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七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七卷目录

 杭州府部汇考三
  杭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九百三十七卷

杭州府部汇考三

杭州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海宁县
花山 在县治东五十里,高十五丈,周一里,坦夷盘礡,如冈如陀,山多白鹇火鸠,亦茂松竹。葛岭山 在花山东三里,高四十丈,周回四里,山形耸特。
箬帽山 去葛岭山东一里,高五丈,周半里。石墩山 在县东五十里,按《县志》:高十丈,周二里,海上要地,立巡检司,土城周四十丈,营舍俱备,旧戍百人,今止巡卒五人,虚而不守。
小尖山 在石墩山东一里,高五十五丈,上有烽堠,登此西望,则石墩仅丘阜耳。
黄山 在县东五十二里,上有灵泉井。按《县志》:高六十丈,周七里,巉岩峭拔,其植多杨梅山茶。许太守令典治东西两垞为名流觞咏处。菩提山 在黄山东半里,按《县志》:高六十丈,周七里,山顶有灵泉,其麓真如寺即于宝故居,旁有张无垢读书台,最上为般若台,无垢同刁令文叔所游也,山多桂竹,鸟有鸧鹒文雉。
灵泉山 在菩提山东里许。
黄陀山 在县东五十里,高一丈,周二里。横山 在黄陀山南二里,硖石山之北,高六十五丈,周八里。
大尖山 在横山之南,按《县志》:高九十九丈,周十里。去县东六十四里,北距智河岭,山有白鹇文雉,山崒峍崛起,亚于金牛,南临大海,上有高峰,周一里,最为险要,建烽堠墩台于上。
钱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十二丈,周半里,旧多产水仙,今所植多翠竹苍松,鸟有鸧鹒山雀。白鹤山 在钱山南二里,高十二丈,周半里。管山 在白鹤山之西不一里,高四丈,周半里。妙果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二十丈,周七里,其尾则袁花山,山因凿断,判于妙果,又名龙尾,东去四里为夹山。
龙尾山 即妙果山之尾,因凿断,名龙尾,本名袁花。
夹山 在妙果山东四里,按《县志》:高三十五丈,南北较之西长一里半。《嘉兴志》:山居金牛金粟之间,故名夹山。卉有菊,植有桃竹松桧,禽多文雉鹳鹊,兽有兔狸。
赞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高五丈,周二里,深潭奥渫,俗称钱王磨剑之地。
审山 在赞山东北一里,按《县志》:高三十五丈,周七里。里人呼为东山。贝琼曰:北齐海盐令周颙至此,谓其林境清丽,亚于钟山,山之北云北亚山,《徐泰志》:硖石镇西有紫薇,东有沈山,夹水并峙,故名硖石。《旧图经》云:宋临海南阳二郡太守沈景葬于此,故名沈山。《杭郡志》:以审食其墓名审山,非也,上有崇惠庵,基土皆五色,有智标塔,秦王磨剑石,灵池,水旱不盈涸。
紫薇山 在审山之西里许,按《县志》:高三十丈,周一里,与东山对峙,市河贯其中,故名硖石山。有紫薇洞,深丈馀,广四尺,马自然炼丹处,丹井在山麓,名紫薇泉。宋《图经》云:唐中书省紫薇舍人刘禹锡为刺史,尝登此山,望硖石湖,因名曰紫薇山。《邑志》云:白乐天尝游此,故名即硖石山也。
硖石山 即紫薇山,上有寺,唐顾况诗家在双峰兰若边盖指此山,脚连东峰,有磨剑池。蟹山 在县东六十三里,高五丈,周半里。青阳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高十九丈,周三里。黄湾山 在青阳山西一里,高八十九丈,周九里,山形窿崇特峙,林木郁苍,按《县志》:旧名盈山,立寨。
金牛山 在县治东八十三里,崔嵬巀嶪,冠境内诸山,高三百丈,周回十九里,《寰宇记》:昔吴楚间有金牛,自毗陵奔此而没,因以为名。山侧有洞,深不可测,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居之,稍北为庙山,庙山之西二里为凤凰山,东去二里为崧山,崧山之东又二里为望夫山,自庙山以下诸
山无奇花异植,惟金牛苍翠青蔚,多雉兔獐獾。按《县志》:昔村民皋伯通见有牛粪金,因与弟随之,牛穴此山而入。
凤凰山 按《县志》:高三十二丈,周五里,去金牛山西二里,下有烽堠山寨,山形如翠凤之展翅,故名。
崧山 按《县志》:高三丈,周三里,金牛山东二里。望夫山 按《县志》:即庙山脚,高七十五丈,周四里,在崧山东一里,山形峭拔,立烽堠其上,山巅有石盘,盘侧立石,常棠《澉水志》:昔日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盘望夫泣,陨化而为石,因名。庙山 按《县志》:高九十七丈,周九里,山形深窅回曲,去县六十八里,金牛山北,东抵海盐县界,西为凤凰山,下有烽堠,上有苏皋将军庙,宋敕赐曰灵祐。
谈家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按《县志》:名谭山,高二十丈,周三里。五代南唐谭峭炼药得道处,所著化书传于世,观仙鉴所载诗,亦其寄迹海峤之證。《澉水志》云:在永安湖西,紫云山之南,有高岭入海宁县界。
乌龙山 在谭家山东二里,壁立昂起,若翱若翔,上有乌龙井。按《县志》:旧名乌山,高六十丈,周二里,在谭山北二里。唐天宝五载置乌龙戍,宋时废,下有乌龙井,大旱不竭,水清可鉴,祈祷辄应,宋朝敕赐崇祐庙,金昌引教谕题其庙云:呼龙旋作雨,祷井忽闻雷。
石棋山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高四十五丈,周四里,岩阻岑蔚,上有樵泉,冬夏不涸。
葛岙山 在县西南四十三里。
盘山 在葛岙山东一里,高七丈,周二里。赭山 在盘山南八里,按《县志》:高七十五丈,周三里二百步,西南界仁和,与绍兴龛山南北相峙,是为江海门户,海潮至此,与江流值束不得溢,益激怒作势,曹汉炎赭山诗:江流曲似阳冰篆,山色丹如葛令砂。
禅机山 在赭山西不一里,按《县志》:高五丈,周五里一百步,巅有禅师井。
文堂山 在赭山之东仅半里许,葛以下,诸山皆濒海,按《县志》:明永乐初,以沿海扼要,徙赭山巡检司于上。
