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悔药

 柳下说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后悔药,专业上讲是不知你所谓的后悔往往都是你的认知偏差导致的”,我们来给大家分享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以及如何避开认知偏差?作出正确决策的方法。

       当你能够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你会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会少很多让你后悔的事情。

       不久前马斯克在推特上发了一条50张配有文字图片的博文,还配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图片里的内容应该在人年轻的时候就交给他,那么世界首富分享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50种认知偏差,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当面对人生的分叉路是自己一定要站在赢面大的一边,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是不停选错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关键机会。而我们的人生就是被一个又一个微小选择所铸造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小决定,最终凑成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样子!

        为什么普通人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主要原因就是生活中潜伏着许多难以察觉的认知偏差,让我们判断结果是失真,而对于事件错误的判断带来的必然结局,就是既没有在安全的时候,将手上的雪球越滚越大,也没有在雪崩来临之前迅速离场,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起风时未能起飞,但在风落下时,成为了接盘侠。

            网上有人吐槽说,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后悔药的话,我可能是被撑死的。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吗?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言论充斥在我们周围,他们往往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去粗取精,也不懂得去伪存真,更不懂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拿不起,放不下,最终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里。无法获得自己成长所需的真正资源自然,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一直保持平庸。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但认知偏差往往会让我们远离本质,认知偏差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生活中的角色,甚至还会扭曲我们的思维,一个人带着什么样的思维和认知,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如果一直在盲目和偏见之中,是很难滋生出真知灼见的,只有带着辩证的态度对待事情,才能在生活中清醒地拥抱无限可能。

       回顾我们过往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你犯过的那些错误或者失去的各种机会,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带来的。

       例如:第一种过度自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的心态,尤其是当从自己角度出发时,那些安放在自己身上的特点和事情,自己往往会虚情假意的,遮蔽掉不完美的地方,选择性的只看见令人满意的事情。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往往非常严格和敏感,而对于自己却仿佛是睁眼看不见。我们也经常会无情的放大自己的魅力和能力,低估事情的难度,这种过度自信会跟随着自己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并且对偶然事件抱着极大的期望,这就跟买彩票中奖一个道理。尽管打大多数人都知道赢得彩票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每个人心里都会觉得自己就是明天中头奖的那一个。对于股票市场的新人投资者更是如此,当买入股票赚钱后,这些投资者会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吃透市场,股价涨跌尽在他们掌控,他们会高估自己的投资知识和预测能力,直到在市场中栽个大跟头才会有所醒悟。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的能力还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就很容易走弯路,所以越是信心膨胀的时候,就越容易做出过度自信的糟糕决定。

         第二种事后偏差。事后偏差指的是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的信息,是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计,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简单来说就是事后诸葛亮或者马后炮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事情结束,别人说我早就说过这件事一定如何如何,其实在决策阶段是他们也和别人一样是举棋不定的。每当热点事件爆发,很多文章和视频就会应声而出,用各种证明和分析表示早已预料到。看完文章人们都恍然大悟,原来逻辑如此简单,各种征兆如此明显甚至附和表示自己也早有预料,但仔细想想,大多数事情当你知道结果后再去找证据再去印证,真的太容易了。这种事后偏见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人的主观性和机遇,本身会造成这种偏差,认为自己神机妙算,而在面对不满意的结果时会安慰自己,只是意外或者粗心,小心谨慎就绝不会再发生。然后自信满满的,期待下一次机会出现,但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很多事情即便重来一次,我们也未必能做好。事后偏见会让你沉迷于我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感受当中,这就直接导致了无法真正从事件中汲取到有用的经验,也不会使用公平的眼光来评判客观事物。当主观上容易选择性忽略许多客观条件时,就会在工作中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公平性。

