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双筷子说起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以前工作中经常碰到会使用筷子的外国朋友,他们往往在饭桌上炫耀着使用筷子的技巧,曾经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外竟然用一双筷子夹起了两颗花生米,我便将他得意洋洋的执筷情形拍了下来。现在翻看照片还不禁赞叹他的技巧,甚而连我们自己,一双筷子夹起两颗花生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可见,这位老外着实在使用筷子上花了一番功夫操练。

相比欧美的刀叉进食,筷子的美妙之处便在于使用者可以把两根小木棍使得上下翻飞,如同自己手指的延伸出去一样,灵活地指哪儿夹哪儿,从不落空,一只手就能搞定饭桌上那点事儿,另一只手仅需礼仪式地捧着碗沿,根本无需上阵助威;欧美老外比较惨,一顿饭下来,两只手都忙得够呛,架势十足又占地方,而两手执刀叉用得都是手掌的力气,手指的灵活度也无从操练。俗话说,十指连心,在我们中国人用筷子吃的每一顿饭,灵巧的手指运动早已带动脑部的支配活动,可见,就这一顿饭的功夫,我们也在锻炼大脑,没让TA闲着,不禁又要感慨:中国人是多么勤劳的民族啊!

中国的筷子传播速度比人的迁移要快,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中国的筷子,各种质地的筷子在城隍庙也是老外购买最多的特色礼品之一,木质的、竹制的、不锈钢的、银质的、骨质的、塑料的,形形色色,款式多种多样,作为收藏的礼品,深受老外的追捧,也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我们自己也对各式的新款式筷子不断地追捧中。今早在教堂的小卖部义务劳动,刚刚进货的一把竹筷,做工精致、并刻有圣经的经文,售价又比市场上低廉,一出样品就立刻被一位姊妹买走,还有很多姊妹纷纷表示下周来买,让采办赶紧进货。

筷子就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各样的面貌出现,体现着“箸”这样一个厚重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象牙筷子。

有关筷子由来的故事有很多,我比较喜欢有关大禹的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就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于进食,但汤水沸腾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这树枝就是筷箸的雏形。这个因熟食烫手而引入一个进食工具的说法,也符合人类生活发展规律。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大多采用蒸煮法烹饪食物,用水煮粥,再加上肉和菜,这么一大锅滚烫的粥汤,是无法用手去捞取的,“箸”便成了理想的餐具。而后又渐渐从一支“箸”的挑菜进化成两支“箸”的夹取,后来便一路沿用到现在。遥想当年,当世界上的其他民族还在手撕生肉、或是用手抓饭进食的场景,我们的老祖宗便已经采用了如此文明的方式进食了,这样想着也让我们后代的骄傲油然而生。

在度娘上翻看了一段话,把它引用在我文章的末尾: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居中,无名指小指在下,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两根筷子凑成一双,一上一下、一根主动,一根被动,主动为阳、被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合二为一,此乃融合,这是中国人对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最后一句则是鄙人的延伸了,觉得这样才完满些!)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细细品味,每一双筷子里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之根。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