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工作模式。 评价标准 (1)内部效度: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测体重要用秤而不是尺,测智商要用智商的量表而不是人格量表) (2)外部效度: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按照大纲规定的三块内容,其实是从对实验设计标准的不同进行分类的。 一、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 1.单因素实验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试接受这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的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实验中有多个自变量,被试接受几个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实验处理。能探讨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交互作用,代表实验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1.前实验设计:是一种对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观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往往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 意义:为更高层次的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资料。 局限: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包括: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事后回溯设计 2.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 ![]() 优点:在真实性和生态效度上高于真实验设计。 局限:无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确定性弱 3.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 优点:条件控制严密; 局限:自然性差,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种类有: 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下次打卡继续讲解准实验设计,也可以参考BNU学习小组大纲解析先了解。前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其实都是属于非实验设计。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优越性): 1.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变量关系的多种方法。如自然观察、作业分析、访谈、调查、纸笔测验、个案研究等等,使研究者在研究设计中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性。 2.对于一些特殊的研究问题,由于特殊的原因研究者无法操纵自变量时,非实验设计是唯一的选择。例如希望了解智力缺陷和智力正常者的运动能力差异时,由于道德原因不能通过随机分配和实验处理控制被试的智力水平,只能采用非实验设计来考察智力与运动能力的差异。 3.非实验的实验程序,基本上是在实际情景中或现场情景中进行的,被试不易察觉研究者希望讨论的自变量,因此可能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 PS:如果写过毕业论文(带实验设计的),应该能发现非实验设计的优越性还在于为假设的建立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当你提出一个假设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做一个相关分析,就可能为以后的实验建立良好的基础。 相关链接: 【参考书和大纲】 ![]() ![]() ![]() ![]() 【备考干货】 ![]() ![]() ![]() ![]() ![]() 【经验分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