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代人的恋爱观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今天中午和小孩随意聊起关于婚姻和恋爱的话题。

之前他肯定告诉我——不要孩子、不结婚;现在又肯定告诉我——不谈恋爱!

我问他为啥?他回答说谈恋爱费钱。我心里嘀咕一声“小抠门”。最后我俩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找个有钱的女朋友,这才终结了这个话题。

现在为他操心这事实在太早,只是从他的回复中可以觉察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恋爱的一些态度,值得探讨一下。

不知道是否因为年纪大了,不知不觉中就会问及身边朋友、亲戚孩子的恋爱状况。结果发现,20出头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单着的,甚少有恋爱经历,也都不急着找。

好像与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大的不同。

遥想当年的女生寝室里,若是没有恋爱经历、周末不能被男生约出去的,那精神上的压力可大了,非得赶紧找个什么人先聊起来、甭管是否中意,有人约会总比在寝室里自己个儿待着强。

男生们更是把身边有一个女朋友作为自己可以在人前人后吹捧的资本。

那个时代,大学里明面上对校园恋爱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支持。实际则是差派各种纠察队晚间不断在校园内巡查,把一对对情侣从外语学习园地等犄角旮旯的地方撵出来。说白了,还是不支持的比重更大些。

现在的校园早已对恋爱放开了,和我交流的不少家长更是热切地鼓励孩子在读大学的时候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虽然不主张一次恋爱便要步入婚姻殿堂,至少能够在纯净的象牙塔中来些恋爱实操。

当然,如果找到合适的,毕业之后即刻步入婚姻殿堂,父母们便会觉得更省心了。

只是,氛围越宽松,年轻人却越懒得动。

当问及父母那些“宅”在家里的年轻人在干什么时,多半是“上网玩手机呗”这样无奈而让人烦躁的回答。

与我们那个年代整天忙着和恋人的各种户外约会全然不着家的状态截然相反,现在的年轻人所有的激情仿佛面对一台机器就可以得到全部的释放。

这更加增添了父母们对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焦虑和担忧。

不过,这也是白操心。现在孩子们的想法与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如同当孩子们提出为什么要读大学的问题。成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脑补出各种的答复。最出名的那套“拓展人际关系”学说——现在看来,真的会被孩子们认同吗?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动力吗?

当你乐观地回答“有”的话,那估计你没有养育小孩的实操经验。

毋庸置疑的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一定还在继续勤勤恳恳,而无心读书的也依然身心神游天外。各自该咋地咋地。

再说了,我们在自己那个努力学习的阶段,有想过为什么要认真学习吗?

我反正从没想过,那个时候唯一的动力只在于“做事”本身,而并非在于做事的“意义”。

等到真正开始探寻“为什么”的时候,一般已临近知天命的年纪、却越来越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便开始钻研各样的“为什么”、以及思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了。

有时候也和父母们彼此探讨——我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生子?

这个问题对于那个时代我们而言是无需探讨也不用去思考的。若要强行问起来也只有一个答案——人人都这样!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大约不会这么想。

网络时代年轻人可获得的资源太多了。

他们忙不过来,他们的注意力不停变化跳跃,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事物,他们专注于“做手头事”的过程,他们也活得更“自我”。

甚至,他们会发出“为什么我要和别人一样”之类的灵魂拷问。

小孩就常常用这样的问题让我哑口无言、找不到合适的答案,甚至也随后开始质疑“是呀,为什么呢?”

所以,当父母问儿女“为什么不恋爱、不结婚”时,或是赶着他们去恋爱、去寻找结婚对象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至于他们还会反问“为什么要恋爱结婚?”

两代人,不仅恋爱观不同,更重要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有相当的差异。

每一代人不仅带着父母们的基因,更带着时代的烙印;他们虽然貌似我们,但终究与我们不同。

还能说啥,不强求呗。

本文封面配图来源网络


婚姻、育儿教给我们什么

跟着00后与时俱进

话说跳槽

游戏人生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