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目录

 袁州府部汇考三
  袁州府关梁考
  袁州府公署考
  袁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职方典第九百十三卷

袁州府部汇考三

袁州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宜春县附郭〉
秀江桥 在袁山门外,跨秀江,上元至正间建。旧名画舫,明改名广泽,天顺八年重修,明嘉靖中被燬,后重修,改甃以石,万历中水北岸,一瓮连堤冲倒,四瓮尽颓,重新鼎建。皇清顺治中重新栏柱,鼎构瓮垛,后因江涨倾坏十馀丈,重加修葺。
落流桥 在府治东北,唐李将顺疏西陂水入城,于此落流入秀江。
湛郎桥 在府治东三里,旧名赤坡,唐湛贲登第彭伉过此桥,闻之失声坠驴,又名落驴桥。广惠桥 在西门外,旧名沙陂。宋建明正统初重建,成化水圮重新更,今名崇,广二丈,袤二百尺,履屋二十楹。
广润桥 一在上浦府治东十五里,旧名上浦桥。宋淳熙三年,立明景泰五年修,成化初圮重修,一在下浦,旧名下浦桥,编木为之,遇水涨复坏,嘉靖中修。
获鹿桥 在郡城之东,地名下浦,山溪一道,上达仰泉,涨发非时,行人畏渡。旧有长桥,年久倾圮,今鼎建高大,更名获鹿,起自康熙十年,落成十四年。
枫林桥 在县北二十里,久圮,明万历丙,午间里人袁业泗倡造石桥,共三瓮,费金三百馀两,都察院陈子贞记。
邮桥 在府治南十里,郡人袁业泗子继樟鼎建。
赤桥 在府治东十五里。
绛桥 在府治南。
指南桥 在大仰山门外。
南源桥 在府治东南,耆民黄伦武建。
通圣桥 在府治南十里,俗名游桥。
宝山桥 在府治北,里人易廷选建。
三阳桥 在府治北四十里。
鹏津渡 在府治东四十里。
分宜县
万年桥 在清源古渡东,明嘉靖中创建,酾水十一道,长一百二十丈,广二丈四尺,翼以石栏。化龙桥 在东门外,宋淳祐间建。
福寿桥 在县治北门外,元至顺间建,今废。天津桥 在化龙桥东,宋宣和间建,明正德七年重修。
耽江桥 在县东五里。
谙田桥 在县东钟山里。
谢恩桥 在县西七里。
仁政桥 在县南五里。
通济桥 旧名登龙,在县南招贤乡。
漰江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
龙港桥 一名广德,在县南招贤乡。
嘉惠桥 俗名重田,在县南三十五里。
石溪桥 在县南大清里,昔有隐者垂钓于此。登瀛桥 在大清里。
双源桥 一名双溪,在邑南。
种德桥 在邑北化全乡介溪之东,旧无桥,明嘉靖中建。
板桥 在县北宣扬里,台山下。
儒林桥 在县北儒林乡袁山里。
收溪桥 俗名竹桥,在儒林乡。
凤阳桥 在县北四十里。
状元桥 在县北文标乡。
杨桥 在县北文标乡。
新安桥 在县西挺秀乡,距琴山十里。
石山桥 在种德桥东。
砖桥 在种德桥西。
义公桥 在县北。
燕喜桥
昌山渡 在县西二十里,诣府孔道,元时置船,一艘岁设渡夫二人,以通济,水湍急舟常敝,时造新舟易之,明季增置一舟。
江斜渡 在邑西二十五里。
谙田渡 在邑东钟山里。
袁家渡 在邑东二十里。
萍乡县
萍实桥 在邑南门外,本楚昭王得萍实而名。三国吴宝鼎间建,元末燬,明洪武崇祯中继修。通济桥 在邑治北三百步,古为舟渡,宋始甃石,明成化间重修。
龙安桥 在邑西五里,唐贞观间甃建,设瓮门,以通水道,屋其上,以便往来休息。
望山桥 在邑西崇贤里,明正德年建。
龙桥 在邑西崇贤里,旧传旁有龙鳞树,明嘉靖九年建。
惠陂桥 在邑东仙桂里,宋景祐间建。
绞树桥 在邑东清教里,明弘治间建。
石桥 一在邑北门三十馀步,一在邑北二十里冷水庙街,宋景祐中建。
