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闻 杏 儿 香【散文】文图/张维民晚饭后,到驻地附近去爬山。一个人,了无牵挂,说走就走。十多分钟后,就来到石家桥下。山坡上的红石峡,在夕阳的映射下,灿若晚霞,格外引人注目。顺着一条婉蜒曲折的乡村小道,我健步向上攀登。走过一个“Z"字型转弯,就到了红石峡山脚下。山脚下,有一片李子、杏树林。李子青色,隐藏在叶子中间,不太显眼;杏子己近成熟。黄橙橙的,向阳的一面,己渐红成熟。我变换着角度拍摄了10多张,红杏入鏡,果然香气诱人。我之所以面对伸手可及的杏子没有贸然釆摘,是因为不能随便摘老百姓的东西。记得小时候,家门前只有一颗杏树。自记事起,就觉得那颗杏树就很高。树身有桶粗,每到夏天,枝繁叶茂,几个小伙伴们就围坐在杏树下,或乘凉或打纸牌或玩游戏,好不快乐!4月,正是杏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本家几个小伙伴,就每天粘在树下,吮吸着杏花那馥郁的花香,看蜜蜂在杏花中辛勤的穿梭飞舞。玩累了,就用棍子敲打杏花儿,花儿撒满一地。20多天后,杏花坠落,叶子中隐约突然结了不少的小杏子。我们几个嘴馋的玩伴,就偷偷的用棍子敲打,或用铁锹勾断一枝,来偷吃那些青杏子,那个酸呀,差点酸掉了牙。那是70年代初,我们也就七八岁。大多都还没有读书上学。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结伴掏鸟窝,捅马蜂窝,捉知了,钓魚......可以说,什么玩的尽兴,什么剌激,我们就玩什么,也没感到多害怕。听奶奶说,那棵杏树是分到我家的,但考虑到我和伯父家只有这一棵杏树,分家时指定这棵杏树与伯父家共享。从现在看,这棵杏子的品种并不好,杏子也长不大。就是熟透了,也不怎么好吃,酸中带涩,人称“酸梅杏”。但家里附近,毕竟杏树太少,在大小孩子的眼中也就成了稀罕物。1986年7月军校毕业后,刚下到部队不久,因家中有事,就请假回老家探亲。回家当天,放下行李,和父母家人及左邻右舍打过招呼拉完家常后,就特意到场边去转转,看看儿吋玩耍的地方。也顺便看看那颗曾经给我带来许多欢乐,许多故事的杏树。当我走出家门,来到场边时立马傻眼了。这里早已盖成了烟炕,也不知什么时候,那颗老杏树早不见了踪影。我回到家里询问母亲,母亲说:那年由于久旱无雨,庄稼都被旱死了。这棵几十年的老杏树,也由于干旱未能幸免。我只看到地边上,留下一个枯朽的大树疙瘩。 ..... "摘着吃吧,软一点的可甜了,你看都熟透了”。大嫂的话,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我摘了一个杏子,放在嘴里品尝。香、甜,太好吃了。我一边吃着,一边向大嫂道谢! 天渐黑了,我一边品着山杏的美味,一边向山下走去。大山无语,而山村里那位大嫂纯朴善良的心,还有那个天真的孩童,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作者简介 张维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河南洛阳新安人。1982年10月参军入伍,曾任原济空航空兵某部干部。2003年7月转业。 本人酷爱文学。自1985年11月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主要发表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桥梁建设报》及《思维与智慧》、《老人春秋》、《彩虹》等报刊。其中,散文作品《不速“之客”》、《夏日赏清荷》、《读书真好》等10余篇散文,由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文联主办的《彩虹》文学季刊“特别推荐”栏目集中刊发。散文《印象都江堰》、《相信你自己》、《故乡的红柿林》、《抄读》、《云台幽韵》、《生命的歌唱》等,分别在《彩虹》、《桥梁建设报》、《中原桥讯》上发表。 现为中国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 张维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河南洛阳新安人。1982年10月参军入伍,曾任原济空航空兵某部干部。2003年7月转业。本人酷爱文学。自1985年11月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主要发表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桥梁建设报》及《思维与智慧》、《老人春秋》、《彩虹》等报刊。其中,散文作品《不速“之客”》、《夏日赏清荷》、《读书真好》等10余篇散文,由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文联主办的《彩虹》文学季刊“特别推荐”栏目集中刊发。散文《印象都江堰》、《相信你自己》、《故乡的红柿林》、《抄读》、《云台幽韵》、《生命的歌唱》等,分别在《彩虹》、《桥梁建设报》、《中原桥讯》上发表。 现为中国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张维民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