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一个英国妞儿的美食书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今天不说疫情,谈点轻松的,既然上一篇开启了“在疫情之下,还得好好生活”的话题,就先来谈谈美食吧。

《鱼翅与花椒》,是我迄今为止第一次阅读的有关美食的作品,当然,除了食谱之外。

作为享有饕餮盛宴的大国——中国的国民,居然看的第一部美食杂文出自一个英国人之手,这个···额···,还是有点那啥·······小尴尬的。

好了,言归正传,这本书,这妞儿写得的确不错。

遥想1994年,中国的社会还没有现今这般的发达、现代化、便利的情况下,有一百来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居然去了中国内陆的成都。他们不甘蛰伏于川大的校园内外,而是混迹于成都的街头巷尾,融入完全“川味”的生活。

他们之中,竟然还有一个未来比较出名的英国女性美食家,硬核地毕业于牛津新闻系,却毅然投笔从“食”,投身于90年代的菜场、成都的苍蝇小馆以及苍蝇小馆们的后厨、混迹于一拨相当于“蓝翔技校”的厨师培训学校中,手持菜刀一枚,手起刀落地处理鱼虾肉禽内外毛发脏器,在葱姜蒜、辣椒、花椒、郫县豆瓣酱等等油锅爆炒、烟火缭绕中熏陶,那真是相当地活色生香啊。

第一钦佩于她对于美食地地道道地喜爱,并且深刻地了悟舍与得的真谛。果断地舍掉了高大上的专业和职业前景,转而得到了自己的毕生所爱——吃美食与做美食,成为美食专业作家,把大中华藏匿于民间的美食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完美结合,并且所做之工作还弘扬了中国文化,真是想不表扬她都难!

第二钦佩于她的刻苦钻研精神,从她身上,我看到一点:只要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甭管付出多少精力、时间、金钱,那都是值得的,并且一定一定会有所收获,甚至收获颇丰。

所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美食相关的杂文,更是一部成功励志书,告诉我们,成功一定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牢牢绑定,那么甭管存在什么天大的障碍——比方说对于外国人而言的语言障碍、尤其是方言障碍(我曾经试图教一韩国朋友一首粤语歌曲,人家还连连摆手,NONONO,普通话都不会,更别提粤语啦!),四川话、湖南话,这不都硬生生被这个英国妞给啃下来了嘛!所以,任它神马在兴趣爱好跟前儿,那都不是事儿!

最后钦佩于她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全身心的融入,这个可不是我们一般二般人都能做到的。

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上述观点:

例一、  虽说我们中国人如今遍及全世界,却不太容易真正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尤其是成年之后半路出家的那种,这不,就发明了唐人街这种城中城,自己拢成团,照旧沿袭中国人的活法,不会外语也不耽误自己个儿活得好好的;

例二、  即便短暂地出个国,一周以后就对当地的饮食文化极为不耐受,异常想念包子、油条、豆浆、面条水饺、一碗米饭+鱼香肉丝或是回锅肉的搭配,觉得这些才真正能对付自己个儿的肠胃;

例三、  耳边经常听到移民国外的朋友又移回来了,或是移了一半不想移了,不仅因为外面“好山好山好寂寞”,更是因为国内发展的机会既多且好,既能吃得顺畅,又能呼啦啦纠集辣么多的狐朋狗友胡吃海喝,生活嘛,不就是要有吃有喝有亲朋嘛!

例四、  最近的新冠肺炎,听见老美也在发声,说是要到中国来避难了。为啥?看看下面川普的新闻截图就明白了,这只老鸵鸟发誓要把头颅深深埋到地下去,因为“白人对新冠病毒有自愈能力”。艾玛,太吓人了,还是中国安全!人身安全顶顶重要,是不?其他的,别扯!

哎,说了今天不说疫情的,还是扯吧扯吧又扯上来了。

再回头看看人家英国姑娘,不仅妥妥滴融入中国内陆,与各路人马交朋友、发展跨过友谊,妥妥滴抗住了初来乍到的寂寞,还妥妥滴成为了川菜大厨,不仅适应了中国做法的鸡鸭鱼肉,还甚是喜爱老外嫌弃的内脏、鸡爪、鸭脖、牛蛙、黄鳝等等这些中华精粹美食。

不是完全放下了不同国界的对抗和成见不是出于内心的喜爱和对于中国文化的打心眼里接受以及随后的真正认同,难以想象她会安然于中国内陆如此之久,潜心学习和修炼。

当然,还需要有一副能够完全消化中国美食的内脏辅助。

当然,还需要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发展潜力,得真有好的东西,酒香不怕巷子深!

一本书读毕,还收获了作者潜伏各地后厨多年,潜心“窃取”的各独家美食食谱,不亦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