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解 导语: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被冒犯,被打扰的情况。有人会去触碰你的边界,踩你的底线,跟这种人相处很多时候就是不自在,感觉不舒服。 其实,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跟人交往缺乏分寸感,找不到人际关系的边界。面对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浑然不知,乃至于人家不高兴和生气了,也会觉得是别人心眼小。 人际关系的分寸该如何拿捏?又该如何维护彼此舒服的关系? ![]()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分寸感的理解是很模糊的,几乎不知道它的“度”在哪里。 1 缺乏分寸感的表现 1 肆意偷窥他人隐私 跟他人分享手机里好看的图片、视频,别人接过手机后,明目张胆地翻看起聊天记录、手机相册,在你觉察到不对劲时,他还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直到你愤怒地从他手里抢过手机。 2 未经同意乱摸乱碰 别人来你家里做客,肆无忌惮地东摸西碰,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十分新奇有趣。甚至有的人有个奇怪的癖好,喜欢到别人家里翻东西。 3 未经允许强行借用他人物品 因为生活关系,住在一起的同事、同学、朋友等,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以后,有些人就开始心安理得地使用别人的牙膏、肥皂、洗衣服等,觉得理所当然,自己从来不买,丝毫没有所谓。 或者读书时候各位肯定遇到过的,那位自己从不带笔,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跟你借笔的同学。 我记得自己在公司上班那会,办公桌上的用品经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像不干胶、订书机、便利贴等,甚至我的键盘鼠标都曾不翼而飞过,等我要急用时必须得一个个同事那去找。 最可气的是废了半天劲找到,要么是用的所剩无几,要么别人一句轻描淡写地:“哦,我那个东西坏了,借了你的用一下忘还了!” 4 爱贪小便宜 跟你借5块钱买瓶水,20块买包烟,觉得是小钱,好像大风吹来一样,从不主动还。还有那种经常找各种理由要别人请客,自己从来不回请的人。 5 恶意开玩笑起外号戳别人痛处 很多人说话嘴臭,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哪里痛戳哪里,长得胖的不叫你姓名,直呼“那个胖子、肥仔”,眼睛小的叫“眯眯眼”,脸上有青春痘的叫“麻子”。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无底线地开各种不怀好意的玩笑。 6 喜欢到处找人帮忙,麻烦别人 之前和我共事过的女同事,因为她对电子产品不太精通,有次我半夜接到她的电话,说电脑系统崩溃了,我答应第二天帮她弄,结果她说不行,不是因为要着急办公,而是耽误她晚上追剧。 平时在公司里她也是如此,总是希望什么事都有人替她做的那种。中午吃饭希望同事帮她带,口渴了希望别人顺便帮她倒水。 后来据我所知,我是那天晚上第三个接到“求助”电话的人。这种人已经形成习惯,觉得找别人帮忙是应当的,从不觉得他人的帮助需要付出成本、精力和时间。 总喜欢用他人的东西 最普遍的是朋友来借车,有次我朋友向我借车,说有急事用。借之前我千叮万嘱,结果还车时,车身上一塌糊涂,车里到处是垃圾,油箱里还有最后一滴油。更有甚者,借出去的车发生刮擦,直接还给你,连提都不提。 ![]() 8 八卦打探他人隐私 这类人对于他人的隐私非常感兴趣。要是你出于关系的信任,和他分享自己的私密,结果他转身就会说出去。找他要个说法,他会淡淡地说:“不好意思啊,我说漏嘴了!” 9 喧哗吵闹打扰他人 合租的室友半夜回来,“啪”地一下打开电灯,吵醒了熟睡的你。接着又开始大声打电话,洗澡,玩游戏,丝毫不顾及你的感受。 10 未经同意拿手机拍别人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带起了一大批人,为了自己的流量,未经允许,就在街上肆无忌惮地对着路人拍。 11 乘坐公共设施混乱无序 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很多人等电梯或者地铁时,都是站在门口的。门一打开,不管里面有没有人出来,先一窝蜂地往里面进。 有次我坐电梯,门开后一对母女挤了进来,本来我要出去的,当我要开始外面走,不小心碰到她时,她居然反咬一口:“别挤了,你这人素质怎么这么差!没看我带着小孩吗?”被这么一说,我突然语塞,反倒是我成了没素质的人。 12 个人东西乱丢乱放 和同事舍友住一起,他习惯把东西往桌上一摆,地上一摊,接着不收拾了。住小区的邻居,在楼道里随意放杂物,堵塞通道。这个不仅是个人素质问题,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可能会害了整幢楼的居民。 13 拿来主义的泛滥 互联网时代,盗版横行,未经当事人同意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很普遍,看到好的素材,复制黏贴,不需要打招呼,不需经过他人许可。甚至有些人恬不知耻地改个名字就宣传是自己做的。 ![]() 2 他们为什么会踩到边界? 1 羞愧感的缺乏 他们身上不存在羞愧感,如果你去指责,反而会被理直气壮地怼回来。 