龙潭桥 在邑东仙桂里,明正德年建。
宋濂桥 在邑东五十里,卢溪镇,宋濂溪监税于此因名,明洪武中建,万历间重修。
馆埠桥 在邑东门,古名阜渡,宋宣和间建木桥,元燬,明季重建,再圮,嘉靖至万历间相继重修。
必东妙济二桥 在卢溪镇,宋建,元末兵燬,后复修。
大虹桥 在邑东宣风镇,宋建,炎间建,元末燬,明洪武六年重建,再圮,正德十三年改建石桥。久圮无迹后改为木桥洪,水冲圮,后复建至乙未年,重建石桥。
庆丰桥 一名土桥在东约官道上,其水东流入秀江,明万历中改建石桥。
万秀桥 在邑北萍实里,宋宝祐间建,后燬,明季重修。
香溪桥 在萍实桥西,谣传金鳌洲撑香溪桥,玉带不离朝。
草市桥 在邑西唐昌里,宋淳熙间建,明洪武七年重修。
普济桥 在邑北萍实里,上栗市,宋宝庆元年僧普照建。
桐村桥 在邑东,明万历癸巳,知县陆世绩修。彪家桥 在邑北萍实里彪家村,宋祥符间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芗溪桥 在邑西百步,古义安渡,宋崇宁间创。元末兵燬,明万历丙申知县陆世绩重修。乌龙桥 在邑南长丰里沙团潭,有黑石如龙,故名。宋淳熙间创,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知县赵彝重建,复圮,崇祯间黎光照首劝里善募建。石桥因水冲坏,墩存。
香水渡 在邑西北七十里醴陵界,相传楚昭王渡江获萍实处。
蓝田渡 在邑东崇贤里。
善州渡 在邑西永平里。
麻山渡 永平里。
黄花渡 在邑西玉山里,旧传有文姓者种菊桥旁,故名。
万载县
南浦桥 在县治南三百步,元大德间建,明成化间重建,正德中水决,宋珊女良贞捐资重建。万历崇祯间相继重修。皇清康熙五年水坏,重修。
双虹桥 在儒学左,水源来自石洞上,经南浦下,入龙江而东注。元建,明成化间重建,后坏复重修。
再思桥 公馆前,明洪武初建。
坞溪桥 在邑东南一里,明成化四年建。康乐桥 在邑东北十里,地名丁田,水源来自龙江,合丘江而东注。元至正中建,长三十丈,高一丈,覆屋二十七间,中起楼榭,以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频游此,故名。明万历初重修,易名毓秀。四十六年砥石为墩,较前培高二尺许,以杜骤水冲崩,今桥废,墩存。
锦江桥 在邑北三十里,地名白良。
万岁桥 在县北十五里,云峰岭侧。元至正年立,明万历四年圮,今易以渡。
昌田桥 在邑西十里,宋建炎间建,明永乐景泰间继修。
江陂桥 在邑北,黄田邑人辛时宜建。
永安桥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礼山,明成化六年修。
平乐桥 在邑北晋安里,明天顺六年修。绍江桥 在邑西三十五里,元大德间建。
两河山桥 在邑南三里,久圮,后募修。
牟村桥 在邑西四十里,元大德间建,后圮,明万历间修,崇祯中再修,今圮。
石虎桥 在邑西,地名王江,明正统间邑人郭英器重建,今圮。
昌江桥 在邑西六十里,元延祐间建。
潭埠桥 在邑西六十里,元大德中邑人敖玉溪建,今圮。杨孟明造舟以渡。
里蓝桥 在邑西一百里,明成化间建。
龙河桥 在邑东北,明正德间因合筑东西城雉于河中建桥,联比开两小门以便往来,桥下有堰,为一邑水口,后圮。邑人谭钺创建,又圮。钺子登龙捐修,万历丙子复创建亭,己酉再圮。复重修,乙卯五月洪水旋坏,丙辰秋改三洞为一,复加高广,至崇祯六年修复一堰。
两江桥 在邑东三十里许,小水邑人彭本銮建。
竹潭桥 在邑西二十里,路达湖湘,往来病涉,明嘉靖间邑贡生,宋一元妻邓氏建石桥,崇祯间圮。
沙江桥 在邑西六十里,明成化间建,邑人孙秉琦等修。皇清顺治十八年,邑民丁震沙倡修。
登云桥 邑人彭澄建。
