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次旅行。 一次长途旅行。 一次度日如年的旅行。 一次让我思考人生意义的旅行。 ![]() 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期待值越高、失落越大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当人穿越过这些“痛苦”的经历、并来不及思考、而匆匆又酝酿着进入下一个也许会让人失落的“期待”之时,这样的经历于当事人而言,等于“白白受苦”。 而让人不至于白白受苦不仅取决于经历中“痛苦”的层级,也取决于我们赋予经历的思考。痛感不足,或许难以启动思考的程序。 所幸,这次的旅行的感受层级足以撬动我好好地去思考。 ![]() 关于为什么要去旅行,很多人给出了很多定义。 比如,从自己待厌的地方到别人待厌的地方;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貌似质朴却又野心极大的初心;有的人旅行是为了放松、休闲、增进与身边人的关系;有的人旅行就是为了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告知周围的人——我很开心······ ![]() 无论是哪种初衷的旅行,因为随行的人不同,选择旅行的目的地和方式就很需要好好斟酌。 带着老人或孩子出游,旅行的舒适度是第一位的。不宜长途跋涉、行程不宜安排太满太紧、不能起早贪黑,想休息可以随时停下来,一路吃住行都要以舒适度为第一考虑。 若是同辈人出行,需要事先考虑出行人的志同道合度,是为观景还是体验新奇亦或是是躺平放松休闲游。总要找能聊到一起的人同行,彼此有共同话题、共同兴趣爱好、有近似的作息时间、甚至有相近的食物口味,凡此种种能减少旅途中的各种磨合、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旅行本身。 ![]() 对于曾经去过的、留下美好记忆的目的地,非必要还是不必安排第二次出游为好。与其冒着破坏美好记忆的风险,倒不如把美好永久地封存起来。 相对的,对于记忆中不那么美好的地方,倒是可以尝试第二次涉足。做好准备的去迎接痛苦不至于获得更差的体验,反而可能收获一些惊喜和改观。 ![]() 再美的风景,当用放大的眼光去看,总会发现瑕疵。 辽阔壮美的高山草甸给人的震撼会被踏足草场之后的牛羊粪便、蝇虫舞动而搅扰。为景色而陶醉的感觉会视个人的耐受程度而衰减。 所以,稍微点个卯便抬腿开溜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对大多数“只想到别人待厌的地方”体验一把的人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 深度游更适合能以平常心对待旅行的人。这样的旅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随遇而安,处变不惊,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 在旅行途中对待各种人事物的反应会凸显我们的本性。 熟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比较好地掌控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有一些可控的变量和触手可及的资源。 但在陌生的环境中,不可预计的东西太多,每个人的耐受力便大大下降。越是在这样容易暴露人本性的境遇中,越需要人能提升掌控自己身心灵的能力,提升自我的忍耐度。 所以,想要培养一个人的耐受力,长途旅行是非常好的方法。经过一段长长的艰难的旅行,同行的人不仅增进了解、也会大大提升耐受力。 改变,在每一场旅途中悄然发生着。 ![]() 用未知的态度去迎接每一次的旅行,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旅程上。即便知道每个人的旅程都有一个终点,但我们仍然满怀期待。 就像现在流行的盲盒,虽然知道打开以后一定能获得什么,但是不知道这东西是使人欣喜还是让人难受。 但,即便是让人难受的东西,也是一种获得。 每一次的旅行、每一天的旅程,都有意义。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2021 —— 平安喜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