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儒、释、道如何影响唐代绘画

 西一里2l6sluho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走进富丽精工意趣盎然的唐代绘画,就走进了这个王朝为后人树起的一个美仑美奂的盛世之范。那么,悠悠三百载,唐代绘画中仕女们的一颦一笑、走兽飞禽的跳荡腾挪、山峦水脉的氤氲气韵,折射出了唐人怎样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呢?

“三教之中儒最尊”,从唐王朝肇建之初,统治者就将儒家思想视为“盛衰是系,兴亡攸在”的核心支撑,历经三百年弘扬,更是成为浸润唐人的精神之乡,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同样也对唐人的绘画影响深远。

文章图片1
六虚有精纯美粹之气,其注人也,为太和,为聪明,为英才,为绝艺。自肇有生人,至于我侨,不得则已,得之必腾凌忧复绝,独立今古。用虽大小,其神一贯,尚书祠部郎张璪,字文通,丹青之下,抱不世绝俦之妙,则天地之秀,钟聚于张公之一端者耶……

这段文字,出自唐人符载的《江陵陆侍御宅燕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在那次文人墨客的雅集上,符载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唐代画家张璪赞不绝口,认为他的画“抱不世绝俦之妙”,钟天地之秀,而这种提法,与孔子所云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如出一辙,意谓艺术创作的才能非后天培养,实得于先天玄悟。

同样,孔子确立的“绘事后素”的儒家思想,也将唐人绘画与儒家礼教紧紧缔结在一起。《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这里,所谓的“绘事后素”,意即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对于儒家的这一命题,擅写闺情诗的唐人张仲素直接将礼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说得更加明了,在他看来,“素为绘兮,事惟从古,礼于绘也,义实斯取”。

合于儒学的“治世”目的,许多唐代画家尤其是宫廷画家将笔触对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具有镜鉴意义的历史人物图像,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首推阎立本。出身北周贵族的阎立本,早在武德年间就以一幅栩栩如生的《秦府十八学士》像,生动地描摹出秦王帐下杜如晦、虞世财、于志宁等十八学士们的风采,赢得了当时正处于皇位之争的李世民的垂青。及至李世民君临天下,阎立本更是用准确而灵动的线条,勾勒出这位贞观天子的文治武功:

他的《历代帝王图》,与其说是对唐太宗“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外化呈示,莫如说是对贞观朝政治清明的热情讴歌;他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高悬于彰表功臣的凌烟阁上,记录着唐王朝肇建之初的光荣与骄傲;神态逼真的昭陵六骏,依据他创作的手稿图样雕刻而成,旌扬着随唐太宗南征北战的六骏之功,同时也活画出“马上天子”的煌煌战绩;而他的《步辇图》,更是用吐蕃使者禄东赞等人的谨慎谦卑衬托起唐太宗的高大威严,在忠实地记录下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同时,将“天可汗”的英明神武定格成了一幅流传千载的图画……为历代名画家立传的唐人张彦远评价阎立本“六法该备,万象不失”,可以说,正是这些暗合儒家“治世”精神的绘画作品,昭示了唐王朝的“上国”威仪,也彰显了唐人奋扬高蹈的精神气韵。

文章图片2

如果说产自本土的儒学观念影响了唐代绘画的思想,那么,作为舶来的宗教——佛教,随着其在大唐社会的深度渗透,对于唐代绘画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遍布于长安洛阳两京寺院中的佛教壁画,彰显出佛教在唐人心中的重要位置,而这些趋于民族化、世俗化的佛教壁画,无不昭示着唐代画师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超凡功力,他们当中,“画圣”吴道子绝对是佼佼者。

活跃于开天年间的吴道子幼时孤贫,但天资甚高,未及弱冠便已“穷丹青之妙”,他曾以张旭、贺知章为师,精研书法,颇有造诣,但真正让其扬名立万,却是他信然独步的绘画艺术,尤其是他的一系列佛教变相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且“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历代名画记》)。

据说当时遍布于两京的寺院禅刹中,单是吴道子创作的壁画就达到了300堵之多,每当他在寺中作画,常常是少长云集,观者如堵,《历代名画记》说他画的地狱变相,“虬髯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佛教绘画的目的,是让人们心灵皈依,而吴道子传神的绘画风格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据说信众们在洛阳景云寺看到了他的壁画之后,“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他的执炉天女壁画更是让观者见之顿生“窃眸欲语”之感。

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神情专注的吴道子与其弟子在空灵的梵音中挥毫泼墨,他其实是将自己悟彻的澄明之境幻化成了一根根灵动的线条,一片片氤氲的墨色,固着于佛门清修之地,与笃信佛教的唐人,形成了精神的互动与共鸣。尽管吴道子作为寺院中的壁画无法抵挡风雨的剥蚀,发生于武宗年间的灭佛事件,更是让这些绘画珍品成为永远的传说,但后世的人们从宋临本的《送子天王图》中,还是会感受到这位大唐“画圣”的风采与神韵。

文章图片3

当然,佛教对唐代绘画艺术的渗透并不独吴道子一人,由无数无名画师赓续累积而成的敦煌壁画,更是在用满壁的天衣飞扬,呈现着这个帝国人们虔诚的精神信仰。如今,当你走进鸣沙山,走进莫高窟,你仍旧可以感受到这些壁画所带来的摄人心魄的力量,据统计,目前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82个,其中初唐洞窟97个,中唐洞窟56个,晚唐洞窟70,另外还有12个洞窟年代不祥。走进这些历经千年的洞窟,你的耳畔,马上便会浮现出当年的钎打斧凿之声,而面对一幅幅灿烂的经变图,面对一个个刻画细腻的人物,我们则必须向那些湮灭于荒烟蔓草间的无名画师投去应有的尊敬,他们的身影也许如同鸣沙山的细沙一般被人忽视,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创造的佛陀、菩萨、力士、飞天,却以另一种铺排热烈的方式,让他们的名字昭彰后世,响越千年!

文章图片4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杜甫的这首五言排律,是其于天宝八载(749年)拜谒位于洛阳城北的玄元皇帝庙时的诗作。唐朝儒释并重,但对于李唐宗室而言,道教更是被尊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唐玄宗于天宝二载(743年)加封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曾先后下诏令两京诸州各置老君庙,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正是唐人崇道的热潮。事实上,这股崇道热潮也在深深影响着唐人的绘画,“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杜诗中的这几句,写的正是吴道子画在玄元皇帝庙中的壁画。吴道子既崇佛,又重道,这使得他的画作不仅遍布于寺院,更飞扬在道观,他被道教中人尊为“吴真人”,他的《八十七神仙卷”,以腾云驾雾、飘然出尘的形象成为最为经典的道教画。

当然,道教画并不止于神仙,老子“计白当黑”的哲学观的融入才是道教画的内蕴所在,在这方面,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画,体现的正是道家思想。《旧唐书》说李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在继承隋展子虔山水画的基础上,李思训独出机杼,以青绿为质,以金碧为纹,同时注重留白,将老子的“计白当黑”思想作为自己的绘画原则,既构成了烟水苍茫的辽远意境,又以金碧辉煌的色调显现了李唐皇室的尊贵。当他的“金碧山水”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当他的《江帆楼阁图》和其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一起构成中国绘画史上的“北宗”,盛唐的尊老崇道,已经被点染成碧水金山,既富丽堂皇,又仙气飘飘。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