潭头桥 邑人李耀芳建。
昌溪桥  高原桥  榜山桥
平安桥  蓝田桥  龙田桥
平田桥  平山桥  普安桥
云峰桥 以上俱邑人敖玉溪建。
龙河浮桥 在邑北三里,地名龙河渡,明洪武三十五年,造船十二只连比以通往来,岁久朽腐,后修,复因洪水冲废,今设舟以渡。
竹渡浮桥 在邑西十五里,明洪武间造船九只。
竹渡石桥 距浮桥半里,元大德间建,明成化六年重建。
烟包桥 在白良水口,洪水漂没。
万古桥 在邑西山巷口以上,二桥俱湖广要路。
永宁桥 在邑南五里,明嘉靖间建。
石花桥 在邑西三十里。
下亭桥 在石塘,明正德间建,嘉靖间圮,后重建。
白良桥 邑民敖希仁建。
莲溪桥 邑人敖镒修,地名莲亭。
西江桥 地名茭湖。
花桥 在邑西七十里,明崇祯间圮,后重修。龙河渡 在邑东北三里,水湍悍,昔有浮桥,后废,明嘉靖中重修,乙酉春洪水冲没,民复病涉,今仍舟渡。
林家磨渡 在邑北二里许,此渡颇称便。水北渡 在邑北五里南田。
丁田渡 在邑东十里,丁田欧桂东西二乡皆由于此,今有桥。
竹桥渡 在邑西十里,旧有浮桥,今设舟以济。丘家渡 在邑东二十里,丘江瑞州上高,浏阳人往来皆经此渡。
蒋家渡 在邑西二十里缅村。
稳渡 在邑北三里宋家畬,元至正间邑耆,宋春伯为船连比,以便往来,今废。

袁州府公署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宜春县附郭〉
府治 在城内西北,南唐保大二年建州治,明洪武初年改建府治。皇清康熙三年,知府李芳春重建土地祠,在后堂右。
知府范钦改仪,门外年久燬坏。康熙七年二月,内知府李芳春重修延宾馆,明嘉靖间知府李德甫建郑惇典重修,康熙七年知府李芳春重修。
经历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内。
司狱司 在府治前。
税课司 在府治北,今废。
秀江所 在府治东,今废。
阴阳学 在府治南,今废。
医学 在府治东,今废。
宜春县治 在府治北,初在府治东,明洪武三年迁建正厅,幕厅在正厅西,库房在幕厅后。县丞署 正堂左。
典史署 正堂左。
涧富岭巡检司 在集云乡安福接界,为郡东南要害,因地荒寂,官常暂住府城,明万历六年,知府郑惇典建,久燬。皇清顺治十八年重建,又燬。
黄圃巡检司 在石里乡距县百里,为郡西要害,明洪武初立,久燬。皇清顺治十五年巡检魏映奎捐资重建,计正厅房屋共十间,又燬。
税课司 在石里乡,久裁。
河泊所 在信义乡,久裁。
永丰仓 在府治西北三十步,明宜春知县陈宗虞改建,治南绣衣坊。皇清知府吴南岱重修。
预备仓 在县治东,报恩寺侧。
东仓 在城东十五里,地名下浦。
西仓 在城西三十里荐外乡,地名沛田市。南仓 在城南集云乡,之福庆市。
北仓 在城北三十里迁乔乡,地名下强村,今燬。
水次仓 在邑北门外,卢洲西岸,明知县张本嘉建,以贮南米,今毁。
社仓 久倾圮。
外县
分宜县治 宋雍熙元年析宜春地为县,明洪武初重建正厅,幕厅正厅右,敬事堂正厅后,知县廨敬事堂后,扁曰冰玉堂,六房皇清顺治十三年俱燬。知县朱鼐重建,吏舍二十四间,县狱在仪门右,十二间仪门,五间谯楼在县前。
典史署 在旧主簿署前。
阴阳学 在湖西道左,今废。
医学 在县治东,今废。
济留仓 在水南一里,今废。
城隍仓 旧在城隍庙侧,明知县莫立之,因地势有水患,徙水南两廒,三十间,正厅门屋各三间。
东仓 在邑东二十里儒林乡,地名南山。西仓 在邑西二十里化全乡,地名昌山。南仓 在邑南五里,地名新齿。
北仓 在邑北六十里文标乡,地名杨桥,以上四仓,各三间。
石镇仓 在邑南八都石分市。
严渚仓 在邑南十都。
美塘仓 在邑北三十里。
浆源仓 在邑北十八都,以上俱明景泰初建,后俱废。
