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你不在意的毛病,正在悄悄吞噬你的生命

 食栗派 2022-05-17 发布于浙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高血压日,这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纪念日。

而是为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而设立的日子。


很多人患有高血压,却不把它当回事。

殊不知,高血压患者,未来很可能都是脑梗、心梗、尿毒症、失明等问题的预备军啊……


高血压常见误区

不在意

高血压是“沉默杀手”,许多高血压患者并没有症状,只是在某次血压测量后,才发现自己有高血压。

但也往往因为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认为这个病不要紧,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一位博主的妈妈患有高血压,但自觉无症状,平时不吃药,脑出血致瘫。

人的身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等到你觉察到不适,很可能血压就已经高到难以控制了。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早获益

擅自停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

因为担心药物对身体有不好的副作用,害怕身体会对药物产生依赖,于是乎.......血压降了就停药,血压升了再服药。

一位博主给网友们的善意提醒。

其实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血压的控制,更有损身体健康。

追求快速降压

血压不是过山车,说起飞就起飞,说降落就降落。

血压波动大,降太快,反而会发生一些心脏、脑组织缺血的不良并发症。

不知道这三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高血压患者除了要及早治疗、坚持服药,还应该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更加注意。

高血压该怎么吃?

少吃盐

高盐饮食对人体有许多危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应超过5g

这里强调的“减盐”,其实主要是指降低钠(Na)的摄入,因为钠会引起血压升高。

调查显示,中国人吃的钠70%以上来自烹饪中加的盐,我们可以把家里的盐换成低钠盐,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钠摄入。

在此基础上,平时做饭也要注意少放盐,用葱姜蒜之类的天然调味剂来增加食物的香味。

购买包装食品也要养成看标签的习惯,选择低钠食品。

限制添加糖

很多人都知道盐对高血压的危害,但却不注意糖。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从而引起高血压,建议每天摄入添加糖不应超过25g

除了做饭尽量不额外放糖,购买包装食品也要注意看食品成分表:看看白砂糖、果葡糖浆之类的糖成分的排位靠前吗?食品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多少?

少吃红肉

红肉饱和脂肪含量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高血压患者吃红肉建议选择脂肪少的瘦肉,或者禽鱼虾贝类白肉,喝奶也建议喝低脂或脱脂奶

爱吃零食的也要注意,少吃加工类零食,比如猪肉脯、鸭舌、鸡翅、薯片、午餐肉等等,这类食物含钠超高。

戒烟戒酒

吸烟会损害动脉壁的内皮细胞,诱发血管痉挛,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饮酒会让血压升高,长期饮酒不仅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还是患病后血压仍难以控制的主要因素。

吸烟对身体的影响
https://commons.

有烟瘾酒瘾的朋友,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想一想烟酒给你带来了什么?除了越来越不健康的身体,恐怕还有被尼古丁和酒精控制的精神痛苦。

多吃高钾食物

钾可以对抗钠对身体带来的危害。高钾的水果蔬菜有羽衣甘蓝、芥蓝、南瓜、香蕉、山楂、牛油果等等。

多吃全谷物、豆类

精制谷物(白米白面)的量不要超过主食总量的1/3,加入全谷物、杂豆类(比如藜麦、黑米、黄豆、绿豆、鹰嘴豆),它们富含钾,还有丰富的矿物质、抗氧化成分。


高血压饮食的具体方案



多吃一点这个,少吃一点那个......这样讲实在太笼统了!

有没有更加具体一点的高血压饮食方案呢?

有!那就是专门为高血压量身定制的得舒饮食(DASH Diet)

总结一下就是:多钾多钙多优质蛋白,少盐少糖少饱和脂肪

根据中国膳食指南的建议,正常成年女性每日热量需求在1800kcal左右,成年男性在2000kcal左右。

但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的热卡需求,要根据每个人的活动量、身体状况等情况,综合判断。

网上也有很多计算热量需求的工具,这里参考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健康署的资料,给大家一个简易的估算方法。

坐办公室的,就属于轻度工作;护士、服务员等站立时间长的,属于中度工作;运动员、搬家工人、建筑工人这些,就属于重度工作了。

计算份数有困难的,那就从这7点入手,慢慢调整,一样有效。

糖尿病人要注意水果的选择和摄入量,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得舒饮食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大大超过以往的摄入量;所以,为了避免造成肠胃不适,可以慢慢增加蔬菜、全谷物。

我们的注册营养师@咖啡 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更适合咱们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两周得舒饮食食谱,打开栗子饮食日记小程序免费查收吧!

更多食谱详情,打开栗子饮食日记查收吧!
今日互动

你身边有高血压患者吗?

还有哪些坑是高血压人群易踩的?


编辑 | 茉莉
设计 | 柚子
以上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
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