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歌纵马北疆行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游记


放歌纵马北疆行

——2009年7月23日至31日自驾游随记

文、图/夏天 整理/梅子 墨吟

【墨吟本文系夏天以书信的方式寄给梅子,由梅子整理后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可谓转战万里,历时近20天,才得以面世。梅子为此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实属难能可贵。夏天虽因故无法与朋友们直接联系,但坏事也变成了好事,她正好可以利用假期出游,可以静下心来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我们欣喜地看到,她那细腻、幽默和情景交融的文笔更趋成熟,生动地为我们揭开了北疆神秘的面纱。她在文中多次提及的那个“平”,想必就是“为爱掌勺”之人了。例如,在向图瓦人学习擀毡时,“平”干得最为卖力,夏天一把将他拉回来,生怕被图瓦人留下做女婿。又如,夏天为“平”更名叫“三跳”,提醒他做事不能鲁莽,免得吓出第四次心跳。款款深情,溢于言表。她在游历壮丽山川的同时,深深感到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无疑引起我们强烈共鸣。

难得平休假,于是我们约了青草夫妇,一行4人,驾着“铁马”——牛头4500,奔赴北疆。

第一站 富蕴 可可托海

矿坑神钟观地貌

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定是因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得名的。当我们中午赶到那里的时候,在县宾馆的院子里,看到横躺着一个长8米左右,直径约1米多的硅化木,周边还用红色的石榴石镶嵌了一条宝石路。这是给游客做一个活生生的地名诠释。

进入富蕴县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额尔齐斯河,那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它的源头就在富蕴的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葱郁之地,在距富蕴县城东北40公里的山上,公路被两面陡峭的山夹在其中。山上没有什么树,怪石嶙峋,岩石的外皮断裂斑驳,有些像龟背上的纹。1931年富蕴发生过一次8.5级大地震,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却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地震断裂带地貌。

图1:三号矿脉(梅子翻拍)


山路弯弯,很陡也很急的弯道,一个接一个,据说共有126道弯呢。

当我们在那条叫乌恰(哈语:弯弯曲曲)的沟里转得有些晕乎的时候,道路豁然开朗,一片蓝色的湖面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突兀而静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枯黄的芦苇倒在湖面上,仿佛画家为使深蓝色的湖水不那么单调,而随意在画布上涂抹的几缕金黄。几只水鸟栖在岸边,一艘小船的甲板上,等我们走近,啾啾鸣叫着,扑楞楞地飞开去,许是在怨我们打搅了它们惬意的闲聊吧。

在湖边玩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前行。

终于看到“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那座由花岗岩做成的三角状巨型标志碑。可可托海是我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地质公园。在三号矿脉,看到那个型似向上翻开的一顶草帽的大矿坑,更能感受到这里矿产资源,尤其是锂、铍(pi)、铌(ni)、钽(tan)、硅等稀有金属矿产的丰富。当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三号矿坑曾经承担了偿还三分之一外债的重任。从1941年前苏联开始开采,迄今已出产各类有用矿石700多万吨。

可可托海大东沟的另一个主要景观,就是那座著名的神钟山。此山如一座硕大的石钟倒扣在额河南岸,平地拔起,气势逼人,相对高差在350米以上。

图2:可可托海神钟山(梅子翻拍)


神钟山与湍急清澈的额尔齐斯河交相辉映。额河两岸错落生长的松树和白桦树,河底斑斓而浑圆的石头,在夕阳中衬映出山的伟岸、水的灵秀。

是夜住的林管接待站,正对着神钟山的背面。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中,聆听河水不息的奔流之声,仰望璀璨夺目的星空,品尝佳肴与美酒,多日来紧张的心情慢慢得到慰藉与缓解,真有些乐不思归呢!