雷山 在县西南四十三里,奔潮荡激,渐徙入海,按《县志》:高七丈,周一里。
岩门山 在县西南四十七里,高九十丈,周五里,穹窿峭拔,叠障蟠礡,号为主山,东十里则蜀山,西一里则河庄山,河庄东不一里为胡家山,按《县志》:岩门山上有塔,宋时设盐场山,无佳植,兽有獐獾,鸟则文雉鸦雀。
河庄山 按《县志》:高七丈,周八里,在岩门山西一里。
胡家山 在河庄东不一里,按《县志》:旧名黄山,又称越山,高五十丈,周六里、二百步,《图经》曰:黄山一名越城山,其土色黄。县西四十里有百尺浦,越王起百尺楼,望海疑即其处,故越城所自名耶。
蜀山 在岩门之东十里,按《县志》:高五丈,周二里,在岩门东十里,去县治二十七里,《隋书》盐官县,蜀山山有洞,宋绍兴癸丑,慈元禅师结庵,后废。
茗山 在县治西北三十八里,按《县志》:俗名隐山,高八丈,周二里、六十步,植茂松竹,鸟有山鸡雊雉,沈继先诗:九曲溪南访茗山,茗山高卧水云间。是其处也。
赤土岭 在县治东六十里,长一里、二百步,东南接灵泉井,西连黄山脚,按《县志》:名赤兔。金牛洞 在金牛山侧。
蜀山洞 在蜀山之上。
紫薇山洞 在紫薇山后,深一丈一尺,阔四尺,马自然炼丹之所,世称为神仙洞。
秦王磨剑石 详见古迹。
望夫石 在庙山之上。
怪石 在真如禅院。
箭石 在徐王土谷神祠,出土二尺,周围二尺,俗名钱王箭。
盘陀石 在硖石紫薇山后,神仙洞之左。海 在县治南十里,西接浙江,潮汐往来,崩涨不一,捍筑之功最难,按陈善《海塘考》:海宁县治南濒海,海之上即塘,塘之距城百武、而近,东抵海盐,西抵浙江,相距延袤百里,塘西南数十里有赭山,其南有龛山相对峙,夹为海门,潮自海趋,江从兹入焉,始由广衍进入隘口,横流至此,束不得肆,辄怒而东返,东五十里有山,名石墩,
与赭山相望而峙,若两拳然,潮东返为此山所障,复怒而西,东西荡击数十里,间一再往来,狂澜驾风若万马驰骤,即金石为塘,不能保其终古不敝,矧木石芦灰安所恃,以能久耶。《旧志》:塘外有沙场二十馀里,沙场内有稑地草荡桑柘枣园一百六十七顷,有奇夫塘,外有护则海潮不至冲齧石堤,内固可以经久,今沙场草荡悉沦入海,直以数尺之塘力抗巨浸之瀰天,脱更内蚀,宁其危哉。宋元以前,海塘废兴,辽莫能纪。逮洪武以至万历,海凡五变塘五修,永乐九年,海决,民流移,田湮没,朝廷遣保定侯孟瑛等尽役苏湖九郡之夫,赀累巨万,积十三年,堤成,其患始息,嗣后成化甲午,弘治壬子,嘉靖戊子,迄万历乙亥,海或溢或决,塘随筑随圮,虽劳费不至如永乐之甚,然公私困于兹役亦屡矣,夫塘决海昌,患在一邑耳,往时顾役及外郡者何哉,亦以地脉相因,其利害之所关大也。盖海宁于吴为陲,于越为首,地形最高,故境内麻泾洛塘长水塘诸水皆北流,一从东北由淞泖趋沪渎入海,一从正北过吴江趋白茅入江,俗因指吴江塔巅与长安坝址相并,则海宁之地高于他郡邑明甚,故海宁之每次决注彼诸处如建瓴然,然则障海昌者亦所以障列郡也,塘之修废其有关于东南利害甚切,而当事者往往失于后时,及工役既兴,则又计工惜财,苟且完事,是以此塘未成,而彼堤又决。万历五年春,巡抚徐公拭顾,瞻海塘倾圮废缺,大骇曰:失今不修,他日尽坏矣,将听民之为鱼乎。因与巡视水利,陈诏翕谋修筑,而以其役委县尹薛湖,五阅月而塘成,波涛汨没之区,今已起昏垫登衽席矣,顾余观海宁之塘,与海盐异,盐塘有大患,亦有大利,宁塘似无显患而实有隐忧,盖盐塘陂池相属,有内河可开,故潮势至此既为分杀,而引其流更能使草场悉为膏腴,是大患弭,而大利兴也,若宁塘逼近,城郭无内河可开,幸潮水缓于盐耳,设一旦海啸直荡邑治,其为隐忧可胜道乎。闻宁邑额设捍海塘夫二百名,每岁编派役银四百两,为令长者诚能加意海防,每遇潮汐之月,遣官就塘察视,一有崩圮,审取良民,佐以能吏,即时领银修治,毋令后时,此亦未雨彻桑之计也,万一天祜宁民塘十年无患,则银之积益富,即兴大役亦不必派及平民矣,至于筑塘之法,余窃有取于海盐乙亥之决,海盐为甚,其修筑也虑,湍激为害,有荡浪木桩以砥之虑,直荡堤岸有斜阶以顺之其累,石下则五纵五横,上则一纵二横,石齿钩连若縆贯,然即百计撼之不摇也,修宁塘者诚一准,海盐新塘之式则是一劳永逸之计耳,安得实心任事之人而与之计海塘哉。
高湖 去县东北十七里,东西二十八里,南北一里三步。
谷湖 去县东北十七里,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六里,周四里,深五尺,胜八十斛舟,溉田百顷。月湖 去县西南四十五里,赭山西侧,周围一百八十丈,其形如月,故名,深五尺,海潮崩溃,沙涂壅塞。
建兴湖 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吴建兴中开,因名,按《县志》:东西十里,南北六里,深五尺,《旧志》误作建亭。
硖石南湖 去县东北六十里,阔三十六丈,源自茶湖南通麻泾港,迤西南流入洛塘河,东达海盐县界黄道湖,按《县志》:天目分流,正出其中,即谷水也。唐中书舍人白乐天尝登硖山望硖石湖,即此旧名上谷湖,后名硖川。徐泰《海盐志》曰:鸬鹚湖,长湖,上谷湖俱西受硖川之流湖水,南分经市中,即名市湖,北注长水。
茶湖 去县东北六十里,周三里,源自吴姚塘河,南流入硖石南湖。
竹浦湖 去县东六十里,周六里,深五尺。彭墩湖 去县东北七十里,其源自石棋港,迤西南流入硖石南湖,按《县志》:其水俱东北流至白茆港入海。
县市河 在县城内,其源首自西湖北通二十五里塘,自城北拱辰水门入,东南经胜安桥,过安肃水门,会淡塘河。
淡塘河 去县西北二百步,宋嘉定间,海岸崩陷,筑堤以障潮水,自市西至秧田庙约长六七里,按《旧志》:其派自钱源来,今河尚存,东抵县城壕,西则堙塞北,通运塘河。
郭店塘河 去县北二里,其派自新塘河扺县城壕,自江塘河而南曰止溪,溪南曰胭脂泾,
相传范蠡载西子泛舟处。
新江塘河 去县东北二十里,此宁邑下塘水也源自德清县大麻溪之支派,由本县庄婆堰西北东流抵县城壕,逶迤七十馀里,支港甚多,东北入嘉兴境,其东南流由浑水石桥注入袁花塘,《县志》作辛江塘河。
二十五里塘河 自县市河北出拱辰水门,过西南二十五里,会于运河,而达长安坝。按《县志》:旧名湖塘,以通湖水也,水源自西湖来,达于运河,自临平至长安坝,过东二十五里。宋陈恕浚河筑塘,加广一尺,民甚利之,号甘棠堤。
