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被时光温柔以待 古厝红砖泉州老城区总能让人的脚步慢下来 西街,开元寺,钟楼,金鱼巷…… 没人会第一时间想起那些把历史凝固下来的城门 今天,我们将带你探访这些已逐步消逝的古城门 或许再过些时年 这仅存的遗迹都将不复存在 徒留照片给我们的后人 ![]() 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五代 泉州城开辟了七个城门 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涂门、新门、水门 然而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下这些古城门几近消失 ![]() ![]() ![]() 位于古泉州城最北端 重建后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 城楼以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飞檐反宇 ![]() ![]() 红色的城楼之下,灰色青砖质感厚重 也被称为体现泉州人“海纳百川”胸襟之门 门楼牌匾掩映在绿植斑驳中 仿若缓缓流淌过的岁月 ![]() 毗邻朝天门的是泉山门 始建于唐天佑三年(906) 复建的泉山门沿袭了唐末五代时期风格 ![]() ![]() 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 进深四架椽,灰瓦青砖 厚重的城门几欲呈现那 盛世下的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商人接袂成帷 ![]() ![]() ![]() 位于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 曾是泉州城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此门始建于唐末,为子城东门 宋太平兴国三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纳士归宋 子城墙被毁,但仅留门楼 ![]() 此时寻古,只见车水马龙 再不见崇墉百雉 只有一栋栋鳞次栉比、延绵无余的红砖大厦 宽阔的大道和东湖湖畔的田田莲叶 ![]() ![]() ![]() 泉州第八个城门小东门为明朝开的新门 据传,因当时有位风水先生人为 泉州还应有个小东门才能无往而不利 此后便有了小东门 因古泉州城地形状似鲤鱼 小东门形如鲤鱼嘴,面临东湖,便有鲤鱼吐珠之说 ![]() ![]() 站在繁华的街道,早已不见涂门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鲤城区交通局 ![]() 通淮即通水入淮 凿清渠引淡水冲刷、灌溉滨海洋田 沧海桑田,老城区市中心再也无需灌溉 唯有那一涂门牌匾还在提醒着人们 农耕时代它的辉煌 ![]() ![]() ![]() 现存“古城门”唯一保留者 始建于元,明清两代屡有修葺 至20年世纪30年代 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 惟有德济门留存 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 ![]() 当年的高城深堑现已十不存一 但仍可以透过这些断壁残垣 窺得古泉州城的一貌 挖掘遗迹时现有诸多碎砖瓦 瓷器和瓷器残片 铁炮、炮弹、瓦当、砖块 石权、石碑、铜钱…… 也不乏宝珠、犀角杯 这种为海外舶来品的奢侈品 ![]() ![]() 让人惊叹的是 在遗址中出土的宋元时期的宗教石刻 12块古伊斯兰教石刻、4块古基督教石刻 5块印度教石刻、2块佛教石刻 6块抱鼓石、近百根石柱 无不在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 ![]() ![]() 南薰门即水门,亦称通津门 此门虽小 却是古泉州城打开外界联系的必经之门 古时由政府管理,当政者下令开门时 人们可搭船往来城内城外 ![]() ![]() 水门已逝 如今早已找不到一丝古城门的影子 走街串巷中市井生活才是这边的主旋律 闲适的古城老人或许会和你谈起 当年蒲寿庚要投降元朝时 也曾派人乘小船出此关与外界取得联系 ![]() ![]() ![]() 位于鲤城区新门街西侧 城西路、笋江路和江滨路的圆盘交汇路口 始建于南唐,20世纪30年代被毁 ![]() ![]() 如今以清顺治年间的规制重建 城楼七间双层单檐歇山屋顶 木石结构,全木榫卯形式 为典型的闽南古建筑独特的木结构形式 ![]() 曲线优美的燕尾脊,微翘的龙须尾 山墙草花的堆砌,清式风格木雕花饰 闽南古建筑的韵味在这一刻彰显的淋漓尽致 ![]() ![]() ![]() 位于孝感巷南口西街 取宋志遗文名曰素景 是遗存于志乘中少数唐代泉州地名之一 弥足珍贵 ![]() ![]() 从城门演变窥见的当年繁华盛景早已散去 但重建后的城门如破茧重生后的泉州城 焕发生机 文案:瑾兮 摄影:海鸥 |
|
来自: 品谋图书馆馆藏 > 《 重返唐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