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摊货那点事儿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摊货是小学校园门口那个竹篮子里的五香豆。

一位老奶奶每天中午挎着个用小棉被包裹得严实的竹篮子,掀开被子的一角,就能闻见一股浓郁的五香味+蚕豆香,看见已经煮得变成土黄色的豆子。

掏出五分钱,就能买上一小把,揣在口袋里,一个一个地数着吃。

蚕豆糯糯酥酥的,就连外壳也都软烂得很,不用牙齿,只需要上下颚一抿,便融化了。唇齿间满溢着五香味儿,吧唧吧唧地过了一个快乐的中午,然后带着一股口袋里的五香味继续下午的课程。

接下来便是高中时我们家楼下的九点钟柴火馄饨。

这个加了时间备注的柴火馄饨就得踩着点去买,去早了没出摊,去晚了就卖光了。

柴火馄饨,顾名思义,自然是用柴火烧出来的。挑担的师傅只一人担着前后两担厢式物品——一个是柴火炉和锅子,另一个则是碗碟、调味料、馅料和馄饨皮等,挑担上总还能有地方架着小桌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馄饨摊规模甚小,物什不多,卖完了便收摊。

父亲总拿着自家的小铝锅,打上满满一锅的馄饨蹭蹭上楼,飘着辣油的香味弥散在楼道里。

红红的、油光光的馄饨甚是悦目,看到就忍不住的口水涟涟。柴火馄饨与馄饨内的肉馅没有太多关系,吸溜的就是滑溜的皮子连带扑鼻喷香的汤。辣油是必须滴,那是柴火馄饨的灵魂。

晚间这样的一顿加餐便成为了我繁忙的课业间隙一场饕餮的享受。

这两个不成其为任何规模、独自经营的地摊食物,便是我对于地摊的美好记忆。

再到后来,逛了各种晚间的夜市,虽然有琳琅满目的物品,吃穿住行样样涉及,也有更多新奇而陌生的物品,但总有凌乱的感觉,且记忆中购买的物品也经常因为品质的问题用不长久,食物也总显得粗糙不经意而留不下回味······反正总不及这俩样给我丰富而隽永的记忆。

地摊经济为那个时代的人们自谋出路提供一条便捷的渠道。我有一位亲戚便是通过摆地摊而致富的,属于首批下海经商的先驱。

随后的市容整顿,将地摊经济逐渐收归室内统一管理,让人们感觉晚间的城市好像少了不少热闹的氛围,就是现在俗称的“烟火气”,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的确提高了城市的整洁度。

最近关于恢复地摊经济的讨论,随后便能看到网上各种横七竖八段子式的调侃。显然地,这些调侃的和围观的大多是不会去触碰地摊经济的旁观者,真正要去摆摊的人已然摩拳擦掌地准备上阵,哪里会有闲暇在那里闲扯得蛋疼。

希望地摊的恢复不仅仅要助力于失业人员获得收入、助力于经济的复苏;也为了将失去的“烟火气”以优雅的姿态重新带回到城市里;更为了能发掘出真正的好东西——有古法的传承、有用心的创意、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


                                                                                               本文配图来源百度图片


和老妈一起包粽子

恼人的“蚂蚁森林”

分寸

当辣椒遇上水果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