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的一幅巨幅真迹,流传了一千多年,溥仪仓皇出逃都带着它

 心静如水8s67s6 2022-05-17 发布于山西

如今纸张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必备用品,小朋友可以随便涂涂画画,就算扔个一两张也绝不可惜,殊不知一直到唐代,纸张都是顶级奢侈品。

东晋以来,行书盛行,由于纸张珍贵且容易损毁,人们作书大都是在尺牍上,鲜少用纸。也正是因为纸张珍贵易损毁,传世的名人墨迹甚少。然而有这样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用纸写成,流传也一直有序可循。它便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珍作《行书千字文》,也是欧阳询书法的重要代表作。

1924年,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攻进紫禁城,限令溥仪在三个小时之内搬离皇宫,也扯下了这位末代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最后的遮羞布。

事发突然,溥仪只能仓促收拾行李搬离皇宫。即使八国联军入侵时已经将紫禁城扫荡过一次,但作为一国之都,天子居所,紫禁城的奇珍异宝仍是数不胜数。这三个小时对于溥仪来说一定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

被告知从今以后皇室再也不能享受一切优厚待遇,溥仪选择的每一件珍宝都是他余生的一层保障。在为数不多被带走的宝贝当中,就有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

从唐代传至今日,这幅《行书千字文》已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岁月,最初被宋王詵收藏,后来几经辗转被送入清廷,之后才被溥仪带出皇宫,逃到东北,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遗憾如《兰亭序》,这幅天下第一行书如今已难见天日,连真迹在何处都有待考巡,颜真卿的《行书千字文》能一直流传有序实在难能可贵。这幅作品能被保护得如此完善,也在于作品的“硬实力”。

中国的方块字一向崇尚方正平直,字如其人也是书法家艺术造诣和人格品性的双重赞美。这种审美取向不仅来源于对为人品性的要求,也在于从字形构造上,汉字一旦写长就容易弱化风骨。因此纤而有力,对书写者的心神和手上的功力都是一大考验。

与柳公权不同,欧阳询的这幅《千字文》便是典型的结体偏长的作品。从整体上看,这篇《行书千字文》字形总体偏长,倾向于向下形成张力,但是丝毫不见柔骨,周正凝重,而且呈现出欧体一如既往的奇险之势。

《千字文》和今天的《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一样,是带领小朋友走进浩瀚书史的引路灯,也是世间读书人案牍上必不可少的一本天地箴言。

如今这一贴千字文背后还有幸留存着王诜的这样一行跋字:“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也许在东坡先生眼中,这幅《行书千字文》和他的《黄州寒食帖》比起来也不会逊色半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章,写过《千字文》的读书人不计其数,认真挑战这篇《千字文》的名家鸿儒也不在少数,但是能达到欧阳询这般高度,让世人瞩目叫绝的凤毛麟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