洛塘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乃新江塘河支流,东入硖石南湖,旁有港通小河,迤北入嘉兴界长水塘河。
袁花塘河 去县东五十里,源自吴姚塘港,长六十里许,支港不一,南通白弹港,西流入县城壕。按《县志》云:考吴姚塘港,东北注黄道湖,白弹港注入嘉兴境。《旧志》言:西流误也。许令典曰:袁花之名不知所始,己未七月,余西垞东池涸,浚之二尺许,有砖上镌唐故戚氏沈夫人墓志铭,文简朴,可百字,大中六年葬于盐官县灵泉里金牛乡,去袁花市南三里之原,此时盐官尚称县,不称州,州名在唐后也,而袁花之为市自唐宣宗以来有之。
硖石镇市河 去县东北六十里,乃浴塘河支流,东入嘉兴县长水塘河南北舟航大道。放生池 在县北一里,旧在延恩院东南二百五步,宋庆元四年改凿于此。
白洋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周回五十五丈八尺,发源新丘塘。
灵龟池 在县东北六十里硖石镇灵龟寺内,宋时废,惟池尚存,按《通志》:名灵池。
夹山港 去县东六十里,北流入彭墩湖,与下吴姚石棋秋门三港皆袁花塘河支派。
吴姚塘港 去县东六十五里,袁花塘河之支派,东北入海盐县界黄道湖。
石棋港 去县东七十里,袁花塘河之支派,长十里许,北通彭墩湖,东入海盐境,源出石棋山下。
秋门泾港 去县东北五十二里,北入茶湖,袁花塘河之支派。
麻泾港 去县东北五十八里,乃新江塘河支派,北入硖石南湖,按《县志》:县东北四十八里。赭山港 去县西四十五里,上塘运河之支派,南抵海塘岸。
东陈村港 去县西北四十七里,系新江塘河之支派,南抵运塘岸。
中闸龙潭 在长安镇中闸内,上有龙王祠。雪峰泉 在县东南五里寿圣院侧,唐雪峰义存禅师结庐于此,手凿一井,大旱不竭,井中常闻风涛之声,元延祐间,海坍不存。
紫薇泉 在硖山镇紫薇山。
灵泉井 在县东六十里,黄湾真如寺傍,昔有操法师夜与神讲佛法,一日井涸,神告之曰:当有泉发于山窦。已而果然谓之灵泉。
市邑十井 相传阮店村章仁蕴所开,今仁贤坊双庙巷安国寺巷三井皆是也,其在仁贤者,以白石为栏,上有刻云:当邑章仁蕴开。此义井第十四口元丰壬戌岁记,以此观之,则《旧志》所载市邑十井又不止是数矣,馀井皆不复可考矣。
异井 一在安国寺,深十三丈,本境土薄,凡浚井未三丈而泉出,故不能深,独此井深,大旱赖以取汲。一在延恩寺,深七尺。一在尉廨舍内,味甚甘,石栏上有至和元年刻字,邑中第二水也,尉赵师羽立亭于上曰:送云。又丞廨东一井,其水在尉廨井下。
乌龙井 在县东七十里,冬夏不竭,相传皋苏将军黑马跑于此地得泉,遂名,后果有龙或时现爪。宋邑令胡坚常陈恕,元州判申维贤皆以旱祷获应。
禅师井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禅机山。
义井 一在儒学仪门。一在县西五里,邑人徐仲所凿。一在阮垫湾,张泰凿,井上有亭,邑令许题曰惠津。一在孙家桥,邑人孙氏凿。
石井 在县西北一十二里,世传马自然常入此井,有祠在塘畔,年久塌毁,弘治四年,邑人梁哲修祠甃井。
新塘 即备塘在县东,自天妃庙东抵黄山,长五十里。
六十里塘 在县东至黄湾,长六十里。
范蠡塘 去县西二十五里。
运塘 在庄婆堰北崇德县界牌起至许村西至仁和县界,三十馀里。
湖塘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步谷昌乡古塘行路。
富阳县观山 在县治东百馀步,又名鹳山。一峰高耸,横截大江,《富春志》云:孙氏尝于山顶建道观,因名。又号石头山。有亭曰:胜览。按《县志》:县东之水口荡滉无际,以此山襟抱怀,合邑赖以立地,旧属居民病于樵,苏会真觉僧贸得之,宋县令曾治凤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稠木傍生,绿篁茂郁,凌空交合,叠翠堆青,一邑形胜顿为改观,山祠严先生。淳祐间,县令李迪更创旧有石牌,上镌钓台真迹四字,今亡,下有四亭,曰逸云,曰耕春,曰澄江,曰虚泉,下又立小庵,置僧以供洒扫,东有观亭,嘉定中县令程珌建,山顶旧为儒学,后改吉祥寺,久废。洪武初,因其故址建山川坛,未几,改文昌祠,后为双明阁,改传心堂,堂为四贤祠东,南为钟楼,又东为待月桥堂,西南为管公祠,前为石岩,下有石洞,内有泉岩,前为玉虚殿,东为药师堂,观音阁,西为关壮缪祠,再西为灵官祠,山旧有大钟,声音清越,闻数十里,八景中所云吉祥晓钟,其一也,其钟本嘉靖中僧人方某自永安山妙智寺移来,后为方国安所毁,相传钟以白金杂赤铜,为冶国安利其资,故燬之。
吴鼻山 在县东五里,俗名大岭,山势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行者患之。宋乾道中,县令程楠因邑士谢安颐请凿石栏护之,人以为便,嘉定癸酉,令程珌修,丙子,令曾治凤增立石柱百有七十翼,以栏楯,宝庆乙酉,令赵汝捍易石栏为石壁,仍置庵守之,名曰惠民淳祐。戊申,令陈梦炎因旱祷雨,立麻源真君祠于山岭,按《县志》:为惠民延寿寺,今不存。万历四十年,张一鹗重修岭路,岭上建石亭,俾行者稍得憩息,久之,亭圮路欹仄,今重建新亭,命工铲平径道,如坦途而体势之奇不改。
赤松子山 在县东九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一百步,赤松子驾鹤时憩此山,形孤圆,望之如华盖,又名华盖山,一名赤亭山,《太平寰宇记》:严光钓于赤亭,一名鸡笼山。
梭山 在县东二十里,高二十丈,周回二里,中隆外躲,望之若梭,故名。都舆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仪凤村,高九十丈,广三十五里,昂首奔蹄,有駃騠腾伏之态,以其状类马,又名马山。
灵岩山 一名南山,在县西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峰峦秀丽,岩壑幽奇,林木萧森,乃在霞气之表,山下有池,名曰龙潭,有仁惠龙王庙。按《通志》:先有僧昙超居杭之灵苑,山有龙化为老人,诣昙超曰:吾龙也,昆弟五人,吾处其长,迩者乡民耕山逼我居室,群龙怒闭膏雨以害稼,吾不忍民之苦,闻师道行必能化伏诸弟师。允其请,未即往,龙感梦于官民,迎师至观山,结坛戒众,浮舟诵经,雨大沾足。群龙复请师居湖南山岩山,峻不能陟,龙化白马载师以登,至今石上,马迹尚存,岩下有池,岁旱祷之则雨,赐号灵悟大师,而龙以仁惠为额。
