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的你,如何从双向反馈中获益?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第66篇推文,全文3005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1

我以前做公务员时,有一项很常规却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那就是——反馈意见。

通常情况下,保监会、省政府等上级单位出台部门规章或地方条例,都要征求所属部门意见;省财政厅、农业厅等平行部门在拟定相关政策时,也会征求兄弟单位的意见。这些文件在出台之前,都会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先进行内部讨论。

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极大限度地避免自身的认知盲区。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往往能够兼顾最广泛的利益。

网络社交的互动,就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组织形式。比如公众号,作者先输出观点,读者留言反馈意见,对作者或其他读者都可能产生新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号的读者不仅仅是评论者,更是参与者与创造者。

那么,什么样的反馈是有效率的呢?我们又如何从反馈当中获益呢?下面我谈三点自己的认识。

第一,反馈要具体可行。先讲一个案例:

有一名叫做凯莱布·波特的足球教练,创造了一项可量化的反馈指标,被诸多西班牙顶级教练视为训练球员的不二法则。

大部分教练的常规训练手法,就是要求球员在丢球后,不惜一切代价地把球抢回来。大部分球员在收到教练的反馈后,都努力想要夺回控球权。由于教练的反馈大而化之,导致球员误以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凯莱布·波特的反馈却清晰明确、具体可行。他要求,一旦球员失去控球权,必须在6秒钟内把球抢回来。如果超过6秒,就必须回到常规的防守状态。

正是这一可量化的反馈意见,让球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打任何折扣。相反,教练对球员大而化之的反馈,相当于一句正确的废话,根本难以落实,约等于没说。

我们每个人,从很小的时候都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反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师每学期在《学生手册》上写的鉴定评语。但是,大部分鉴定评语,都是这样写的:

你天资聪颖,学习勤奋,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

你生性善良,待人热情,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你性格活泼,乐观向上,但有点贪玩,希望以后在学习上下更多功夫......

类似这样的鉴定评语,就如同是根据星座表述出来的性格,千人一面。对孩子家长来说,来自老师的评价就显得非常模糊,缺乏建设性。

我认为,这种宏观叙事型的笼统表述,远不如可量化的典型事件更具有代表性。如果老师给学生的评语是:

你在本学期拿了班级作文大赛的一等奖,是个很有写作潜力的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的特长,一下子就反映出来了。学生家长收到老师的反馈以后,也明白今后应该刻意培养的方向。

当我们给他人的反馈意见明确而清晰时,对方就具有了高度的可操作性,从而减少了偏离的可能性。

2

第二,要以正面反馈为主。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是找我们提意见,那当然是拣不好的说啊。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优点大家都看到了,那就说不足呗。

于是,在很多场景下,特别是领导跟下属相处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的这个表格做得不对,第三行格式没有对齐。”

“你的统计数据有问题,没有形成勾稽关系。”

“你这个报告没有写清楚,拿回去重写。”

我相信,大多数领导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出于对下属的负责。正如艾克腾咨询公司总裁梅格里德说的那样:

“我在百事可乐工作时,有一位老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你关心在乎一个人,就给他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如果你不在乎一个人,那么就一个劲地拣好听的话说。”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批评有益于明确改进的方向,就忽视了正面反馈的意义。虽然说忠言逆耳,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为什么不说得更顺耳一些呢?

我在《你怎么说话,才能让人难以拒绝?》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儿。比起克服缺点来说,人们更能从优势当中获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正面反馈包括两种,一种是认可,另一种是表扬。

很多人会觉得疑惑,认可和表扬有什么区别吗?听起来,都是正面的肯定,没有什么不同呀。

其实,如果做细分的话,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认可是表扬的基础,表扬是认可的升华。

“你今天完成了30个俯卧撑,表现不错。”

上面这句话,就是一种认可。所谓认可,就是对你完成既定目标的一种肯定。

而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变成这样:

“你今天完成了30个俯卧撑,还超额完成了15个仰卧起坐,你真的太棒了!”

这就是一种表扬。所谓表扬,就是对你超出预期的那部分进行额外的奖励。

那么,在我们给别人反馈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运用“认可”和“表扬”这两种武器。因为任何一个人,向你出示他的劳动成果时,都不希望被一棍子打死。谁还没能有点自尊心呢?

最近,有一位年长我12岁的写作前辈点评我的文章,是这样说的:

“伯涵老师。哈哈,要喊你老师。因为你文章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均是一流的。有那么多人粉你,可见你的实力。

关于你的文章,我再说一点跟大家不同的意见。关于好的一面,大家都看在眼里,就不细数。我要说的是,你的文章逻辑严密,三观很正。但是,以我的阅历,我还是觉得缺乏一种足以震撼我的力量。我非常期待,你能写出一篇作品,震撼到我这个40岁的大叔。

当然,这只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期待。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我在想,你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

看完这段话,我非常服气。前辈已经把想说的不足全部说了,但我仍然感受到了他小心翼翼的善意。

在正面反馈的基础上,你再去提意见,有利于预留更多让人接受的空间。

3

第三,反馈要注重时效性。

乔舒亚·福尔在《和爱因斯坦一起漫步月球》这本书里,提到医学上的一个奇怪现象:

乳房X射线照相医师工作的时间越长,他们看射线照片诊断的准确度反而会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这些医师在诊断的过程中,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等待,才能获得医院检验科的正确反馈信息。等他们获悉自己的诊断结果时,通常都已经过了几个礼拜,他们自己都忘了当初诊断的依据是什么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刚看完一部电影,心潮澎湃,想要写一篇影评,结果睡了一觉,情绪全都消失了;

刚读完一篇很励志的文章,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结果吃了晚饭过后,又刷起了微博;

刚听完一名创业导师的演讲,恨不得马上就去注册公司,大干一场,结果第二天又退回到了“朝九晚五”的本来状态......

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出现“三分钟热情”呢?原因在于,你没有对刺激自己的场景做出“即时反馈”。

接受反馈解决了“认知”的问题,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即使你知道了“太胖要去锻炼”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尽快采取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在接受反馈的基础上,聪明地利用有价值的反馈,才能解决“执行”的问题。

时间管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72小时法则”告诉我们,当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而72小时内没去做,你会去做这件事的概率就趋近于零了。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计划延迟,便永远无法开始。

我为什么天天坚持写文章?如果我今天不写,那明天也可以再找一个理由不写。到了后天,可能我就真的不想写了。

所以,一旦选择开始,就不要轻易选择中断。很多时候,中断就意味着彻底结束。如果别人给你很好的反馈,千万不要说“下次一定如何如何”,而是“我现在就去落实”。即时反馈的核心是,立刻,马上。

知行合一,才能让我们对反馈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成为塑造我们的强大武器。

当我们掌握了以上要义以后,首先能给他人更舒服、更有价值的反馈,其次也能从他人给我们的反馈当中取得进步。有技巧的双向反馈,带来的是双向的优化和改善。这种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将会让未来的你受益无穷。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昨日文章:

要走出舒适区,但不要走出能力圈

近期热文:

27岁那年,我离开了体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