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都要做,为何不趁早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一、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书法作品,点赞量很快达到50+。一位高中同学留言问,现在开始练字还来得及么?我明白她的顾虑,于是我想了想,然后回复说——

如果你现在开始练字,3年后你就30岁了,可以写得一手好字。如果你现在不练字,3年后你还是会到30岁,只不过字跟以前没多大变化。

她显得略微兴奋,留言说:你给的这个理由,我打101分,多出的1分拿去骄傲。

还有一次,我有个朋友想考MPA,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报名。她来咨询我的意见,我问她纠结的点是什么。

她说:我都快30岁了,再读两年都成大龄女青年了。

我开玩笑说:说得好像你不读这个MPA,过两年你就不会成为大龄女青年一样。

她一听,格格地笑了。后来再联系她,她回复说,我在学校上课呢。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跟年龄根本就没什么关系。拿年龄做挡箭牌,说到底,只是下不了决心而已。


二、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的第六个年头。回过头再想想以前读书时的考前突击,简直是太幼稚了。

相信有一些还在上大学的同学也有这样类似的体验——平时不注重积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善于思考。等到考试的前夜临时抱佛脚,熬个半宿,只求六十分万岁。

那么问题来了。俗话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那就无所得了——当你把目标瞄准在60分时,很可能面临挂科的命运。

于是乎,爱好动漫的你一把扯下寝室宿舍墙上的柯南,换上科比。挂科比不挂科难嘛!提心吊胆了好多天,等到出成绩的那一天,长长舒了一口气。至于这门课上学过什么,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当然,如果真能侥幸及格,那当然是极好的。可万一挂科了呢?

一定要明白,挂科并不代表你以后不用考了,它意味着要重修,不但成绩单上不好看,而且你会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像很多人的拖延症。我就想问问你们,你们拖延的那些个项目,到最后拖过去了么?最后还不得牙根一咬,熬得两眼通红,在deadline到来之前把任务乖乖地交上去?

既然如此,那在你能力范围之内,为什么不选择一次性通过呢?为什么不选择提前谋划从容面对呢?表面上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实际上你避免了更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成本。

有的矛盾,既然绕不过去,不如迎头而上;

有的困难,既然无法回避,不如趁早解决。

三、

走过学生时代,我们还会迎接很多未知的挑战,比如工作、住房、医疗、健康、养老……毕竟,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回避的话题。

拿养老来说,假如你今年30岁,根据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你很可能要到65岁才能退休。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退休金替代率较低。要想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还需要个人自行做好储备。假设你在退休时需要积累200万元,投资收益率按5%计算,从30岁开始准备,每年需要积累2.1万元;从40岁开始准备,每年需要积累3.92万元。虽然只是晚了10年,但年积累额差不多要翻一番。而如果是到了50岁才开始积累,每年至少要积累8.46万元。

由此可见,由于复利效应的存在,越早准备养老金,付出的资金成本越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是越早准备养老金越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身保险产品。很多人误以为,我现在年轻,身体好,不需要买保险。但实际上,买得越早越划算。等到你真正觉得需要的时候,你可能要为此支付一笔更加高昂的保险费了。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正因为如此,扁鹊说自己的医术不如两个哥哥高明。

既然生病与老去迟早要面对,那为什么不提早预防呢?今日1元钱的预防,胜过明天100元的治疗,不是吗?

力挽狂澜也好,绝地生还也罢,从来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当初谁让你把自己搞到绝境呢?

未雨绸缪,才是最大的智慧。

四、

作为一名未婚男青年,谈育儿经听起来似乎有点纸上谈兵、班门弄斧的意思。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无论是新闻里看到的,还是身边听到的,父母英雄儿混账的例子都太多了。

如果你仔细看看十八大后那些落马高官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有个熊孩子。

几乎每一个落马高官的背后,都有一个坑爹的儿女。他们有的开法拉利招摇过市,有的利用石油资源大发横财,有的在国外纸醉金迷,有的在公司挂名拿空饷……

不劳而获的感觉真的会很爽。但是,万物守恒。所有短期内不正常的现象,最终都将被时间埋葬。那些熊孩子及其阿尔法父母的结局,我们每个人都看得到。

作为父母,既然你们想让后代过得好一点,那为什么不趁早培养呢?你们当年花了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仕途的钻营上,以为位高权重,从此就可以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荫及后代。殊不知,子女是需要精心培育的花朵,对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是一辈子最大的投资。

还是《触龙说赵太后》里说得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理解的“深远”,不是功成名就后财富的简单传承,而是从早期对人格和修养的塑造,这将是影响、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五、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年轻人很沮丧,对老人抱怨说: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邓波儿7岁拿奥斯卡,贝多芬4岁开始作曲,葫芦娃刚出生就打妖怪。而我呢?现在一事无成。

老人安慰他说: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

姑且不去讨论这些名人事迹的真实性,这个段子原本就是调侃和娱乐的。但至少也说明一个道理——人生形形色色,不能拿同样的标准来衡量。

换句话说,王思聪出生就已经在终点线上了,99.99%的人即使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可能跑赢网红小王的财富。

但是,你完全可以比过去的自己强啊!巴菲特的好搭档——查理·芒格说,一些成功的人,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比那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智慧。

人生非常短暂。按100岁计算,你也只能存活36500天。去掉二十岁以前的懵懵懂懂,再去掉六十岁以后的叮叮咚咚,然后再去掉20-60岁之间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你的人生满打满算也只有27年的黄金时光。更何况,等你30岁以后,你会觉得时间在加速,而且加速度还在增加。你还有多少的年华可以虚度?

既然有一些道理,我们迟早都要懂;既然有一些事情,我们迟早都得做。那,为什么不趁早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