给屁孩听, 孩子看了几张图片后,开心坏了。

这本书正版要800多元,这可能是我打算买的最贵但却又一个字都看不懂的书。买回来,就打算让孩子跟随作者天马行空地丰富想象力。

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别人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想买来看,可罗胖在书中说《战争论》不仅写作风格晦涩难懂,书中的战争技术也已经过时了。

倒是有一本《21世纪战争论》,作者虚拟了场景,把《战争论》作者“请”来给学生讲军事,同时还虚拟了未来战争的研讨会。

作者显然对200年前的《战争论》很熟悉,又对当今的战争有研究,才会写出这样的奇书。这样的书,真心拍案叫绝。说的我还真想读一读《21世纪战争论》了。

我一直想读《史记》,这是一本很重要的“纪传体”。

据说“本纪”写的是帝王传记,“世家”写的是诸侯传记,“列传”写的是个人传记。

但《史记》这样的大部头还是文言文,我如何下得了手。

几年前在南京,一个读过史记的朋友说,读史记要从最后的那篇《太史公自序》读起,那是司马迁的自传,我一直记在心中。

但罗胖在书中说,很多人对“本纪”“世家”“列传”的理解都太狭窄了。

“本纪”,记录主导天下秩序的人,所以项羽不是王也被写进了“本纪”;

“世家”记录地域开拓与家国的绵延,世家大族都进了“世家”,而“孔子”“陈涉”是重要文明的开拓者,所以也进了“世家”;

“列传”记录了个体的觉醒和人性的光辉。

这么看,“本纪“是文明演化的主干, “世家”是中华文明的枝条,而“列传”则是中华文明结出的人性果实。

这样一来《史记》的脉络就豁然开朗了。怎么读呢?从第一页开始读吗?枯燥无比。可以从最热闹的鸿门宴开始读,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一点点扩展开。

这么一解读,我对《史记》的认识豁然开朗。

像上面这样有趣的内容,罗胖在书中放了很多。

二、

书中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

大多数书都在宣导书中的知识。知识固然重要,书中的知识能够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

读罗胖的这本书,我感觉罗胖不是被知识影响着,而是在被书中各种人影响着。读书遇到的历史人物,他们留下的案例和人格模版,他们的人格融进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有力量也更有方向。

记录各种人的经历,可能是罗胖这本书最大的不同。我摘了几个有关人的案例。

历史学家黄仁宇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懂历史的,他用5年时间,每天读50页《明实录》,读完了1600万字的《明实录》后,成为唯一一个通读《明实录》的人,对史料的感知能力当然远超他人。

罗胖评价,用5年时间练就可以用一辈子的本领,这太划算了。我不知道罗胖每天一分钟语音,是不是受黄仁宇的影响。

但得到能够发展到今天,跟罗胖每天一分钟语音起步绝对分不开。花小成本拉长时间办大事,这买卖太划算了,还是罗胖会算账。

很多人都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辛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的那本《活出生命的意义》介绍了三个寻找人生意义的方法,帮助很多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一生都很乐观,甚至67岁还去学习开飞机。但另外两个集中营幸存者可能我们未必知道。

埃利·威塞尔凭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回忆录,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刚从集中营出来的时候,闭口不提那段经历。

而另一位幸存者普里莫·莱维,一生都觉得自己是“最糟糕的人”,那些优秀的人都死了。1987年,莱维坠楼自杀。

媒体评论“40年后,莱维死于奥斯维辛。”你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经历,会有天壤之别的反应。

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出生低微,早年干过垃圾清理员,他的故事一定能给你启发。约翰逊刚成为国会议员秘书的时候,住在华盛顿道奇饭店。

为了尽可能多的与其他同住一个酒店的另外75个秘书相识,他那天晚上来来回回去浴室洗了四次澡,第二天早晨每隔五分钟就跑出去刷牙,总共刷了5次牙。

通过快速地结交人,不到三个月他就成了“小国会”议长。

还有李佩甫小说《城的灯》中的一个叫冯家昌的小人物。在一次夜间营里汇报会现场。

突遇停电,一片漆黑的时候,冯家昌两三秒时间里,点着了兜里的三根蜡烛头摆在桌子中间。

只一分钟左右,两盏雪亮的汽灯就放在了会议桌上。但就这一分钟时间的极致“行动”,参谋长直接点名要走了冯家昌,小人物的命运从此改变。

书中这样有故事的人物有很多,比如通过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李鸿章,也有记录时间一辈子,著作等身,《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等等等等。

三、

书中随处可捡宝

罗胖的很多观点也很独到,书中读着读着就感觉又捡了一个宝。我这里分享几个捡来的宝。

关于意义,现在很多人讲持续成长,都会提到寻找意义。但意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好像又说不清楚。

罗胖在书中是这么说意义的。罗胖先是举了周瑜打黄盖这个例子,“黄盖一定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件更大的事情里面,而这件事让他当下的皮肉之苦有了意义“。

他又把自己想象成希腊神话里的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如果每推一次就是在为生病的孩子祈愿,每推十次就做个记号。

每次看到记号,都会为自己“拯救了很多孩子”而骄傲。在别人看来就是推石头而已,而自己已经脱离苦海。

罗胖说,意义就是找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把自己放进去。而阅读是意义最丰沛的来源。

关于写作,谈到写作我们总能找到很多写作的好处。

而罗胖在书中讲了这么一个“金蔷薇”的故事。

有一个清扫工,他每天在首饰作坊里清扫出来的尘土里筛出一点点金粉,日积月累,最终铸成了一小块金锭,雕刻成了一朵金蔷薇花。

这个“金蔷薇”被一个作家借用。写作,既要有艰难而漫长的搜寻和筛选,又要有别具匠心的雕刻和呈现。

关于积累,罗胖在解释人类音乐影视这类艺术的时候,提到艺术建立在人的 生理基础之上。主要跟呼吸和排泄有关,因为人有呼吸,所以人喜欢有规律的节奏。

因为人有排泄,所以积累和释放就成了艺术快感的来源。哈哈,这样来解释积累与释放,我笑喷了。

不过细细想来,情绪也好,能力也罢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确实都需求释放。

关于价值,一个节点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连接的节点数量,还取决于这些节点的分量和价值。

这让我想到杜子建的粉丝值理论,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力更价值有关,但有没有人为你的价值二次传播,二次传播的影响力才是这个人真正的影响力。

关于读书,书山太累,把书看成网瞬间就轻松了,通过网结去链接更多网结,书就变成了枢纽而不是台阶。另外,肉身无法抵达的地方,阅读可以弥补。

罗胖是有趣的,他的书也是有趣的。罗胖的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还让我重新理解了写书。

他甚至还说,这本书未来可以拓展成《高中生·阅读的方法》《家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别册》。

好吧,罗胖等着看你继续编,编那些有趣的东西。

罗胖虽然不建议我读“完”这本书,但我猜我不仅会读完,而且还会反复读。

而且这本书可能会读很久,并且这家伙在书中罗列的那些书,会把我带到更远的地方去。

练字Day1~2

重新选择了练字训练营,打算系统地练字100天。其实我练字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很短的时间把字练好,将来可以用一辈子,这件事本身很值得。

另外,通过自己练习,找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可以引导孩子把字练好。做到这两点就足够了。

刚开始两天的内容包括握笔姿势和写好字的规律,以及字体重心的领会。当然还有三个简单字的练习和运笔操练。

参考文章:

7个名人不同的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一篇文章:

你一定要学会理财,为什么?

PS:扫码加我微信,记得暗号:早晚积累

爱积累的磊

向他人学,与自己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