贝山 在惠爱村去县西三十里,西属新城界,山顶有湖,泉源不竭,及萧使君庙,新城旱则祷雨于此。
紫薇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崛起,东浸大江,中世传吴紫薇黄门侍郎孙瑶葬此,因名。
阳平山 在县南十五里,后汉孙钟种瓜其上,有异兆,钟卒子坚因葬钟于此,常有紫云蔓延数十里,人谓孙氏当兴,后果应。
天钟山 在县南十五里,太平村巨石轩举欲坠未坠,形态万状,石泉奔流,喷泻悬崖,瀑有数道,若匹练然,飞雪溅沫,响若辊雷,中有潭,清澈见底,峭石环立,上有天钟庵,称小天竺。
亭山 在县南十八里庆善村,高二百馀丈,晋处士孙文度建亭于顶,因名。山顶有石穴,清泉泻下,百丈至左肩,流注一湾,名龙门湾。峰峦回合,水分数派,悬流飞瀑,泉石奇胜,岩壑悠然。龙门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势壁立,有泉自山顶悬石崖作,瀑布飞漱喷溅,非遇暑炎冬涸殆不可近,山腹有上中下三潭,天然石泓,名曰龙潭,其中下二潭踪迹可至,上潭邈然无津可逮,间有遇者,去而复来,不可即矣。
永安山 在县南五十里小剡村,山甚高大,石
路数里,至平处有妙智寺,群山回绕,内有田六十亩,溪水环流,有桥曰圣安,因以名。溪水分两处泻下,前有方池,古木森蔚。
小隐山 在县北一里三十步,县治主山也,《一统志》云:为县治镇山,即此故不甚峻且奥,而地脉隐隆孕奇胎,秀青厓翠,发遥同黛抹云。樟岩山 在县北五里,高出众峰,岩有大樟,故名。又曰横山岩,背为舒姑坪,南为狮子岩,岩石奇峭,四顾皆虚,壁立峻绝,蔚蔚蒙蒙,云气若出其下,世传赤松子炼丹之所,石岩中有龙,西北穴中久晴起雾,乃雨候也。
白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地属开化村,山势如屏,与姥岑相连,旁有小沼,故老云尝有白蛇往来,樵者见蛇吐珠,捕而烹之,举家皆毙,珠归里人杨氏有,羽衣至其家,语及珠,求见而怀之,人忽不见,故以为名。
姥岑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白升村,一名天姥峰,右石岩覆空如大厦,上有沼,赤萍生其中,映水如濯锦,下有庙,为姥岑庙,岁旱祷之则雨。西岩山 在县北三十里,岩下洞口有沼,与江潮应。
灵峰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出众峰,绝顶平衍,有田数亩,源泉不竭,世传昔有宣氏兄弟三人耕山得泗州石佛,结庵奉之,至今尚存,岁旱祷雨即应,因号灵峰。
剡望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山如仙人坐状,从剡溪入,峰峦回合,林树蓊郁,下有泉池可溉田。
鹿山 在县西南五里,东临大江,俯瞰如萦带,西则傍灵岩,山其形如鹿,因名。世传尝有群龙居此,旱潦颇为民患,因灵悟大师讲经,乃息,又名降龙山。
双髻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双峰并耸,其状如髻。
胡洑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三百丈,广一百三十五里,上有石楼石城石佛,侯景之乱,里人李南峰率乡邻避此,保固全活万计父老,传石佛尝见梦于章圣皇帝,朝廷因遣使致水旱之祷。
锦明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善政村,高二百馀丈,周回二里,临锦溪石壁清峭,水光曜映,明若锦绣,因以名之。
申屠山 在县西南五十馀里,高三百丈,世传申屠氏结庐居此,因名。《野史》云:禅月大师贯休以诗,见吴越王曰: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王悦之,馆于罗隐舍隐,恨识之晚,复以诗遗王,有宝剑霜寒十四州之句,王语之曰:诗则美矣,若能改作四十州,当得相见。师喟然曰:州不可添,诗亦不可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遂杖锡去,居此山。
锁石山 在县西北一里许,土冈石麓横于众峰之前,其形平而长,有类乎锁,上有泉孤亭,俯望城郭,参差如绘,当秋风陨箨时,丹枫黄叶更为凄绝。
泉山 在江阴村,去县二十里,山嘴一石嵯峨如角,下有泉源,岁旱祷之,则泉溢出。世传昔有三仙至山曰:犀牛落水形。里人立祠,三仙像在焉。
草鞋岭 在惠爱村,去县三十里,通新城县。桐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开化村,通馀杭县宋都凤凰山,发脉于天目桐岭,为过峡处岭南支,龙环抱开化里人文,为一郡之盛。
青草岭 在善政村,去县五十里,通桐庐县。金沙岭 在栖鹤村,去县九十里,通浦江县。舒姑坪 在县北五里,樟岩山后,昔舒氏二女得道于此,或曰思姑坪,以妇思姑而名也,坪高五里许,危峦插天,行者艰于登陟,褰裳攀磴而上,俯视大江细如一线,春时邑人多来礼佛。富春江 按《县志》:在县南郡县,释名云即浙江之上流,邑以江名,按《水经》:渐江出三天子都,渐江者,浙江也。《续文献通考》曰:源出歙县玉山,过建德合婺溪,自桐庐入钱塘,在本县则为富春江,桑钦云浙江之源,西自严滩,东通海道,按富春江在汉,故属富春,孙吴析富春为桐庐,在严滩之东,浙江之上流。
阳陂湖 在临湖村,周回六十里,溉田万馀亩,唐《地理志》云: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筑堤,贞元七年,令尹郑早增修,至洪武二十六年,令卢仁丈量湖面,计六百三十五亩,则民地科税按。《明一统志》:唐贞观间,县令郝其开湖并造水闸。小谢湖 在县南二十里,大江之阴,溉田二千
馀亩。
庆春河 县东门内,自观山达后河,西通苋浦,东会大江,即古县濠,今湮塞。康熙元年,知县朱永盛开浚东门一带。
步溪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贝山湖,南入浙江。锦溪 在县南五十里,旧名善政溪,其水澄清滉漾,遇风清月明,波纹若锦,故名。
