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韦荣慧:苗族,你的身影如此美丽!

 三苗网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苗族,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

这不是我说的,是很多或走近苗族、或远望苗族的人说的。中国著名画家乔十光就是说这番话的人之一,他画的苗族少女的漆画,就曾获得过大奖。

|雷山县郎德村(来源网络)

我不清楚画家以及那些欣赏苗族之美的人们是否想过,是什么让苗族如此美丽非凡?

曾经的我为自己是一个“苗子”而自卑

我的家乡在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的贵州省雷山县。

我出生后8个月,父母因工作忙,就把我送到了住在老街的外公家。

老街,是现在雷山县达地乡的一个小组。在我的记忆中,老街很像是横躺在半山腰的一只斑驳的船,是一个汉族聚居区。不到20户人家,建筑是汉族风格的。街面都是鹅卵石铺成的,散发着浓浓的汉文化的味道。

|雷山县城(来源网络)

我的外公是当地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我为他自豪,也希望像他一样受到人们尊重。

在老街,最热闹的是赶场。赶场时,有附近穿着不一样的服装的各族男女老少;有来自湖南、四川、广西的小商贩,摆着各种杂货摊,琳琅满目。他们穿着不一样的服装,操着不一样的语言进行交流,那场面是我永久的记忆。

到我大了些,经常听到有的小伙伴们喊一些人是“苗子”。有一天,我在家里念一首有关“苗子”的顺口溜时,外公突然严肃地对我说,你就是“苗子”!我一下愣住了。

|2011年苗族服饰在美国交流(韦荣慧老师提供)

那时的我,虽然似乎隐隐约约地知道在老街上有着不一样的民族,但是,我不能明白关于“民族”的含义和关于“苗族”的概念。

外公的话刺激了我,我仿佛明白了,所谓“苗子”,实际上是对苗族的一种带有轻视和侮辱成分的称呼。而我,就是苗族,就是“苗子”。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

那时,我强烈地怨恨我的汉族妈妈为什么嫁给了爸爸这个“苗子”。

慢慢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苗族似乎有了一点朦朦胧胧的感觉。

确切地说,特别是在我父亲身上,我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坚韧、朴实和乐观旷达。

|公米阿苗寨,韦荣慧老师父亲家的苗族服饰

父亲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苗族农民家庭,1957年,他被选入贵州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学习,还在中南海与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合了影。

合影照片至今被父亲当作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精心保存着。

祖先们一次又一次踏上艰辛的迁徙路

大学毕业后,我曾师从苗族历史学家胡起望先生。

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翻阅“自己”的历史。在大量的笔记摘抄中,“九黎”、“三苗”、“窜三苗于三危”这些就成了关键词。

关于三苗是不是苗族的祖先,大师吕思勉、章太炎曾提出过不同看法。不过,我觉得不管是不是,那是太遥远的事情,谁说了也不算,还得看本民族的愿望。

在我们苗族地区,老人家常常说:“我们从东方来,我们的祖先是蚩尤。”然后一遍遍的唱起迁徙的古歌。

|西江老人在唱古歌(韦荣慧老师提供)

“我们离开了浑水(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黄河),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

这是从流淌着血的心的深处流淌出来的歌声,听到这样的歌声,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又不仅仅是悲伤。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我们走一步望一步,望着江普这宽广的地方,平整整的土地一丘连一丘,多可惜的地方啊,一要留下个纪念,照田地的样子做条裙子穿,把江普的瓦房绣在衣裳上,我可爱的家乡江普啊,绣上衣裙子永远叫子孙怀念......”

|云南昌宁苗族服饰(图片来源网络

把自己民族的千载传奇写在了服饰上

就这样,苗族把自己民族的千载传奇和先辈的蹉跎岁月,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把自己的苦难、回忆和缅怀,都写在了自己的服饰上。

有一种“迁徙裙”,一般为老年妇女所穿,它的裙面有81根横线,象征着九黎部落的81个氏族;有一种叫“骏马飞渡”的图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花边的底色代表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一黄河,花边图案由无数个代表马的花纹组成,相互连成一片,横贯在河水之中,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马的两边,又有用红、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的无数个代表山的三角形或塔形花纹,重重叠叠地排列在一起,表示崇山峻岭;还有“江河波涛”图案,两条白色横带表示黄河、长江,北岸是较小的山坡,南岸是一组似乎是人乘着船进行划渡的图案,据说是代表“洞庭湖”,南岸还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迁徙来到林木茂密的西南山区......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很多很多,只要走进苗寨,反映苗族历史的图案随处可见。