捡石擀毡游西沟

次日清晨,兴致勃勃的平,准备在检查完车况后,便趁着我们熟睡之际,独自去游览一番可可托海美丽的晨景。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待他拉出汽车的机油杆,看到那锃光瓦亮没有一点油星的机油杆,立刻头皮发麻,手脚发软,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好悬没一跤跌倒。

要知道,本来我们是要开一辆别克车来的,还没出发,变速箱就出了问题,坏的也是时候,否则趴在半路,那可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这辆越野车在出发前倒也进行过检查,但不知粗心的师傅怎么偏偏没看机油够不够?要是不小心把车烧毁了,可怎么交代哟。

这着实吓了平一大跳,游山玩水的兴致早已抛到几霄云外。还好陪我们来的朋友有办法,急忙给山下准备上班的一个导游打电话,让她买一桶机油带上来。一个多小时后,当听到汽车发动机喝饱了机油,发出畅快的轰鸣声,平紧锁一上午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长长吁了一口气。

这次我们决定去可可托海的西沟,那里尚未进行开发,可以看到真正的原生态风景。

汽车沿着一条狭窄的牧道土路,蜿蜒而行。在阳光的照耀下,路面闪闪发光,不知沙土中含着什么矿物质。路的两侧比较平缓,一侧是草原,一侧是山体,中间是与道路几乎平行的河流。山上的石头,形状怪异,有的像少女的头,有的似大猩猩的脸,有的如张大嘴的蟒蛇……在这里,你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根据石头的样貌,给它们起个名字。有些地方,山石就那样突出来悬在路的上方,看得人心惊胆战,生怕它坠落下来。硕大的怪石好像是被人一堆堆摆在那里,不由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可要摆动这么大的积木,得是有着神力的巨人呢。

图3:金蟾石(梅子翻拍)


人们似乎对小一点的石头更感兴趣,河滩里的鹅卵石成为被搜寻的目标。这两年奇石的价格飙升,标价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石头,当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当然也饶有兴趣、煞有介事地翻捡一阵,因为都是门外汉,又认为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边捡边丢,最后我只捡了几块花花绿绿好玩但没有收藏价值的小石子以作纪念。其实,令我们开心的只是找寻的过程,而非事物本身。

在额河,垂钓者并不坐在河边,而是往激流处、河边大石头上一站,优雅地将钓竿甩出,等着那种叫“花翅子”、喜欢逆流而上的冷水鱼自动咬钓。羡慕那垂钓者的闲适,有一瞬间,竟然幻想出一幅自己头戴草帽、垂钓河边的情景。

回来的时候,看到不远处草地里一字排开、齐刷刷跪着六个人,整齐地做着叩拜的动作。这是什么仪式吗?由于只能看到他们的背面,我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去一探究竟。

原来是一家哈萨克牧民在擀毡。毡子在哈萨克人家的用处很多,可以用来做毡房(类似蒙古包),可以用来铺床作为褥子,还可以做成毡靴。毡子多用羊毛、牛毛、骆驼毛混合铺成一大张,热水浇湿,卷成一捆,用绳子绑结实,然后由几个人跪在地上,用两只胳膊的前臂不断进行擀压。几个人的动作要整齐划一,擀出一条毡子,大概要机械地做上千下这种叩拜的动作。

我们看到旁边已经擀好的两张大毡,平整细密,便跃跃欲试,也想试试身手。热情的主人答应了我们的要示。擀毡,这种全家一起动手的原始劳作方式,给我们这些四肢不勤的城里人带来全新的体验。平撸起袖子,乐呵呵干得最为卖力,引得当家的老汉不停夸他。我急忙将意犹未尽的平拉开,对他说:“小心人家抓了你去做哈萨克的女婿。”呵呵。

大家欢笑着回到车上。

第二站 喀纳斯

木屋桦林图瓦人

告别了富蕴,却依然追寻着美丽的额尔齐斯河,我们驱车一路朝西北方向,直奔喀纳斯,也就是中国形似雄鸡的版图上高高隆起的鸡尾部分。

喀纳斯这几年的旅游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规划,形成以贾登峪为界线的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风景区只让专门的区间车通行,游客晚间回到生活区住宿,第二天再乘区间车观光。

喀纳斯因有“东方瑞士”的旖旎风光和湖怪的传闻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但深深吸引我的却是与白桦林相伴、与喀纳斯湖相依的图瓦人独特的人文景观。

图瓦人,确切的名称是蒙古族图瓦人,据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欧洲时留下的残部。现在多居住在喀纳斯、白哈巴、禾木三个村子里。他们世世代代都喜欢住在木头建成的房子里,木头之间的缝隙用喀纳斯湖中的淤泥封堵,整个建造过程可以不用一根铁钉。为适应山区多雨雪的天气,屋顶还有一个上用木头搭建成三角形的顶棚,屋顶与顶棚中间是空的,既可以储物,亦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图4:图瓦人的房子(梅子翻拍)


