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讲的道理我都懂,可我不想听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立    场

本 期 话 题

1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曹操占据兖州,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

跟大多数有孝心的好孩子一样,多年在外打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曹操就想着,把远在琅琊的老父亲曹嵩接过来享福。

曹嵩接到书信,当天就携全家老小四十余人、随从一百余人,高高兴兴地从琅琊出发了。

曹嵩一家去往兖州,途经徐州。徐州太守陶谦,一直想结交曹操,但和那个落马的银监会领导一样,“苦于没有机会”

这次曹嵩过境,陶谦“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设筵宴,款待两日”。曹嵩走的时候,陶谦不但亲自送行,还派都尉张闿率五百精兵护送。对于曹操的老父亲,陶谦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水平完全可以胜任任何一个地方的接待办主任。

然而,陶谦却选错了人。张闿本是黄巾余党,兵败勉强归顺陶谦。此番张闿看到曹嵩一家辎重无数,于是起了歹心,趁夜率众杀尽曹嵩全家,抢占财物后逃往淮南。

陶谦这下可闯了大祸。曹操得知父亲被杀,扬言要血洗徐州,为父报仇。陶谦自知难以跟曹操抗衡,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一个人。

2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当年的救命恩人——陈宫。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利,被全国通缉,在中牟县被捕。时任中牟县县令陈宫,为曹操的“义举”所感动,弃官跟曹操一起亡命天涯,直到后来两人因为“吕伯奢事件”而分道扬镳。

陈宫与陶谦交厚,又对曹操有恩,出面调停,有望世界和平。

陈宫求见曹操。虽然曹操明知陈宫是为陶谦求情,但念及旧恩,还是将陈宫请入帐中相见。

陈宫是如何劝说曹操的呢?他给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点,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

第二点,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

第三点,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

听起来,每一点都非常有道理。但曹操会听吗?

当然不会。

当时的曹操,包括父亲在内的家小四十余口被杀,是怎样的一种悲恸?此刻的曹操,内心脆弱,情绪敏感,已经没有力气去跟任何人讲道理,他只想静静。

然而,陈宫却没有捕捉到曹操的内心。他不但没有安慰曹操,反而一再替陶谦辩护:

陶谦是好人!

你的杀父仇人是张闿,跟陶谦有什么关系!跟徐州百姓有什么关系!

陈宫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曹操的指责。就好比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非正常死亡,死者的家属悲愤万分,堵住校门要讨个说法。校领导不但不安抚对方情绪,还一味地指责对方妨碍交通,这矛盾能不激化么?

所以,曹操怒气冲冲地甩给陈宫几句话:

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

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

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

陈宫被怼得一句话也讲不出,灰溜溜的走了。

3

不久,又有另外一个人出面调停。这个人就是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刘备刘皇叔。

刘备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如下:

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

从黄巾谈到董卓,从朝廷谈到徐州,从外谈到内,从公谈到私,纵横捭阖,洋洋洒洒。

曹操看罢书信,不但没有和解的意思,反而大骂刘备,更加坚定了攻城的决心。

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又给曹操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不但讲了很多大道理,还隐隐指责曹操先私后公,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透露着些许讥讽之意。

曹操大兵压境,徐州危在旦夕。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却听从谋士郭嘉的劝谏,从徐州撤兵了!

对于陶谦和刘备来说,这真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

大家可能要问了,为什么陈宫和刘备都劝和不成,而郭嘉的一席话却让曹操连杀父之仇都不报了呢?

4

其实,郭嘉并没有叨逼叨地“教育”曹操,他只对曹操说了一句话:

主公正好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事情的背景。

原来曹操率兵去攻打徐州,后方空虚。而吕布和张邈联手,趁机袭破兖州,占据濮阳,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还是曹操的地盘。

曹操得知消息,不禁忧心忡忡:

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

而郭嘉正是看出了曹操的忧虑,不失时机地献出他的计策。

虽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和守城,孰轻孰重?作为一代枭雄,轻重缓急,曹操是分得清的。

回头我们再看看陈宫和刘备两次失败的“劝和”。陈宫站在陶谦和徐州百姓的立场上,刘备站在朝廷和天下的立场上,对曹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曹操却丝毫不为所动。

陈宫和刘备的立场有错吗?并没有。但是以这样的立场去说服曹操,就有点不看对象了。而郭嘉的一句话虽然不多,但道出了两个要点:

第一,兖州空虚,我们应该撤兵,巩固大本营。

第二,我们本打算要撤兵,既然刘备来劝,就顺手推舟送个人情。

这两点,恰恰是曹操所关心的。曹操之所以采纳郭嘉之言,是因为郭嘉能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道理。

很多时候,别人不听劝,不是因为我们讲得没有道理,而是因为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陈述利害关系,劝说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