源溪 在县东南二十里,大江之阴,灵岩寺前,源深流衍,溉田数顷。
安吴川 在县东南一十里,洄漩入江,《旧志》云:吴之平阳也。
龟川 在县东观山前,《旧志》:孙权时,永康樵人入山得大龟,名元绪,将献之,夜泊舟于越石里桑木下,中夜闻木呼曰:劳乎元绪,奚事乃尔。龟曰:游不择时,为人拘系。木曰:将就烹也。龟曰:虽尽南山之木不能烂我。木曰:诸葛元逊,博物士也。彼至则祸必及我。王既得龟烹之,积薪万束,竟莫能烂。元逊曰:宜用老桑木煮之。樵人因言越石所闻之语,王伐桑木煮之,立烂。
王洲 在县南五十里,其地宜橘,今洋涨是也。孙洲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瓜桥村,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记》载:《吴录》云:浙江经富阳中有沙涨,吴武烈常为郡吏,趋府乡人饯之沙上,父老曰:此沙狭而长,君当为长沙太守。后果如其言,且从长沙举兵为吴世祖,后人遂名孙洲。又吴兴《地理志》云:西南八十里有洲,孙氏数百家居之。
桐洲 在县西南五十里看潮村,有石濑,世传为子陵垂钓处,《临安旧志》云:桐江水东注,过孝子许彧故庐。
苋浦 在县西一里,阔六十步,东入浙江,一名关浦,俗谓关为苋,即今恩波桥浦也。
杨横自己浦 在春明里,其水无源,随潮汐盈涸,不通舟楫。
蛇浦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普惠寺前,有溪入江,相传昔有巨蛇出此,其地遂曲为浦,蛇沿山而下,其径尚存,世称为蛇路湾浦,为龙溪。杜家浦 在望仙村,溉田三百亩,元时淤塞,明永乐九年,县令王必宁修辟之。
新浦 在县南五里,东西通江,舟楫来往。剡浦 在县西南四十里庆护村,源出龙门,其流深广,巨舟可入。
东梓浦 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宋更此名。
放生池 旧在县东丹霞观,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诏郡县各置放生池一所,二十年,令孙彻建,一时水族徜徉,吹蒲唼藻,足称濠梁之乐,国观者忘机。宋县尉韩彦端为之记。
湖洑水 在县西南九十里,《地理志》云:湖洑水中,有蜮含沙射人,每遇夏秋,人不敢涉。
私水 在县西北,源自天目山,来默贯一百六十里,发于开化村灵泉,合流苋浦。
五泄 在县东南八十里楼鹤村,上有泉水,自紫阆发源,顺流数里,溉田百亩,下汇为溪,两山夹之,壁立二百馀丈,溪流喷注,飞沫如雪,沿历五级,下注,溪壑故名。俗呼小雁荡。上三泄地属富阳,下二泄地属诸暨。王十朋会稽三赋所称五泄争奇于雁宕者此也。按泄或作泄。《水经注》:浙江又东,经诸暨县,与泄溪合,凡有三泄,泄悬三十馀丈,广十丈,中二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下泄悬百馀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馀丈,望若云垂,土人号为泄也。梅梁潭 在县东田畴间,水与潮消长,旁有山。唐咸通中,会稽建禹庙,尝伐梅树为梁,一夕风雨晦冥,梁忽不见,数日,风雨又作,梁复在焉,视之,赤萍满腹,遂谓此梁为梅潭之龙,因以铜索缆之,嘉泰中,祷雨辄应。
钵盂潭 在县南四十里庆善村,龙门山有瀑布注为潭,深窅莫测,又名龙潭,岁旱祷之即应。卓锡泉 在县西二十里、祥风村万龄山。石井 在县南大源村,元时开甃,其水暗通江阴泉潭,冬夏不竭。
义井 在驯雉村,泉甘寒,旧属居民有力者图为己便,邑人何景明捐赀赎之。
馀杭县
安乐山 在县东三里,按《县志》:高一百五十丈,周五里。《嘉靖志》曰:吴越钱氏之子筑庵养病,遂安,故名。今遗塔现存。《万历志》曰:邑人董钦加增。其下则桃源山。
桃源山 在安乐山之麓,高二十丈,旁有水源流入官河,其地旧植桃花,开如锦绣,故名。唐进
士陈季卿游青龙寺,观寰瀛图心动,遇终南山老人折竹叶为舟,季卿登舟至桃源,倏忽不知所在。
马鞍山 一名玉几山,在县南八里,高一百三十丈。
稽亭山 在马鞍山之南一里,高九十丈,周一里,山顶旧有亭,相传秦始皇至此,登亭以望会稽,因名稽亭。
乌龙山 在稽亭南三里,县南十三里。
唐苑山 在乌龙山前一里,县南十三里,高三十丈。
岑山 在唐苑之南二里,县南十五里,高三十丈,周四里,《土风记》曰:吴步兵校尉诸葛起字岑,世居其旁,因以字名山。
九隆山 在岑山之南四里,县南十八里,高九十丈,周十五里,九峰耸拔,林木郁茂,山下多危石,流泉注绕山口,又有巨石横亘路旁,状若屏障然。
长岭山 在县南二十二里,高一百五十五丈,周回九里,山有岭崎岖绵邈,旁多顽石,有流泉,春夏不竭。
由拳山 在长岭南三里,高三百八十丈,周回十五里,一名馀杭山。按由拳即嘉兴县名,吴大帝时,郭暨猷自由拳来隐居于此,故名。《郡国志》:馀杭有山,一名由拳,旁有由拳村,出藤纸,《晋书》郭文隐此,又曰郭公山。
仇山 在县北一十五里孝行乡,按《县志》:高三十五丈,周五里,自观国山而下眺越溪,原横亘水口,石骨棱嶒嶙峋如削,旧有仇王庙,唐杭州刺史白居易因猛虎为暴,为文祷于仇王之神,患遂息,亦莫知仇王是何神也,山下有洗马池,相传故仇王洗马处,有废堞土垣,摧颓周缭隐属,或以为仇王故城,或曰此宋元时父老避兵所筑也,《通志》曰:下有仇溪,溪源西出高陆山,东出独松岭,合流于山下,东流入于苕溪。《嘉靖志》曰:一名白鹿山,故老相传,宋晋阳太守严昆葬于此,有白鹿绕坟,刺史孔严以为异,表闻于朝,因以名山,有石柱题宁朔将军墓,又宋竟陵侯吴祷基在焉。《万历志》曰:越西相望有西仇山,按西仇山亦名王母山。
凤凰山 在东南五里,高一百九十丈,周回二里,按《县志》:旧名凤凰墩,山形似凤凰,故名。有东岳庙,庙前古木蓊蒙,怪石森立,突兀嵌空,涧水回环,深潭黝碧,郭公嗥亭故址在焉。邑孝廉何瑞图疏剔岩壑,遍题泉石,锡以佳名,构屿创亭其上,有诗赋铭诸篇表为岳潭称南湖第一胜迹。《万历志》曰:与县相对为案,其山有奋翮飞举之势,面西为明邹济干父子尚书墓。
护国山 在凤凰山稍东,按《县志》:县东三里有护国将军庙。
宋家山 在护国之东南八里,按《县志》:县东十三里,高五十丈,周十里,多宋姓者居其前,故名。禅山 在宋家山东南一里,高二十丈,周回五里,按《县志》:挺峙平原,无冈陇相接,故俗呼为断山。
