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人际关系,是成为彼此的1%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第84篇推文,全文3038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

1

15岁那年,我刚刚读高二。在此之前,我的高一期末考试,考到了班上第14名。沮丧、迷茫、不安,笼罩着我暗淡的心。

高二的第一堂语文课,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中年男子,姓邹。跟别的老师照本宣科不同,我记得他教了我们三首诗词。

第一首是杜牧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第二首是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三首是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典文学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一下子就被邹老师的讲课所吸引。高二的第一次作文,我试着模仿《赤兔之死》,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了古白话的记叙文。

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半文不白的语句堪称蹩脚,但当时邹老师还是非常善意地肯定了一个高中生的文学素养。自此以后,我越来越热爱写作,邹老师表扬我也越来越多;受到的表扬越多,我写得也更加勤奋。

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月都要进行“写作练兵”,然后老师会把写得好的文章作为范文,打印出来发送给全班同学学习。从高二开始,一直到高考前夕,我整整写了20篇文章。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被邹老师一篇不落全部选为范文的,我是唯一一个。

我并不是觉得自己写得有多好,而是我知道这份信任有多么难得。在一个“唯分数论”的学习环境里,尽管我高一期末考试都没考进班级前10,邹老师依然坚定地认为,我跟别人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就冲着这份信任,上了高二,我开始拼命学习。这一年,我包揽了全部月考成绩的班级第一。因为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对于信任我的人,我辜负不起。

后来,邹老师有一次在上课时,说到一句话: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要成为相互欣赏的人。”

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都没有忘记。后来,我上了大学,给邹老师写了一封信。邹老师回复了很多话来勉励我。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你是我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你是我的骄傲。”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要知道,邹老师不仅仅是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主任,带出过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如果拿考的大学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里面,我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但是,邹老师没有拿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他始终给予了我很高的评价,很足的信心。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邹老师。这种基于相互欣赏的师生之谊,是一辈子的感情。

2

上周六吃早饭的时候,跟南老师闲聊。南老师说:

“感觉武大的学生,跟上海这边高校的气质,有一些不一样。你写的文章,没有太多的现实功利,有一点点的人文情怀。”

南老师的评价,跟我对自身的追求是完全吻合的。俗话说,读书人的酸,生意人的俗。读书人往往仗着自己翻过两本书,就喜欢看不起这,看不起那,总觉得自己是最高尚的。而生意人呢,恰恰相反。眼里只有钱,甚至有时会突破底线,又让人觉得俗气。

所以,我最欣赏的人格一直是“商才士魂”。就是说,一个人很有商业的头脑,没有读书人的穷酸和迂腐。同时呢,骨子里又藏着士人的灵魂,有一点点读书人的情怀。

就冲着南老师的这一番评价,我觉得南老师是个能欣赏到我的人。

当然,南老师也是我非常钦佩的人。第一,他完全靠自我进化,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第二,他是个非常有格局的人,乐于授业解惑,几乎毫无保留;第三,他尊重每一个人。对于出身和学历不好的年轻人,不但不轻视,反而给予了更多倾斜。

我想,如果是我,我以后也一定会这样去做。相互欣赏的背后,是对彼此价值观的认同。

南老师在给我们讲企业分析的时候,提到商业社会的“90-1”结构:

90%的人看重价格,低成本是他们唯一关注的指标;

9%的人看重性价比,他们追求物美价廉;

1%的人看重质量,对价格的弹性非常弱。

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这1%的人群就是最宝贵的高端客户。南老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

“你的1%在哪里?”

人生的1%,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那个贵人。于亲情而言,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几乎无条件地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于爱情而言,是我们生命中的另一半;于友情而言,是在事业上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的人。

这关键的1%重要吗?简直是太重要了!就像爱迪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有一种未经过考证的说法是,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不管这一句爱迪生是否真的说过,但我非常认同。对于人生而言,如果没有1%的贵人相助,永远都不可能大放异彩。

所以,王勃才会在《滕王阁序》里无限感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如果没有吴宗宪,又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周杰伦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遇上伯乐的千里马,可能只有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宿命。

3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他说:

“我觉得现在中国有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做的工作,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

其实,何止是工作和兴趣很难匹配,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部分人,跟父母只是生理上的亲情,但缺少情感共鸣;

大部分人,找另一半也只是凑合在一起,搭伙过个日子;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能遇上一个高山流水的知己。

所以,管仲是幸运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说成就“一代名相”的千秋英名了。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

“那我就明白了,我说为什么自己还没有成功呢,原来是还没有遇上贵人啊!”

其实,贵人在哪里呢?贵人都在自己的手里。

生命中只占1%的贵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帮你,是因为你有足够吸引他的地方。也许你现在还没有什么钱,但至少你得人品可贵,勤奋上进,懂得感恩,让别人值得帮助和提携你。

如果你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谁又会帮你呢?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别人就更没有义务对你负责了。用一句话讲:

“想拉你一把,可是你的手在哪里呢?”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著名的“150定律”:

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这个结论很容易被证实。不信你可以翻翻你的微信,经常保持联系的,可能不过数十人;偶尔还给你点个赞的,可能加在一起也就是一百多人。

我看了看我自己的微信,有497个好友。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至少有两年都没有说上一句话了。

150人的基数,乘上1%,四舍五入也只有区区2人。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人都太少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爱情里最重要的人只有1个,亲情里最重要的人只有2个。我有理由相信,最好的友情,也最多不超过3个人。

想想也挺悲哀的,全球60亿人,只有3个人会真正影响到你的人生轨迹。但反过来想,又何其幸运。因为稀缺,才弥足珍贵。

即使功成名就如巴菲特,能够写进他人生里程碑的,不也就只有格雷厄姆、费雪和芒格吗?

所以,1959年巴菲特和芒格的初次相遇,是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此后,他们在人生漫漫的事业上,成为了彼此的1%,成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投资神话。

有的人总是以自己认识多少人为荣,觉得这样就能显示自己有多么强大的人脉。当然,我不否认,多个朋友多条路。与人为善,总是没错的。但我们应该明白,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帮你的人,并没有几个,一个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最好的人际关系,是成为彼此的1%。倘若人生得一二知己,幸矣!足矣!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上期文章:

优秀的企业,都是一边免费,一边赚大钱

随手转发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