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背牌”的背部装饰件,苗语称为“劳搓”,形状呈横长方形,工艺以刺绣为主,其纹样为回环式方形纹,非常像一座城池的平面图。戴着背牌的苗族人会很认真地告诉你,这就是苗族先祖曾经拥有过的城市。甚至哪里是城墙,哪里是街道,哪里是角楼,哪里是蚩尤祖先的指挥所,都会说得清清楚楚。

|丹寨苗族(韦荣慧老师提供)

我曾经久久地驻足于一件绣有牡丹花图案的湖蓝色苗族服装前。我知道,这服装上的湖蓝色所表达的,一定就是先祖们曾经生活过的中原地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湖泊,而服装上绣着的苗族今天的家乡并不生长的牡丹花,则是用来纪念先辈们的辉煌,他们曾经是中原文化的拥有者一虽然现在他们已经远离了故乡。

每逢这样的时候,我的心就会倏然一颤。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源蒡蔸朗苗族

苗族为世界贡献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法国中国文化年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隆重开幕。中国民族博物馆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魅力为主要内容的《多彩中华》作为开幕重点项目,登上卢浮宫的舞台。

为《多彩中华》开场的,就是美轮美奂的苗族服饰。坐在台下的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皮尔·卡丹看得如醉如痴,连摄影记者踩到他的脚都没有觉察。事后他说,以前他一直认为中国没有高级时装的历史,但是看了《多彩中华》特别是看了苗族服装,他的认识改变了。

|蝴蝶妈妈时装(韦荣慧老师提供)

|时尚北京苗族专场发布会(韦荣慧老师提供)

|皮尔·卡丹在和大家交流(韦荣慧老师提供)

次年,在中国法国文化年开幕之前,我受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委托,承担了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及夫人设计制作中国服装及饰品的任务。我将苗绣艺术应用于设计制作之中,受到希拉克总统的高度赞誉。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瑰宝。

|湘西苗族(图片来源网络

许多人都认为,苗族服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服饰之一。特别是当人们走进节日中的沸腾苗寨,置身于身着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的苗族服饰的人流之中,感受苗族古朴厚重、魅力四射的服饰文化,不能不有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并在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

那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感情的陶冶。

|中国·凤凰第七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三苗网

除了服饰,苗族在建筑、饮食、医药、音乐舞蹈、民间文学、节日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是苗族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家园

我工作在北京,但每年都要回家乡至少一次。回家乡感受最深的,就是既古老又现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家乡的生动体现。

心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是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生态的恶化、传统文化的肢解与消失、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疏远、精神的空虚、信仰的迷失,人类在焦虑中追问:何处是心灵的乐土?在哪里能找寻那迷失的共同的心灵家园?

|西江千户苗寨(来源网络)

而苗族蝴蝶妈妈的古老故事,岜莎人千百年信奉的“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的传统生死观,等等等等,都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共荣。

安详、宁静、快乐,对历史不耿耿于怀,对自然丰物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创造和构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些都是苗族的可贵之处。

以顽强的意志和执著的精神坚守着祖先的遗训,靠自己的心锁来约束自己的传统道德,在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冲击下,依然保持着一份纯真,守望着一片宁静,爱护着一片和谐,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动容、流泪。

|广西隆林县苗族(来源广西民俗摄影协会

这一切,衬映了文化逐渐趋同的全球化进程中尚存留着人类生活的最初方式和悠久记忆,也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可贵的、保持至今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浓缩和世界范本。

也正因为如此,苗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及其聚居之地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西江千户苗寨(来源网络)

前些年,我的家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家园”。

2011年5月,我陪同美国世界艺术家体验组织主席贝蒂去贵州、广西等地体验民族风情。贝蒂在雷山县达地乡上马路苗寨为她安排的稻田长桌宴上激动地说:“当我站在这里,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看着这些村民那干净的眼睛,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生命的真谛!”

|贝蒂主席在上马路稻田上演讲(韦荣慧老师提供)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正因为古老,它才更神奇。

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

正因为苦难,它才更坚强。

苗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正因为智慧,它才更祥和。

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正因为伟大,它才更美丽。

苗族,这是你的女儿对你的祝福!

作者简介:

韦荣慧,苗族,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民族服饰研究专家,著名服装设计师。

注:文章转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4期。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