          第三种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虽然被称为剪辑制片厂,但是实际上它更接近于是一种逻辑谬误下产生的一种错误认知。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往往会注意到某种经过筛选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忽略了这个筛选的过程。忽略的过程往往包含着关键性的信息,比如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常见的幸存者偏差,读书无用论中最多的说法是赵五并没有好好上学,照样挣了大钱,而努力读书反而混得并不好。这些个案并没有数据支撑,大多都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并且高学历者落迫,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而低学历中的成功者也常常能够吸引普通人的目光,即使低学历人口中涌现的成功者的比例远低于高学历者,但由于基数差异,很多人直接忽略了,数据中沉默的大多数读书无用论这种错误的观点才得以成立。事件发展过程中筛选机制的忽视就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方向。在决策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结论往往都是致命的,因为一旦形成幸存者偏差的错误认知,就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小数定律中,幻想着幸运,总能降临到自己身上,而灾难会远离自己而去,但现实是残酷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小概率事件的杀伤力是往往是最强的,飞机失事是小概率事件,但足以导致毁灭。

         第四种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这个表述可能有些拗口,但是并不难理解。给你举个例子你就能够明白,比如在地铁上,如果有人踩了你一脚,一般认为他是没站稳踩的你,还是被别人撞了一下才踩着你呢?很明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普遍是前者,并且会愤怒的盯着对方,而不会帮一个陌生人去解释。再比如,在过一段时间的高考,当之无愧是每一个学生的头等大事,但每年都有那么一些学生,要么把准考证丢了,要么莫名其妙的在考前十分钟突然冲出考场,十秒之差而错过了当年的高考,面对这些学生的错误,网友们的回答可谓是出奇的一致,其中最热门的评论就是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自己都不关心,以后也不会有什么... ...。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基本归因偏差,这种归因,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帮自己开脱。没有看到就盲目地下结论是基本归因错误的表现形式,我们看不到情景就倾向于选择,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越是对情境信息的了解不足,我们越喜欢根据有限的信息而下结论,我们只看到一件事的1%却认为这就是它的全部,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另外的99%,只要看不见我们就会当它不存在,我们习惯性的把自己定格在某一个画面,习惯给别人贴一个一目了然的表现,却忘记了我们原本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如果我们只是根据那些微乎其微的因素而去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结果可想而知会不尽人意。

        第五种可得性偏差。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情的可能性,甚至于会根据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只言片语来做决策,而不是根据统计学数据和系统化的知识来做判断。生活中小概率事件可能是比较多的,相当突出也是大家相当熟悉的,就是买各种各样的彩票的事件。一般人认为花2元就有机会得五百万可能,没有人认为自己乘坐飞机会失事亿分之一的概率。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有一种颠覆了你认知的感受,所以凭借自己经验和直觉做决策并不科学,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误判,易得性偏差是一种快速的直觉思维,人们通常根据相关信息获得快捷性来作为决策的捷径,但直觉决策容易使决策者只利用本身知识经验中亦获得信息来做决策,而忽视了其他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自然也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

       那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认知偏差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首先我们需要避免直接决策人更喜欢使用直觉进行判断和决策,但直觉决策往往会造成见树不见林的决策错误。比如我们解决问题,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以为是,对症下药,但其实头角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跟整个身体系统相关,要避免直觉思维造成的决策失误,就必须反直觉思考问题之间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看起来千变万化,但复杂变化的背后大多都有着一套简单的规则,比如石墨与钻石,其内部元素都是碳元素。

       其次在我们决策时需要有自己的决策模型,我们在做决策时总是急于下定论,但忽略了决策前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了解事实,对真实情况理解的准确性是我们做出高效而正确决策的基础和依据。高质量角色在于从不同角度深度和广度思考问题,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了解足够信息基础之上,所以只有将决策模型中的各个模块的信息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做出高效正确的抉择。

       最后就是需要落实决策,执行才是决策的落脚点。在作出决策之后要依据决策方向执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分阶段的评估成果,用实际对决策形成动态反馈。决策的宗旨是服务于目标,所以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决策进行相应调整。

  

       我们人这一生都是在为自己的认知错误而买单,少一些认知偏差你就已经领先了大部分人。当你用鹰眼俯视全景,棋局旁观者态度时,后悔药就少了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