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必陪市场先生一起疯癫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175篇原创文章

1

刚刚过去的2018年10月11日,上证指数暴跌142.38 点,跌幅-5.22%,收于2583.46点。

现在的点位,已经比2015年股灾的最低值还要低了。而人们对市场的悲观预期,并没有因为股市暴跌带来的风险释放所改变。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更悲观了。

贪婪和恐惧,是人性天然的弱点,也是投资的大忌。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而千万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针对市场普遍讨论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来逐一做个分析:

问题1:市场的底部在哪里?

我认为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市场的最低点,是由市场上最悲观的那群人决定的。最悲观的那群人,做出的举动,会远远超过你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想象范围。你或许可以评估全市场或者某公司的内在价值,却没有办法评估市场先生的情绪。

市场先生高兴的时候,他会给你报出很高的价格,因为他怕你从他那里抢走股票;市场先生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给你报出很低的价格,因为他怕你把股票甩卖给他。

大多数时候,市场的涨跌,仅仅只是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而你持有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市场先生的情绪是好是坏,坏到什么程度,你是测不准的。

即使侥幸猜对一次市场的底部,也只是运气而已。我们只需要2583个人,从1开始每个人依次报数,就一定有1个人精准“预测”市场底部到个位数。但这没有意义,也不能证明任何事情。

问题2:很多人明明知道市场已经很低了,为什么现在不入市?

因为恐惧。恐惧是熊市最常见的心态。既然市场一直在跌,有什么理由认为明天就会趋势反转?既然下跌的趋势没有改变,一入市就会亏损,想想还是算了。

想要账面上任何时候都不发生浮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只有一个最低点,那么无论在其他任何点位买入,成本都会高于最低点。当市场处于最低点的时候,投资者的账面一定是浮亏的。

有人会说,我可以等到最低点的右侧再进入啊。问题是,市场的左侧和右侧,都是从后视镜当中确认的。你买入股票的时候,无法判断是左侧还是右侧。能判断的,只有价格是否合适。

价格合适,也不意味着买入就能赚钱。因为市场未来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的走势都是完全无法预知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耐心的等待。

问题3:短期内出现账面浮亏,是否代表这笔投资做错了?

让我们重温一遍格雷厄姆的著名论断:短期而言,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而言,市场是一台称重机。

投票机只能反映市场情绪,只有称重机才会体现出企业经营的刻度。所以,投票机不能作为衡量投资对错的标尺。只有称重机,才能检验我们是否真的做对了。简言之,市场长期有效,却经常无效。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市场短期内的暴跌,就过分怀疑自己做错了。别忘了,市场先生就是个神经病,大部分时间都是他给出了错误的报价。

事实上,很多短期看起来正确的决策(比如2015年上半年4000点入市),长期看都错了;很多短期看起来错误的决策(比如李嘉诚在2015年左右抛售内陆物业),长期看都对了。

2

问题4:市场越跌越多,是否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

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波动的风险,另一种是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

市场波动的风险,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风险。巴菲特曾经嘲笑β值理论家们:现在市场报价8000万美元。当市场报价4000万美元的时候,市场波动加剧了,β值升高了。价格明明比以前还便宜一半,你却告诉我风险变大了,这真是奇谈怪论。

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才是真正的风险。市场越跌越多,越跌越快,表面上看风险越来越大,其实质性风险却越来越小。

问题5:是否可以避开熊市的时间,等市场好转了再入市?

这种想法,本质上是想通过择时,来避开熊市的下跌,享受牛市的上涨。

做不到择时的原因在于,市场大部分时候都在下跌,只有很短的时间会上涨。标准普尔500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期间所有涨幅是市场表现最好的60个月贡献的。我们必须大部分时间都在场,才能保证不错过这7%时间段的收益。

大部分时间都在场,就意味着必须以很长时间内的下跌作为代价,即使是顶级投资人也无法避免。

1973年巴菲特斥巨资买入华盛顿邮报,到第二年就浮亏了26%;国内的杨天南先生,100万专栏投资组合恰巧遭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大回撤超过65%。但最后,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上赚取了12年20倍的回报,杨先生的专栏投资组合也取得了8年7倍的好成绩。

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家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从来没说过等经济形势好转了我再来经营企业。既然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我们也应该用企业家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问题6:如果股市未来若干年都不见好转,是否意味着价值投资失效了?

