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是阶层问题,优先解决实力,这个之前写过。但实力不是全部,还要解决的是审美问题。
说到这个,可能很多人不服气,都自认为自己的“眼光独到”,“看人很准”,“品位高雅”。其实并非如此。
多数人都是普通家庭出来的,从小对于识人看人的观点,都是来自于父母、同学、老师,而这些人往往也是票普通人,他们的观点都是很雷同的,而且非常脱离时代,长期灌输的“好”,为非就是稳定、踏实、靠谱。
进入社会,审美很多又来自于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反复轰炸,商场里模特的大幅海报,电影里明星的举手投足,互联网世界的主流人设比如暖男、鲜肉、独立女性,都在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而这些潮流和人设也是高度雷同的,因为要跟随当下各类消费品的推广需求。
也就是说,普通人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得到关于对人“审美”的经验和建议,或者说他们本身也接触不到优秀的群体,连有能力给予建议的人都接触不到。
这导致他们眼里的好,高度趋同。比如在相亲中,女性喜欢的男性类型,基本就是那么两三个样版。
之前一位某著名相亲机构红娘告诉我,一个男性只要符合了几个确定性的指标,就基本符合大多数女性的择偶标准,如果他愿意一直来,每年核销掉上百个女性的见面次数很轻松。也就是说,这些女性,都会认为这个男性是“好”的,“靠谱”的,愿意发展的。
那么这几个确定性的指标是什么呢?年龄:上5岁到下一岁为佳;身高,180左右基本通吃;身材,不胖最好有一点点肌肉又不能太多;有房,最好无贷;工作“体面”+“稳定”,比如体制内、金融、互联网这类;长相比较难形容,反正和主流明星沾点边总归没错;另外:必须人品好,不花心,主动,会体贴人,能制造浪漫。
追求确定性,也没错,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这导致“优秀”的标准非常集中,非常脸谱化,让本来不平衡的供需,进一步加剧。你坚持,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窗口,面对惨烈的争夺。
更不要说,这种审美倾向,本身就有很多问题。
比如职业,其实赚不赚钱有没有前途,和行业看起来是否“高大上”没什么关系。而且“稳定”和“发展”本来就是悖论,很难统一。
比如有房无贷,如果不是壕到一定程度,用房子获取低息贷款是基本操作,甚至说房子只是个接水的盆,贷款比房子还重要。在六套以内皆刚需的水库论坛,你要说你不贷款,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强调无贷的,暴露出没有基本的财务意识,大概率无知+懒惰。
比如主动、体贴、浪漫这些,其实有实力的男性,绝不会花大量时间围着女人转,事业繁忙能够规律去健身的也是极少数,形象什么更不用说了,你把已经成功人士框进来都没几个符合的。拿这些东西去当标准,那只能说狭隘限制了你选择。
所以,很多人不敢面对的真相是:她们的硬性要求是按强者的标准去找的,但她们的思维又理解不了强者的习性,她们的眼光又分辨不出是非真假,最终软性的要求又回到找一个“好理解”、“好控制”、围着自己转的弱者。如此错配,导致持续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力是价值创造,审美是价值发现,这两者有相关性,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努力提升个人实力的同时,还要留意磨练眼光,多观察强者的习性,多领悟智者的观点。
婚恋终究不是一个人的事,你还需要有通透的眼光,去看见对方。
就像说人不能赚到认知范围外的钱一样,同样,你也不能在婚恋中“驾驭”一个整体标准超出你自身标准水平很多的对象。
很多人想找优秀的,又把如此优秀的对方当成傻子和弱者,以为自己可以控场,可以被动,可以摇着扇子挑挑拣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