青障山 在禅山东南一十六里,高二百五十丈,周回三十里,林峦森茂,青若屏障,故名。崖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高三十六丈,按《县志》:名白崖山,石崖莹白,故名。有泉出焉,上有龙王祠,祷雨辄应,崖山外若望月山、里盘山、外盘山、马头山、孔井山、妙山、芝山、大陆山,皆在县东北隅,冈峦迤逦,绵亘相属。
望月山 在县北五十二里双溪地。
里盘山 在县西北五十七里。
外盘山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
马头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
孔井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井,故名。妙山 在县北三十里。
大陆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九锁山 在县西南一十八里,洞霄宫前,高六百八十丈,周回十里,其势九折,萦纡相续,故名。一曰天关,二曰藏云,三曰飞鸾,四曰凌虚,五曰通真,六曰龙吟,七曰洞微,八曰云璈,九曰朝元。黄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洞霄宫后,高千馀丈,百里外皆望见之,左发于大涤,右发于天柱,其趾甚长,伏虎岩在焉。
戎山 在黄山西南三里,按《县志》:西二十四里,高一百丈,周四十里,旧传有休村李陂提庄,在山蓄一戎犬守庄,犬死瘗于此山,故名。
顾望山 在戎山西南六里,旧名顾望岘。《十风记》云:秦始皇至此,舍舟往会稽,登山顾望,因名。
《县志》:在县西南三十四里,高一百四十丈,周五里。
响山 在县西北八里,呼则传声,故名。按《县志》:县西七里,高一百八十丈。
观国山 在响山西北七里,相传宋南渡时,兀朮兵迫于此,有盛姓者率乡兵拒之,三日不得进,后官盛为保义郎,封观国山为沂泊侯,立祠祀之。按《县志》:在县北十五里孝行乡,自舟航而下,巃嵷秀拔,冈麓回环,越涧为仇山,径山大路绕其下。
舟枕山 在观国山西北十里,按《县志》:作舟航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高一百七十丈,周十里,旧注禹治水,维舟于此,故名。东坡诗看山识禹功盖指此也,巍然耸拔,秀削干霄,上有石穴,潭水深不可测,随潮消长,故知上古山临浙江,至今水脉遥通,获斯异名,近山有晋常山太守俞归墓。
芝吴山 在舟枕山西北五里,按《县志》:县北三十里,名芝山。
大涤山 一名垂霤山,在县西南一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馀丈,周回五十里,山居洞霄之左,穹窿峻绝,迥压群峦,仙芝异草,人多不识,中有许迈丹灶遗址,或言此山清净,大可洗涤尘心,故名。有七洞,中有一峰,曰白鹿山,右则天柱山,中突一峰,前则青檀山,其联峙者曰乳山。按《县志》:下有九锁山,萦纡凡九折,有抚掌翠蛟桃花飞瀑诸泉,今洞霄宫在焉。汉元封三年,建宫坛,大涤洞前。唐弘道元年,潘先生建天柱观,四维之中,壁封千步,禁樵采,为长生之林,茅君传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元盖之天穹,崇千丈,迥压群峦。《杜光庭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大涤天柱,皆在其中,诚神仙之窟宅,修炼之奥区。宋天圣四年,详定天下名山洞府,以大涤洞为第五,于是洞霄宫提举用宠辅相大臣之去位者,亦或以提举超左相地,望重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乙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南渡后,命世大贤往往狎至,大涤之名益彪炳于寰宇云。白鹿山 按《县志》:即大涤山中峰,许真君迈上升于此,天降白鹿下迎,故名。有升天坛丹灶遗迹。杜光庭《七十二福地记》曰:白鹿山在馀杭天柱山,吴天师所隐处。
天柱山 按《县志》:在洞霄宫右,高六百六十丈,与大涤山对峙,四隅陡绝,耸翠参天,丹泉自山顶下,殷殷若雷。按《旧志》:天有八柱,中国者三,一在寿阳,一在龙舒,此其一也,《武肃王记》:天柱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其胜如此。
乳山 按《县志》:洞霄宫前,案山也。钱武肃王取增培障海,黄先生道周尝习学于此,筑书院曰大涤山房。
青檀山 按《县志》:在宫前,势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甲于诸山,来贤试剑二岩,月窟镜潭皆在焉。香炉山 按《县志》:在宫前,乳山后,其峰甚锐。青嶂山 按《县志》:在宫西黄山趾,状如屏嶂,与白鹿山相对。
青苕山 按《县志》:在宫西青嶂山,东达上坞路,西达栖真洞侧。
丹山 按《县志》:在黄山外,极高广,绵亘十馀里,杨村在其下,后有响水石溪,流至此辄逢逢有声。
将军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广千馀亩,又西北五里曰齐亨山。
齐亨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一千馀丈,周回十五里,上接径山,山有天井、龙王潭,瀑布数十丈,下泻于潭,潭东有石号龙舌,人掷之潭诘旦复出,下有斜坑,本名斜坑山,后改为齐亨。径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三千馀丈,周回五十里,乃天目山之东北峰,有径通天目,故名。东西三径盘旋迂委,飞磴而上,各高十里许,层峦峭壁耸秀,环奇篁木阴森,岚霏杳幻,登者讶其非人世也。七峰罗列,内括一区,平林坦壑,左曰宴坐峰,朝阳峰。北曰天显峰,前曰堆珠峰,又名钵盂峰,右曰鹏抟峰,御爱峰。宋高宗游而爱之,凌霄峰最高,径山之主也,按《县志》:山绕翠竹杉柽,阴岑蔽日月,地势高望,浙西诸山皆罗伏在下,烟云出没,顷刻万状,绝顶瞰浙江,望溟海,观日出,景最奇胜,寺在五峰中,创自唐国一禅师,以后禅宗相承,为天下巨刹,冠万乘,天子闻风崇仰,龙章宝墨炳焕山门,宋高孝二宗翠华行幸,徘徊玩赏,其他名公钜卿,骚人才士攀登题咏不胜备录,诚宇内之灵境,东南之神区也。