在图瓦人家里,弓箭、兽皮都被挂在墙上作为装饰,显示主人不凡的狩猎业绩。当然,也少不了蒙古人最崇拜的英雄——成吉思汗的画像。他们用自制的蒸馏奶酒招待客人。

图瓦人的乐器里有一种名叫“苏尔”的口笛,是用一种图瓦人称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茎杆经掏空钻孔调制而成。虽然看上去极为普通,但吹出的声音却美妙而又神奇,仿佛又将你带回到遥远的过去。目前在喀纳斯既会制作又会吹奏这一乐器的只有一位名叫额尔得什的图瓦老人。老人自行创作编奏的曲目多达几十首,经常吹奏的曲目有《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雄伟的阿尔泰山》、《黑走马》等。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苏尔”的传承者。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多及与外界联系的加剧,图瓦人古老封闭的生存环境正在被打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这门古老却面临失传的技艺。

岁岁年年,子子孙孙,图瓦人在喀纳斯的青山绿水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才没有走向族群和文化的灭绝。当一个充满诱惑的崭新世界急匆匆地展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准备好去迎接那个新世界了吗?图瓦人的人文传统,还能保持多久呢?山里的人想走出去,山外的人却想走近山林。

夕阳晚照,白桦林青白的树干如被水洗过一般润朗干净,牧人赶着牛羊归来,依山傍水的图瓦人木屋里升起袅袅炊烟,“苏尔”之声悠悠飘过。内心的喧嚣和纷扰,在此时静默落定,空明之心灵,不染尘埃。

图5:喀纳斯湖(梅子翻拍)


图6:喀纳斯神仙湾(梅子翻拍)


第三站 布尔津

烤鱼蚊子五彩滩

布尔津县由于是去喀纳斯的必经之路,过往的旅游客车都会在此落脚。布尔津便依托喀纳斯的旅游热潮,逐步发展起来。

这个县城修建的四四方方,中规中矩,马路开阔,街道整洁。尤其是仿俄罗斯式红顶白墙的小洋楼,使这里充满了异域风情。

图7:布尔津街景(梅子翻拍)


布尔津的楼房除了居住,其余都是旅馆。旅游业在其经济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每年夏季,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到冬季,整个城市似乎也进入了冬眠期。7月,原本是它的黄金季节。此时,却因一场变故,无奈地提前步入休眠期。

距县城10公里处,是大型的雅丹地貌景区——五彩滩。

在一片戈壁荒漠中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就是以怪异、神秘、壮美而著称的五彩滩。千百年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在这里形成极厚的煤层,后几经沧桑,覆盖地表的沙石被风雨剥蚀,使煤层暴露,在雷电和阳光的作用下燃烧殆尽,就形成了这光怪陆离的自然景观。流淌的额尔齐斯河也在渲染着这里的奇幻。

五彩滩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所不同的,便是它绚烂的色彩和诡异的形态吧,宽阔的河滩上,高耸的“山峰”、幽深的“峡谷”、错综的“街道”、纵横的“沟壑”。游览五彩滩的最佳时间是在傍晚时分,那些深褐色、土黄色、深黄色、深绿色、浅绿色的山峰与沟壑,深蓝色的额尔齐斯河,在夕阳下显得斑斓而又神奇,一切都沐浴在柔和的光线中,像是神灵们的天国,迷离而虚幻。

图8:额尔齐斯河(梅子翻拍)


领略过五彩滩变幻不定的色彩,游客们便会踩着落日的余晖,三三两两走到夜市去品尝美味烤鱼。

这个有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穿过的县城,能够享受到众多的水产资源。到布尔津,都要去尝尝夜市上新鲜的烤鱼。有一种长着尖牙的冷水狗鱼,刺少肉嫩,是这里有名的美食。品尝美味的同时,再来一瓶俄罗斯风味的噶瓦斯(一种由蜂蜜发酵而成的饮料),生活便也沉浸在这样的甜美里。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由于这里的地势较为平坦,水流趋缓,加之气温较高,于是滋生出许多的蚊子来。据说三个布尔津的蚊子,就能炒一盘菜。而本人,没有招蜂引蝶的本领,但超能招蚊子。在蚊子多的地方,只要有夏天在,其他人都能幸免于被叮咬。尽管夏天满身都喷了防蚊水,可终究难逃蚊子的密集进攻。第二天起来后,夏天费了很大劲儿才睁开左眼,天哪,眼睛被叮咬后肿得像个小灯泡。左手也被咬肿,头皮上居然还有一个大包,又痒又痛。