万石仓 在水南一里,东西两廒,明弘治间建,万历六年修,后毁。
水次仓 即起运仓,原在东门外,后移城内。萍乡县治 宋绍兴间始建,元为州治,明洪武三年改建。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吴兴祚重建,乙酉兵寇连年,县治公署尽燬,县官悉就居邑,东大安、新安、宣风诸地迁徙靡常。癸巳始重建县署,正厅,公廨以及县门六房、仪门、谯楼、站亭俱焕然一新。布政分司 在县西三百步,小西门内。
大安巡检司 在县东九十里,今废。
安乐巡检司 在县北九十里,今废。
草市巡检司 在县西八十里,今废。
存留仓 在县西六十步。
预备仓 在邑西百馀步,宋淳熙中建,明正德十二年修。
社仓 一在县西城隍庙右。一在县东九十里新安里泥源,曰东仓。一在县南四十里永宁乡长丰里严溪,曰南仓,一在县西四十里归圣乡大宁里何家村,曰西仓,一在县北十五里遵化乡清教里院前村,曰北仓。
便民仓 在芦溪,久废。
近民仓 在宣风镇。
万载县治 在城西龙山下,明洪武初年建。按察分司 在县东儒学右,明洪武七年建,皇清康熙十七年,知县常维桢重建。
税课司 在县治东,久裁。
铁山界巡检司 在县治西一百二十里。阴阳学 在县治南,今废。
医学 附药局。
袁州卫 在治东,明洪武元年建。
提督都御史府 在城内东南,明弘治间建,正德中重建,今裁。
预备仓 在邑南南浦桥左,久废。
水次仓 原在城隍庙左,知县张移置,明隆庆。间知县胡文光改建,邑北龙河之上。
东仓 在城隍庙侧。
南仓 在邑南二十里高城市。
西仓 在邑西六十里大坪头。
北仓 在邑北三十里,今并废。
涧田仓 在邑北三十里废。
牟村仓 在邑北四十里。
进城仓 在邑北四十里。
新市仓 在邑北七十里。
株柱潭仓 在邑西六十里。
官田仓 在邑西七十里,今俱废。
袁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府县《志》合载本府〈宜春县附郭〉
袁州府儒学 唐天宝间建于城北门外,乾元间移城内郡治西,大中间复徙北门外,南唐移于郡治西,南宋皇祐间,改营于州治,东即今所。明洪武间增修,后燬。宣德中知府何澄重建,弘治间知府王俊,万历间知府郑惇,典相继修葺,寻圮。知府汪若水重建,崇祯己卯知府解经达重修。皇清顺治中,知府吴南岱推官王延裪,先后新之,乙未督学赵函乙,捐金补葺。康熙五年明伦堂圮。守道施润章知府李芳春等捐资重建,其制中为。
先师庙旧名大成殿,明嘉靖中改为庙,今仍旧名。
启圣公祠嘉靖九年诏,两京国子监天下府州。县学立启圣公祠,明伦堂门外有石一片,高一丈馀,伟峭秀拔,相传是唐卢肇状元家物、神厨、神库、乐器久坏,嘉靖丙午知府徐祯重建,后圮。社学 一在府治东,一在萍实门外,一在府治南,一在袁山门外,一在府城东,二十里下浦,今毁。
学田 明万历中置。
宜春县儒学 旧附于州,学西偏,宋淳熙间移于秀江之北,中为大殿,创斋四,曰居仁、曰由义、曰近思、曰笃志,嘉定中筑殿宇。改创戟门,棂星门,元季兵燬,明洪武七年建大成殿,两庑棂星戟门,明伦堂东西二斋,正统七年建敦教堂,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中,相继修葺。皇清顺治十年,康熙六年重建。
文昌阁 在学左面临秀江,一水直泻,明知县黄洽中罗仁方用形家言,次第建楼阁,以砥柱之,且远接卢洲,涣藻回澜,巽峰错绣,岁久倾圮。万历庚申知府黄鸣乔等,饬工完美,今毁。高士书院 在北外厢学宫右,明万历癸巳年建。
秀江书院 明建。
王公书院 在东门外,今毁。
昌黎书院 即韩文公祠,久毁无存,康熙三年重建。
学田 明万历二十四年置。
外县