高陆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十里,旧有高陆二氏居山侧,名高陆村,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高三百丈,南界临安,北界安吉,双溪之源出焉。
金鹅山 《郡国志》云:山鸣则出贵人,山傍支小陇,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直扺钱塘,与龙门相接,古称龙飞凤舞,此其地也,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
南湖山 在县南五里,《旧志》:晋隐士郭文举居大涤,采箬以贸盐酪,每入县虎负箬随之,至山麓留虎道傍躬,诣县一日市药,归晚,虎嗥。唐县令卢鹏创亭于山顶,曰嗥亭,亦曰南亭,或呼为鳌亭,则声讹也。
公山 在姥山之左,高八十丈。
姥山 在县南十里,按《县志》:高六十丈,《嘉靖志》曰:洞霄以东有公姥二山,如雌雄相并。《万历志》曰:在县南六里。
黄山 去县东北三十馀里,唐柳公权书黄山二大字刻于石,仆久,里人盛仁重立。
伏虎岩 在大涤洞西南峻壁间,若环堵之室。晋郭文举伏虎于此,故名。按《县志》:其南有路,跻岩者攀登而上,旋下行复陟崖磴,方至其所,藤萝冥蒙,窅窅昼昏,怪禽哀啼,鼯鼠栖窜,非有道之士不能处也。
来贤岩 在大涤洞秀峰前,按《县志》:在洞霄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下有盘石可坐,丛篁美荫,苍翠静娟,用资游憩。宋熙宁间,东坡为郡倅,与蔡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皆幅巾藜杖盘桓于此,坡公成七言近体一章,诸君和之,有作者七人相对閒之句,来贤之名缘此。
仙迹岩 按《县志》:去洞霄宫一里,在隔溪崖石间,相传秦始皇至海求三神山,将叠石为桥,振铎驱山役鬼移岩,兹山岌岌欲动,忽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崖,石使不得去,至今崖上有遗迹,俨然肩帔,簪冠略具,温润莹泽,苔藓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
试剑岩 在青檀山,按《县志》:自来贤崖东行可二百馀步,有两石亭,削中分划如剸割,故名。旁有岩隙,可憩数人。
涌翠石壁 在试剑岩后三十馀步,有峭壁面北,从地涌起,高可一二丈,广二三十丈,其上苍翠玲珑,突兀万状,谲诡奇杰,尽态极妍,上有石乳,饮之芳香,有岩对峙,相去仅数尺,侧足附岩,略得道步,有亭外向曰翠微。
大涤洞 在大涤山,顶平如砥。按《县志》:洞霄宫西北半里,周回凡四百里,与华阳林屋邃道暗通,相传闾丘先生入游,见龙鳞异境,花木鲜繁,自华阳而归,云洞门石鼓,广寻丈,叩之逄逢然,入洞上下皆平如划削,两旁崖石委曲夹道,中间一石倒悬若柱,名曰隔凡洞,中行路诘曲劣通,人至隔凡而止,莫能进,过柱一穴如窦,内阔丈馀,有圆井,无底,惟闻琅琅水声,乃历代朝廷遣使投龙以璧简之处也,或命童子穿窦入卒怖慄云,其中深窅不可测,常有白鼠,长二尺许,游行高崖,崖下产草,名玉芝,饵之可长生,然希有见者,洞中石润如玉,皆苍黑色。
栖真洞 在大涤山前峻岭上,《旧志》云:大涤先生杜琛语弟:子何法仁。曰:西洞尤广,汝宜居彼。遁世成真,故名。按《县志》:天生罘罳石顶,状如宝盖,龛室幽深,乳泉滴沥,崖上有龙爪蟠拿蹴缩之迹,或试以手漫之,明日视验如初,一石枰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积其上,入洞门三丈许有石仙,为偃卧状。宋大观三年,山人胡直隐居之,一日,忽闻声若鼍鼓,数百黑云叆叇,间火毬相逐奔,出洞口已而迅雷烈风,震撼山谷,移时乃止焉。
石室洞 一名藏书洞,在大涤山中峰,前有岩窦石梁亘焉,洞外泉脉垂溜,注石梁下,郭真君登山采药常濯于此,名洗药泉。洞初未显,唐天师吴筠解化于宣城,指示门人藏书剑处,寻访果得,内有石洞,故又名石室洞,洞中有三穴,如品字,上瞰天日,若四明天窗也,山腰有石洼尊,洞上有石茶灶,皆仙家遗迹,隐士陆逊之常筑室于此,号石室先生。
鸣凤洞 在大涤山洞霄宫外一里,道旁山上,石门阻隘,童稚可入,云窥其内石室两间,旁一小路不知所极,上有泉穴琅珰,为环佩声,下入方池未尝减溢,故老云钱氏时凤凰来,因名其地。亦名为灵凤乡。
鸣铃洞 在洞霄宫东山上,多孔窦,风起则鸣,
又名鸣虚洞。
龙蜕洞 在大涤洞东一里许,与鸣凤洞相对,山崖中间可百步,乔林幽隐,岩穴巉峻,玲珑嵌空,深可数丈,春夏多蛇虺潜伏,宋皇祐初,羽人于洞间获龙骨,齿角皆具,因以名之。记曰:五洞潜通。此其一也。
白茆洞 在大涤西南十里。《旧志》云:晋有人遇一道士,衣巾爽丽,自洞而出,询其氏名,曰:吾白茆先生,职此久矣。因名之。其门如井,垂绠而下一二丈至平地,可环坐二十人,复偃身下入又二丈许,有石酒瓮石棋石,上有一窍通明,仰窥日星,境界奇绝,第山高路阻,罕有至者。
归云洞 去大涤山洞霄宫五百步,栖真洞左偏半里许,西岭外层冈上,即栖真之后门也,深百馀丈,《旧记》云:神仙回车往来便道,故名。按《县志》:洞有罘罳顶,亚于前洞,常有云气往来洞外,故名。前有隙地,灌木修篁蔽映,谷口洞门仅数尺,下入丈许,石壁光莹如玛瑙,或如玉色,纹理若刻画,旋云飞霞,自然成章,直下有方池,深不盈咫,广可二尺,长三尺,池底色白如累珠镂玉,澄澈可爱,水盈涸不常,又下数十步,有白石如人者三,又下数步,左偏上陟,有石盆其上,恰承滴水,涓涓细流入盆内,可盥灌也,四周石乳旋凝若垂缨络,右偏直下十四五步,阔二丈许,周回平坦,可容三十人。
潮仙洞 《旧志》未采邑孝廉何瑞图披陟攀寻始得,在县南三十里,南接桐岭界,于富春冈脊之上,别开洞天,泉石灵秀,池水盈缩呼吸之势,实同溟渤应乎,潮汐,故名。
