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坎诺拉尔之战:中世纪亚洲海军编队模式的无奈末路

 听雪楼75iz4v14 2022-05-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公元16世纪初,印度西南部成为全世界战争爆发频率最密集的区域。许多依靠贸易吃饭的本地城邦,被纷至沓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葡萄牙人和土耳其人来回拉扯。大量新式武器被不断从西方输入进来,与传统的战略、战术习惯交相呼应,从而展现出非常诡异的奇特景象。

在这番痛苦的演变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位置的印度人总是容易吃亏。毕竟,器物方面的提升较为容易,而理念层次的革新就非常缓慢。即便有过前次失误,也保不准在又一轮交锋中故态重发。发生于1504年的第二次坎诺拉尔之战,便是此类现象的某种微观上演,让已经传承千年的海军编队习惯陷入彻底末路。

图片
1500年的第一次坎诺拉尔之战

早在1500年,坎诺拉尔就已成为欧洲人称雄海洋的里程碑式战场。尽管本地联军以最大努力集结部队,动用手头的一切资源谋划抵抗,依旧在处于完全优势的葡萄牙人面前铩羽而归。此后,针对新来者的武斗愈发激烈,却都无一例外的以彻底失败收场。特别是在1504年夏季结束的科钦围攻战中,动员起80000人的卡利卡特大军还是一胜难求,被区区130名守卫给连续挫败。更为糟糕的是,新一批远征舰队也及时从里斯本赶到印度。不仅迅速为险些陷落的科钦解围,还顺带对作为抵抗核心的卡利卡特城进行了1天半炮击。

图片
离开欧洲的海船 往往要在途中花费近半年时间

然而,主场作战的印度人也并非看不到任何希望。通过数年来反复斗争,他们已大致摸清楚对手的行动部署规律。由于需要不断将来自亚洲的香料送往欧洲倾销,大部分葡萄牙战舰都会在春季启程返航。同时,顶替她们的部队也才刚刚告别本土基地,最快也需要等夏秋之际才看到次大陆海岸。倘若在莫桑比克海峡遭遇不友好风向,则会将航程时间一直拖延到冬季来临。换言之,重新集结的联军能有约半年时长的窗口期,对孤悬远方的守备队展开全面反扑。

图片
位于马拉巴尔海岸的 坎诺拉尔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在印度的盟友还数量很少。除暂时担任区域总部的科钦外,包括奎隆与坎诺拉尔在内的竞争者都还乐于鼠首两端。他们既不想被配有欧洲大炮的舰队轰炸,也害怕实力体量远胜于自己的邻邦军队。因此,往往会轻而易举的被卡利卡特人争取,愿意为驻军或船队敞开大门。比如1504年12月才抵达印度的苏亚雷斯舰队就注意到,自己还未完成货物的装载工作,敌对力量的新军便已准备就绪。而且通过盟友科钦国王的打探,意识到对方已经将目标转向北面的坎诺拉尔城。

图片
坎诺拉尔的主城 位于距大海有一定历程的内陆河流旁

于是,苏亚雷斯得不得派兵前往坎诺拉尔,确保那里不会成为之后一整年的敌方军事基地。由于大部分船只都忙于装货和封锁任务,这次行动就只能靠1000名士兵以及数量相同的印度盟友来完成。他们分头搭乘40艘从本地购买的小型帆船或桨划艇,依靠1艘配备重火力的卡拉维尔帆船充当掩护。先是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河流北上,遇到浅滩则集体下船减轻吃水深度。最终在通海的坎诺拉尔河口重新上船,继续向着内陆方向的主城区挺进。但那艘卡拉维尔帆船,还是因行动不便被留在沿海处待命。

图片
葡萄牙-科钦联军的北上路线

不过,联盟的这番复杂操作,还是将自己的行动都暴露在敌军眼线之下。因而当船队好不容易逆流而上,发现大股卡利卡特军队已在坎诺拉尔城下严阵以待。除数千名紧挨着城墙排列的步骑兵队伍,还包括有一支镇守港口的全新舰队。但5艘大型海船 80艘桨划小艇的整容还是过于硕大,足以将位于锚地给挤的水泄不通。于是将大部分乘员集中到前排位置,靠2艘相互绑定的大船充当木质壁垒,宛如欧洲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同行一般。余下小艇则依次部署于两侧,同样有大批士兵驻守其上。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亚洲海军编队习惯,意在靠少数大船带动小船攻坚,反过来也是用海量小船拱卫阵中核心。只要来者的平均火力水准不高,没有足够的机动回旋空间,就不容易从正面达成突破。