任朋友们说布尔津如何如何好,夏天却要火速逃离此地,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第四站 温泉

北鲵敖包温泉情

经友人指点,我们从布尔津出发,没有走常规的国道,而是走了一条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阿拉山口口岸,纵穿塔城地区的省道,这条线路几乎是沿着边境线,要比走312国道近三百多公里。

我们晚间到达温泉县的时候,那里的朋友早已为我们在蒙古包准备好丰盛的晚宴。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当地的绿色蔬菜和肉食,主人就站起来离开酒桌,面对着我们说,温泉隶属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因此我们要按蒙古族的礼仪,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这时候从门外进来两男一女身着蒙古族服饰的人,其中一个还抱着一架电子琴。朋友说,这是温泉县非常受欢迎的乌兰木齐演唱队。

“哎——亲爱的朋友,请你干一杯……”《下马酒》嘹亮的歌声在蒙古包里回响,热情的主人向我们敬献洁白的哈达,捧过斟满酒的金、银、玉三只酒碗(每只约能装酒90克),先教我们用右手无名指沾了酒水,弹向天,谓之敬天;弹向地,谓之敬地;再平抹过自己的额头,谓之平安吉祥。

当然,哈达不能白戴,歌也不能白听,酒是一定要喝完的。一气儿三碗酒下肚,虽然女士喝红酒,那也是直接放翻。我们四个人都是晕晕乎乎地被扶到房间的,这样热情的仪式,今后再也不敢领教了。

第二天,我们开始用新奇的眼光打量这块还没有被商业旅游气氛过多染指的土地。

温泉,气候宜人,冬天不冷,夏季不热,最高29度的气温只有几天。

温泉是多彩的。天,总是那样清爽的蓝,山顶上总有多姿的白云萦绕。这几天正是麦收的时节,田间泛起金色的波浪,大片的向日葵正黄灿灿地妆点着大地。

温泉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有充沛的地热资源,地下涌出的温泉水可达70度。有深厚的蒙古文化底蕴,如草原石人、母亲石、西迁纪念塔、海洋古化石、古岩画、成吉思汗点将台等等。

温泉还有一种叫做新疆北鲵的动物,也叫娃娃鱼,这是真正的活化石。目前国内只发现于温泉县,是新疆产唯一有尾两栖动物,现在不足4000尾,被列为濒危动物。北鲵都生存在海拔2100-3200米的地方,水温在十几度左右的浅水小溪里,昼伏夜出。北鲵体型很小,二十多年的成年动物,还没有手掌大。

对生存条件要求如此苛刻,如此小的身躯,却比恐龙年代还要久远,我们不禁感叹北鲵生命力的顽强。但是,它们现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了。

在温泉游览,在水草丰美处常能见到祭祀敖包。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挂上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谢,祈求神灵的庇护。

说到敖包,还有一个小插曲。

在去温泉的路上,有一个较大的敖包,朋友告诉我们它很有灵气,让我们也去摆石头,祈求一路平安。我和青草夫妇都虔诚地祈福,唯独平,他突然感到饿了,便在一旁自顾自地吃点心。我就代他摆了一块石头在敖包上。谁知在开车通过一段河流的时候,汽车牌照掉进了水里,幸亏卡在石缝中,竟然没被急流冲走。这下大家都觉得那个敖包很灵验,回去的时候,平恭恭敬敬去摆了一块石头。

一路之上,从别克车变速箱突然坏,到牛头车没有机油,再到牌照被冲入河中,虽说每次都有惊无险,但平也被吓了三跳,而且他一路都在学唱一首名为《我的心儿啪啪跳》的回族发歌,我开玩笑让他改名“三跳”。

原本打算从温泉经赛里木湖去伊犁,但大家都玩累了,铁马也跑了三千多公里,于是便一路欢歌笑语的回到乌市,七天的自驾游告一段落。

此次北疆之行,领略到新疆疆域的广袤、物产的丰富、山川的壮观。从冷清的旅游景点和受到重创的旅游业,更能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