雷门新洞 邑孝廉何瑞图经理大涤书院,因居焉。皇清顺治丁亥重九日,霆震一声,书院之侧崖崩石摧,豁开洞天,深不可测,因名曰雷门。
云根石 去大涤洞一里许,在路旁之西,与仙迹相并,其石状如片云,从地涌出,类飞而未起,故名。《万历志》作苦竹坞。
九曲岭 在县西二十里,九曲萦纡,故名。按《县志》:在县西南十五里,高三十五丈,长五里,通洞霄宫。
独松岭 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去岭二里,有关名独松,因以为名。其关属安吉州。按《县志》:宋文信国天祥守隘于此,有集杜诗一首,其地险隘,止容一人一马,元兵取宋破此关而入。
凤凰墩 巨石森立,流水潺湲,几百馀折遇山水骤发,声如荐雷,其下涧中为岳潭,乃一邑之胜也。
望牛堆 在县南四里南湖间,四近牧童皆登堆而望,故名。
石灰堆 在县东南三里,小阜龙起,林木森茂,土石皆粗白色,故名。宝轮寺案山也。
南上湖 在县南五里,塘高一丈五尺,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周回三十二里,与下湖相接,今湮塞。
南下湖 在县南二里,塘高一丈四尺,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周回三十四里,湖东北隅有龟山书院,久圮,邑人修之,合祀有浚筑功于湖者,汉陈浑唐归珧。宋时三令于其中,名惠泽祠。北湖 在县北五里,源出诸山,环六十里,塘高一丈,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亦唐令归珧所开,溉田千顷。
查湖 在县北三十五里,源出诸山,环三十里,塘高一丈二尺,上广一丈七尺,下阔二丈二尺,即汉所封摇泰湖,溉田甚广。
苕溪 在县治前,阔六十馀步,《山海经》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高远阔深,苕溪出焉,在于潜临安两县界,东流百五十里,经本县又东流二十七里,至钱塘县界,又东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德清县界,而汇于具区,夹岸多苕花,每秋风飘散水上如飞雪然,因名。又《舆地志》云:自县之西名冷溪,盖取清冷之意,乘舟至此,轻若凌空。唐天授三年,敕钱塘于潜馀杭临安四县租税径取道于此,公私便之,其溪连雨水,盈可胜二百馀斛,舟晴久则涸,不能行。
横溪 在县南一十里,旧名双溪。
东溪 在县西南二十里,发于由拳山,盘旋曲折,流二十二里至横溪,入石棂桥而纳于馀杭塘河。其水喷高注下,堆积诘曲,不通舟楫。仇溪 在县东北二十里,阔二十馀步,有二源,一出临安高陆山,至伏山北,一出本县独松岭,至仇山下。合流于卢公桥,又合苕溪入湖州德
清县界,以二水会流仇山,故名。可胜五十斛之舟,今按杭水统归苕溪,故土人有三苕之名,此为中苕也。
双溪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其源二,一出天目诸山,合古城浮里诸水。一出高陆山,合上高前喝诸水。至双溪桥合流入径山港,达于苕溪,故名。
馀杭塘河 在县东南三里,阔三十步,深一丈许,连南渠河,自安乐桥四十五里至杭州之运河通舟楫,水盈可胜三百斛,以上之舟遇旱水涸亦可胜百斛舟,其河自郡北武林门外卖鱼桥西至县而止。
南渠河 按《县志》:县南一里,土城之南,阔十五步,深五尺,其源出于南上下湖,东连塘河。闲林河 在县东南二十六里,阔二十五步,深丈许,旧名五福渠,因岸有五福庙,故名。今闲林市居此河两旁,遂改,呼为闲林河,通钱塘,可胜百斛以上之舟。
尹公潮 在县东二里,通济桥东苕溪内,每春风吹激,波澜汹涌,水骤长数尺,父老相传,昔有尹公挟异术,叱水成潮,故至今传尹公潮。罗隐诗:安乐塔崩丞相出,尹公潮动状元生。留为他日之谶云。
径山港 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径山诸山,自双溪而来,流三十馀里出苕溪,因源出径山,故名。通舟楫,可胜二百斛舟。
凌湖潭 在县东二里,地名白塘头。
康胡潭 在县西南十里,相传昔有康胡二姓居此,家豪富,皆以大秤小斗贸易取利,剋剥乡人,一夕风雨晦暝,震陷其处,二家皆没,因以成潭,故名。今溉田甚广。
翠蛟泉 在洞霄宫洞天福地门外,以东坡亭下流泉翠蛟舞之句而名。
抚掌泉 在洞霄宫龙祠前,可三尺许,清澈如鉴,古诗云:却疑三尺底,别是一壶天。其泉五色,变易不常,每变辄有吉祥。相传钱王至此,有双鹤飞舞其上,抚掌招之,鹤下泉涌,因名。熙宁初有物如鳗绕栏楯间,两目如丹,人以杖扑之即隐,须臾阴雾四匝,大水几坏殿堂,或曰龙之怒也。
冷泉 在洞霄宫外,元同桥三池上,出石罅间,甚细,冬夏不竭,掬而饮之,毛骨清爽,炎月置热物于中,至晚即冰。
丹泉 亦名天柱泉,发源最高,历天柱山而下,始闻殷殷若雷,至大涤洞西百馀步乃出,甘冽不竭,有方池潴焉,天宇清明则有赤色,四旁苔藓皆紫晕也,一境田畴咸仰灌溉。
桃花泉 在龙蜕洞西,自石罅横注入溪,昔人每见有桃花片流出,莫知从来。
子午泉 在县东南十八里,闲林界五朝山巅,惟子午二时发泉,然子时泉发,有声若轻雷,更异也,土人按时汲泉,非时不得。
明星渎 在县东一里二百步,自新堰以西第三潭最深,而阔者是也,宋时敕使者投龙简于大涤洞,必先祭此渎,相传昔有人昼视水中,见星灿然,故名。南有女贞观,以亵衣洗之,星不复见。
洗马池 在县北十五里,仇山麓仇王庙前,相传仇王遗迹,今湮塞。
明月池 在县西北五十里径山寺,宋绍兴间,僧妙喜凿于明月堂下。
洗砚池 在径山寺,东坡常洗砚于此。
三池 在县西南十八里,洞霄宫门内路旁,唐末时,钱王凿叠石为暗溪约里许,接天柱流泉潴之于中,左二右一,若品字然。
狮子池 在县东南五里狮子山西,内有青活巨石,水色莹白,蚕月取水,澡丝最白,且质重云。放生池 在县东三里安乐山善法院前,后晋天福间所凿。
新池 唐大历中县令范愔凿。
潜公井 在县西十里丁桥东,宋咸淳间邑人顾向荣以通蜀广行者,盛夏无所饮,乃凿以济焉,刱之为浮图者名普观,又谋覆井以亭,且筑庵其旁,以容憩者,府尹潜说友出缗钱三千助之,既成,县令钱希白名之曰潜公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