图片
马拉巴尔海岸的本地的军队 往往来自名为奈尔的特殊种姓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卡利卡特人不仅用大批海陆军控制坎诺拉尔,还把指导炮兵建设的2名意大利工程师也一并派来。因而在背城决战的部队手中,并不缺乏有欧洲先进水准的各类火炮。哪怕还来不及对旧式城墙进行改造,也足够在纸面上胜过仅有小型舰艇的葡萄牙人。至于因场地问题而无法全盘展开的其余人马,还可以在二线位置从容待命。

图片
第二次坎诺拉尔之战中的两军布阵

可惜,战事发展并没有如印度守军预料的那般完美无瑕。葡萄牙船队刚刚触及坎诺拉尔外围,便开始用临时加装在小型帆船上的中型火炮实施压制。虽然对面也拥有完全一样的武器,却只能安装在2艘体型最大的海船上。面对15艘帆船的散布式夹击,根本没什么优势可言。而那些紧紧簇拥在两翼的小艇,则连还手的能力都不具备。整支船队本身,还挡住了陆上炮兵的最佳校准视野,让陆上部队很难为自己提供帮助。

图片
马拉巴尔本地的轻型帆船

随后,20艘运载着葡萄牙-科钦联军的桨划艇开始加速冲锋。在小型火炮、火绳枪和弓弩的连番轮射中,分头对卡利卡特舰队的各头实施强攻。另有搭乘最精锐分队的5艘小船,径直扑向机动力近乎为0的连体大海船。在印度炮兵还忙于远程轰击的同时,迅速攀爬至上层甲板,用质量更好的佩剑、长矛和戟杀出一条血路。由于亚洲地区的海军往往处于鄙视链下游,所以很难像陆上同僚一样配备优质护具。以至于在刺刀见红的近距离肉搏中非常吃亏,奋力拼杀都无济于事。原本的是中枢核心的2艘大船,也就先后被夺取占据。

图片
马拉巴尔本地的各类小型桨划艇

与此同时,更多联军小艇转向两翼,对抱团取暖的卡利卡特小船痛下杀手。相比于笨拙的连体大船而言,这些火力弱、装备不足还过度拥挤的辅助部队是表现更为不堪。在得不到本方大船引领和掩护的窘境下,几乎没抵抗多久便露出怯意。等到确信旗舰已为敌军占领,便纷纷逃上岸寻求二线兵力保护。苏亚雷斯也不含糊,直接集中兵力跟着追到城下,将来不及做太多反应的卡利卡特陆军也驱离现场。随后又折返回锚地位置,将无人看守的其余敌船都焚毁殆尽。火势还顺着风向卷入坎诺拉尔城中,将包括穆斯林社区在内的许多地方摧毁。

图片
追击上岸的葡萄牙骑士和步兵

眼看自己的城邦即将遭遇灭顶之灾,坎诺拉尔国王立刻改旗易帜,向刚刚败退的卡利卡特人发动突然袭击。苏亚雷斯因急于去科钦指挥大舰队,便留下100名志愿军协助作战,自己率余下大部分人按原路撤回南方。在那里,他还受到了土邦君主的正式结盟信,从而为葡萄牙帝国在印度又增添了一处重要据点。习惯性战败的卡利卡特人,却将之事物自己有史以来最丢脸的军事溃败。

图片
投入葡萄牙帝国怀抱的 坎诺拉尔

事实上,印度人的一系列挫败,既是器物落后的直观反映,也是整体文明水平滞后的必然结局。由于逐步拉开的差距鸿沟,任何被大力引进的新技术都呈现出反面效应。不但很难调整原先的不足,还容易被当做拱卫旧制度的压舱石。这样的情况也将在同一片土地重复上演,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有所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