分宜县儒学 旧在邑治东,三十五步,宋初建于邑西五里,宣和间迁清源渡,嘉定间复建于西郊端平,元年创学舍,元至元二年新,明伦堂壬辰兵燬,明初复建于邑治东故地,洪武景泰、天顺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间相继修葺。凡大殿两庑,及戟门、棂星门,名宦乡贤诸祠,莫不备具。皇清顺治十年,倾圮,康熙六年知府李芳春捐资重建。
钤冈书院 崇祯中毁。
社学 一在邑东门,起运仓左,一在邑治西,明正德七年知县萧时宾立,今基址仅存。
学田 故无田,明始置,其田在八庙前者,九十八亩并官庄,一区在耽江者,二十六亩在武源者田塘,一十六亩租银,岁徵备赈贫生。
萍乡县儒学 在县西二百馀武,唐初建于县东南二里许,宋绍兴间兵燹,徙建于尉司之右,二十二年复迁县右,乾道四年复徙县西之车田,并建学,前高山塔,淳熙四年重修,元皇庆二年修,壬辰兵毁,明洪武四年重创,二十八年,正统元年,十一年继修,弘治元年再迁西隅,沈家之左,十七年改建县南宝积寺东,正德十年,
以隔河窎远,复移沈家原所,十二年增修,嘉靖三年改建于西隅大街,即今址,日久颓废,万历中重修。
书院 一在县西,曰昌文书院,一在县南宝积寺前右,曰濂溪书院,一在县东芦溪,曰宗濂书院东二里,曰东轩书院。
学田 明嘉靖中置台,湖田六十馀亩,后增置上丹江水塘,田二十七亩,万历中又置桐木市,田一百四十八亩。
万载县儒学 旧在县东二百步,宋崇宁间移学于通济桥之东南乾道中,迁之古寺,淳熙五年复旧所,元至治中,广两庑移棂星门,至顺辛未,及至元四年俱相继修。后毁。明初甲辰,因故址建庙学如式,洪武七年重修,殿庑堂斋,成化戊子以旧基隘复大拓地新之,立奎文阁于明伦堂,后易棂星门以石柱,嘉靖万历中,复相继增修,后圮。皇清顺治十三年,康熙十三年,皆重新修葺。规制犬备。
张岩书院 在邑西八十里。
昼永书院 在治东建城坊。
坞溪书院 在治东后街。
绿阴书院 在治西南绿阴池左。
桐冈书屋 在治东北二里。
朱溪书屋 在邑西七十里。
三峰书院 在邑东郊外五十步。
凤鸣书屋 在治北城外石头山龙江上。竹泉书屋 处士欧阳恕建。
绿筠书屋 在小北关外。
桃林书屋 在邑北十五里。
东樵书屋 在治东郊百步许。
官峰书屋 在治西官山左。
欧江书院 在邑西五十里。
柏窗书屋 在治东建城坊。
秀林书屋 在邑西深塘。
炼石别业 郡丞彭天补建。
丛桂书屋 在北关外。
东社学 在治东申明亭后,今废。
双虹社学 在双虹桥东百步,明天顺七年建。今废。
学田 徐家塘田二千,把计九十六亩七分七釐三毫六丝八忽二微,科米一十六石一斗七升八合一勺五抄。
东关外田一百二十,把计四亩七分二釐零,科米七斗八升零,岁租一十二石三斗。
泉陂院田五十,把计一亩九分八釐零,科米三斗一升七合零,岁徵租五石,内多荒芜。
烟塘田三百三十五,把计九亩八分八釐零,科米一石五斗八升六合零,岁收早租二十四石,迟租六石五斗。
新田四百三十,把计一十三亩二分五釐零,科米二石一斗二升四合零,岁徵租三十九石。花塘田四百七十,把计二十一亩九釐零,科米三石二斗八升五合零,岁徵租四十三石。徐家塘田二百一十,把计十亩二分四釐,科米二石四升八合零,岁徵租二十一石。
石塘田三千,把计一百亩,科米一十六石七斗,中多荒硗,岁徵租九十一石。
清水塘田三百,把计一十四亩三分五釐零,科米二石四斗零,岁徵租二十四石。
栈下田三百,把计一十四亩三分五釐零,科米二石四斗,岁徵租二十七石。
后塘田四百,把计一十七亩九分四釐,科米三石,岁徵早租九石,迟租一十八石。
梅源田三百,把计一十七亩九分四釐五毫,科米三石。
白水田三千九百,把计二百一十八亩六分七釐二毫零,科米三十六石五斗五升六合五勺零,岁徵租八十一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