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机游戏,虽然不少成人也会沉浸在其中享受乐趣,但是对于手机游戏等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多人是深恶痛绝的。认为这些东西对孩子们的影响都是负性的、且有时是导致孩子“变坏”的罪魁。 我今天要说一些可能会让爸爸妈妈们反感的论点。希望能让爸爸妈妈们从这个“看见”里看见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 成为父母的我们在带娃的过程中,当感觉疲累的时候,会让孩子看动画片,也让自己在这样的安逸中稍事休整。这个时候的动画片取代了一部分父母的功能。 动画片能起到的陪伴功能终究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有输出,不能互动,没有带入。 年幼的孩子们可以安于动画片暂时的陪伴,但是对于渐渐成长的孩子,他们需要更进一步的互动和带入,需要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这也是手机游戏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成长的孩子接纳的原因。 ![]() 孩子在成长中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刚出生时的全然幻想阶段慢慢过渡到现实层面。 童话故事,就是帮助孩子从幻想过渡到现实的很好的一种“语言”,不仅教会孩子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观,也让孩子在幻想中窥见一部分真实的世界。 现实生活中父母亲的一次次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表现、在成长中一次次地受挫、失败的经历也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现实与幻想终究不同。 人,就是在不断地受挫中分清幻想和现实,也在这样的挫败中慢慢变得坚韧起来。 不经过这样的挫败的人分不清幻想与现实,会严重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功能;但是,超过了承受程度的挫败,就会成为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我们说“刚刚好”的挫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刚刚好”的定义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度”完全是“私人订制”的。对于父母亲而言,敏感地把握这个“度”,需要智慧、忍耐和全身心对孩子的关注。 ![]() 网络游戏,刚好承接了这样一个我称之为“后动画时代”的孩子们在幻想和现实中定义自己的功能。 把这个“度”拿捏得相当好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能自由地在游戏和现实中找到平衡,而在现实中深深受挫的孩子则深陷在游戏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 我问过一个曾经辍学的孩子,那个辍学的时段是怎么过来的?TA的回答:是游戏,以及在游戏中各种角色的演绎,使TA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 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幻想中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这样的存在给予TA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的意义,也帮助TA渡过了那一段难捱的岁月。 ![]() 小孩曾经为了手机和游戏与我们发生过非常严重的争执。我曾经严厉禁止他的手机使用,没收他的手机,而他则屡屡以各种形式来反抗。 在我们争斗的过程中,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手机在我的手边,那轻轻的息屏和亮屏的声音,都能让我产生安心的感觉。”让我不由得反省自己的陪伴是否能起到手机这样使他安心的感觉呢? 进而,看到他谈论在游戏中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时那种投入的状态时,我明白在那个我无法理解的世界中,他投入了很多并且也收获了很多。 我相信在他那个游戏世界中的某一个身份,能够满足他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获得的东西,弥补了他内心的一部分缺失。 有点像童年时的我沉浸在自己童话般的幻想之中:想象着自己成为骄傲的公主、能够赢得王子的青睐时那种自我满足······以至于我回到现实中,还能延续那份幻想中的骄傲,告诉自己——我,是与众不同的。 ![]() 当我们做父母的,不去全然否认游戏的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替代功能,也许就能够对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但,更重要的是,面对沉溺于游戏中的孩子,我们得切切地反省:在我们的育儿过程中,是什么让我们无法使得孩子从我们的陪伴中找到这种认同和自信呢?也许是我们陪伴的时间不够、陪伴的质量不足、陪伴的方式不对? 有了这样的反省,也许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视角转向去关注孩子的需要——“你需要我怎样的陪伴?” ![]() 不去全然否认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意义。 只是,当它们过多地、频繁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时,这是一种对父母的提醒——我们是否知晓孩子们在哪里受挫、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了呢?我们给予了孩子他们需要的陪伴了吗?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