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

 ldjsld 2022-05-17 发布于广西

点击上方蓝字“针砭药石”并关注

导读

阴阳失衡即为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文/徐长卿

阴阳学说,包括两部分:一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这种关系在自然界对于万物的生长、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交感互藏、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不是两个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相反的。但任何事物内部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事物是处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中。
阴阳两方面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比如阴盛则能制阳,阳胜则能制阴。但是这二者又是相互为用,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没有阳就没有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就像手心手背一样,谁也不能脱离谁存在。
徐灵胎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神乃决。《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体也是万物之一,人体也必然符合这个道理,阴阳冲气以为和。

图片


阴阳的关系对万物生长变化

及人体中的运用

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生发,万物生长,秋冬阳气敛降,万物收藏。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对于万物来说,要想万物长的好,必须要阳气生发(春夏的状态)不必说每一颗树,我要去给它加水,施肥,捉虫,剪枝……等等。我只需要大自然阳气正常生发就可以了。这一棵棵树和花长得好不好,决定在于阳气。否则这棵树,这个花,移栽到南北极(阳气收藏的状态),无论你怎么浇水施肥也长不好。
这一颗颗树和花,在人体就像每一个个的化验指标,每一个不舒服的症状,我们未必需要去瞄着这个指标和症状使劲折腾。我们只需要把人体的气化状态给调理好,就自然万物生长好。阴阳这是身体的大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没有调理好,只在局部去下功夫,事倍而功半。
人体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这是人体的正气。所谓邪气,就是致病因素。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就有了《素问·调经论》里说的: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人体的病理状态,不出这四种关系。
阳盛则热,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能亢奋,反应性增强,代谢过剩的状态。阳盛则会灼伤阴津,发生口渴,发热,便干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盛则寒,是指阴寒内盛,机能代谢抑制,从而导致阴寒水湿病邪积聚。可见腹痛,腹泻,怕冷等症。阴寒伤阳气,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虚则热,是指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相对阳亢,机能虚性亢奋,从而出现低烧,五心烦热、盗汗等系列病理表现。
阳虚则寒,是指人体阳气虚损,全身机能衰退,阳不能化阴,常见形寒肢冷,浮肿等症。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导致对方也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病理发展过程。

图片


阴阳学说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病证反应,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对于疾病的诊察,则均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归纳和判断。
古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因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通过调理阴阳,补偏救弊,使失调的阴阳关系,向着协调的方向转化,在新的基础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的大环境好了,自然万化安。
阴阳失衡即为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术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文章内容(含思路/处方/实操),仅供交流参考,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辩证使用;所涉处方和实操,切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图片,部分源于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感谢图片原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图片

将本号设为“星标”可更方便看到最新文章(进入本号,点击右上角“…”,进入历史页面,再次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如果您觉得本文还有一定价值,希望本文被更多人看到,欢迎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