股市就如同四季一般分明,春种秋收。今天的买入绝对不是为了明天的上涨。今天和明天的买入,都是为了锁定未来很多年以后的利润。

巴菲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道琼斯工业指数,1964年底874.12点,1981年底875点。长达17年时间里,零涨幅。而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的GNP增长了373%。

17年时间,够不够长?会不会让你坚信股票跟经济增长根本不同步?会不会让你对股市彻底产生怀疑甚至绝望?

富有戏剧性的反转情节来了。

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81年开始持续上涨,到1998年底收于9181.43点。股市上涨了10倍,而同期美国GNP的涨幅只有区区177%。

同步了吗?同步了。在长达34年的周期里,最终还是同步了。

所以,如果未来三五年,股市仍然没有走出低谷,请你一定相信:是因为观测的时间太短了,而不是“股市已死”。

3

针对当下的经济形势和股市表现,针对个人投资者,我认为有三点特别重要:

建议1:不要轻易辞职,全职去从事股票投资

资产是什么?只有源源不断产生收益的物品才叫资产。

家庭自用汽车,是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却是金融学意义上的负债。因为它不会给你带来收益,它需要的保养费、保险费、油费,都只会源源不断产生支出。

而我们有一份工作,哪怕收入不高,也是一笔稳定的现金流入。如果你年薪10万元,按照5%的无风险收益率计算,你自己就相当于是一项身价200万元的资产。

只有不断产生现金流入,你才能以一个股票净买入者的身份,从容地面对市场下跌。

建议2:要有信仰,要有自己的“内部记分卡”

股票市场的报价,只是为你变现提供了更为充足和便捷的流动性。但股票市场本身,大部分时候是不反映内在价值的,尤其是在当前的这种极端市场环境下。

那么,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要着眼于企业本身。股价的每日变动,只是一种“外部记分卡”。过多的关注和频繁操作,不但无益,而且非常有害。

账面价值反映过去,市值反映现在,内在价值反映未来。投资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对内在价值的衡量,以及跟市值的比较。如果觉得跟市值相比,内在价值已经有很高的安全边际,那就是我们的投资机会。

机构投资者要面临客户赎回、被动减仓的痛苦。就像《大空头》里的巴里博士,明明看对了市场,但几乎遭到了客户的一致反对,承受了黎明前黑暗的巨大压力。而个人投资者不存在这一问题,我们不需要说服客户,只需要在内心深处说服自己。

建议3:不要加杠杆,任何时候手里都要留有现金

顺周期的时候,加杠杆也许会让你大赚一笔。但赚快钱往往容易让人上瘾,以至在逆周期的时候也收不住心,刹不住车。

杠杆有时间成本,也有资金成本。巴菲特几乎不使用财务杠杆,这虽然让他少赚了不少钱,更让他少踩了很多雷。不加杠杆,也没有阻止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现金的重要性,往往是你早早把子弹打完、无钱加仓的时候,才会深有体会。2008年,当华尔街的金融大鳄纷纷倒下时,只有美国政府和巴菲特手里还有钱。巴菲特的账上,永远趴着巨额的现金。降低收益率事小,永远活下去事大。

企业只有一种死法,就是现金流枯竭,资金链断裂。我们看看今年的P2P频频暴雷、一些高负债的民营企业纷纷倒下,莫不如此。有充足的现金,才能保证你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也不会被瞬间击倒。

冠亚说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投资者如果想成功,必须将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一是判断优秀企业的能力,一是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市场中弥漫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离开来的能力。

巴菲特还说过,学习投资的学生,只需要学好两门功课就足够了——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以及如何对待市场价格。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关注企业的价值,而非盯着市场先生对它的报价。

巴菲特为什么不用电脑天天看行情,为什么不住在纽约而是住在奥马哈,因为他不想离市场那么近,整天受到市场喧嚣的干扰。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甚至泛滥的时代。有幸,但又何其不幸。我们当然没有办法把自己隔离起来,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必陪着市场先生一起疯癫,因为他就是个神经病。

别说什么“这次不同了”,太阳底下无新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仰比能力更重要。即使历经无数次泡沫崩盘和经济危机,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引用电影《勇敢传说》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Our kingdom is young,our stories are not yet legend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