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三天假期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第134篇,全文2011字

1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和一众贵族仓皇出逃,“保于陈城”。得知国破的消息后,被放逐于江南的屈原悲愤不已,在极度苦闷和压抑的心情下,选择了在汨罗江怀石自沉。这一年,屈原62岁。

楚国原本是不必陷于如此绝境的。战国中后期,七雄争斗,以秦国和楚国实力最强,两国都有希望统一中国。《战国策》里就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

从战略博弈的角度讲,楚国和同为大国的齐国联合抗秦,是不二选择。然而,楚怀王却非常昏庸,重用靳尚和子兰等,和秦国修好。

当时,秦国派张仪到楚国,提出以六百里土地作为代价,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楚怀王听信谗言,不但六百里土地没到手,还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最后还被骗到秦国,客死他乡。

新君楚顷襄王即位,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把直言进谏的屈原免职,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楚国边疆地区。主上无能,朝政腐败,奸臣当道,楚国很快就衰落下去,并最终为秦所灭。

屈原本来也是不必陷于如此绝境的。他是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在楚怀王时代,他担任过左徒的职务,替国君拟写诏令。可是,他太耿直,又不懂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正如他在《橘颂》里写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屈原表面上在写南方的一种普通果树——橘,实际上也表明了自己的人格和心迹——独立不迁。

因为独立不迁的人格,即使屈原看到楚王昏庸,也没有周游列国另寻贤君辅佐。

因为独立不迁的人格,即使屈原两次被放逐,一次江北,一次更为遥远的江南,也没有离开过故土家园一步。

因为独立不迁的人格,即使屈原面临着困顿与愁苦,也没有跟黑暗的现实社会做过妥协,而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

公元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当之无愧,因为他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项“第一”:

屈原作品《橘颂》,是中国第一首咏物诗。此后,中国历代的文人们,形成了“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传统。

唐代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千条绿丝绦。是为借物抒情。

宋代王安石咏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明代于谦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清代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为托物言志。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屈原以前,《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开端。自《诗经》以后,中国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相比于《诗经》的集体主义创作,屈原开创了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光辉诗篇,反映社会现实,堪称“诗史”。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思想之深邃、艺术之卓然,前所未有。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第一人”。他写女神,绝不是直白肤浅的“肤白貌美大长腿”,而是隐隐透着含蓄婉约之美。

他写《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他写《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他写《少司命》: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3

对于屈原,后世的评价不一。太史公司马迁引用汉代淮南王刘安的话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却不以为然:

“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看得出来,刘安以道家思想为准绳,认为屈原是不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以儒家思想为依据,认为屈原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中庸之道,最多算个狷介之士。

但无论如何评价,有一点却是历史上公认的——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西汉贾谊才高遭嫉,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过湘水,引屈原为隔世知己,作《吊屈原赋》: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司马迁一心营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却因言获罪,惨遭宫刑。当活不下去的时候,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给友人以自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南宋陆游报国无门,老死家中,作《哀郢二首》: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这条数不尽的榜单上,还有中国历代无数失意而又正直的文人士子。屈原的诗歌艺术之美、人格力量之美,为历代文人士子构筑起安顿灵魂的心灵家园。正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所言:

“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在今天来说,我们做投资,要不要“独立不迁”的人格?要的。屈原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三天假期,而是无可估量的文化遗产。

又到一年端午时,屈子魂归何处?也许,在清香的粽子里,在诵读的诗行间,在竞发的龙舟前。屈子从未远去,屈子长留心间。

作者手抄《离骚》,恭祝朋友们端午安康!

历史文章: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的原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