2 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 思考问题只关注自身利益,地铁来了争先恐后要上车,自己有事就要用别人的车,从他们心里只会去考虑“我要什么”,别人是否喜欢,接不接受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永远一副占便宜的小人心态。 3 教育的影响 子不教父之过。经常可以在超市里看到年纪大的长辈,不管货架上的东西是否可以试吃,拿下来就给孩子啃,有时候还要喂一点。或者在炒货摊上吃瓜子,随意乱扔果皮。教育出了问题,言传身教,孩子跟这样的长辈生活在一起,会自然认为这些行为理所当然。 4 经历的缺失 经历缺乏,对事情不了解,就会从简单容易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件事。就像求我帮忙的女同事,她没装过系统,不知道其实需要匹配、找资源等等,不是说装就能装的。 5 本性的放纵 人天生有占有欲和获取欲,属于生物本性的一种,如果不加以克制,会很自然地释放原始本性,变成由低层次生物本性驱动的行为方式。 ![]() 3 分寸感缺乏的深层原因 1 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我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候地铁要站在黄线外,坐电梯先下后上,给他输入好的价值观,然后告诉他这么做的原因:站在门口容易挡住要下电梯的人,别人会很着急,当他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再提醒。 2 同理心 对他人的利益侵害缺乏同理心,很多人面对侵犯边界的行为都采取“宽容”心理,然后实施者小人得志,他的私利能经常得到满足,而自己却感受不到对别人造成的损失、伤害和痛苦。 3 自我情绪 一般缺乏分寸感的人情绪都会比较大,人的欲望、需求都是由情绪顶着,一旦无法满足需求,情绪马上会起来。 4 后果经历 社会上对这些人的放纵,宽容,使得他们占了便宜,没有承担太多的后果。对于这些人的行为养成,其实我们也是潜在的帮凶。 当我们面对人的本性:贪婪、欲望、占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在人性的丑陋中败下阵来,人性本身的欲望和情绪会不断释放,予取予求。 ![]() 人际关系的边界-领地意识 生物本性中的领地意识,经常要感觉到自己的范围,才有安全感和舒适感。人与人相处中,则体现在对物品、空间、信息、时间、尊严、金钱的争夺。当他人不小心触及和碰到,意味着给被侵犯方造成了损失,继而产生不适和抗拒的行为。 4 怎么提高分寸感 1 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己角度出发,一定是遭人讨厌的。搞清楚“我”和别人的界线,思考“我”和他人利益的界线。 2 遵守群体规则和制度 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讲究规则、秩序、道义的。规则和制度是人类共同形成和认可,用来保证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旦被打破,伤害的是群体里的所有人。 3 思考成本和代价 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背后的成本,事先掂量事情可能造成的结果,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 4 学会分享带来的喜悦 学会与他人分享,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古人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分享不一定能带来物质的收获,但可以带给你精神上的愉悦。收获他人对你的认可赞赏以及感激,能帮助破除自我心理。 5 做任何事前询问征求他人同意 不只是用别人的物品,包括自己接下来想做的行为,也要征求他人的建议。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里,你的一举一动对周边人都产生影响,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打扰到别人。 6 自我成长和提升 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就不自觉开始寻求他人帮助,就会养成了伸手党的习惯。自我突破的根本核心是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减少麻烦别人的概率。 7 前置互惠的分享体验 “前置互惠”理解起来很简单,在没有得到的情况下,首先主动付出给予。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根本是共享和互利。 肯定有人会担心自己付出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生怕吃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招可以避免你跟自私的人纠缠不清,让你筛选出值得交往的朋友,对你也是有益的。 8 主动帮助,积极协助他人 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别人的难处和辛酸。你的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对方的感激之情,相信我,你所能获得的收益会非常多。 9 择优而伴,择善而行 榜样的力量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行为输入方式,身边有良师益友在,你的品行也会逐渐提高。 10 求人不如求己 凡事从自身开始做,尽量不求人。你做得越多,能力提升越快,生活中90%以上的事是个人能够搞定的。遇事多想想办法,不断尝试。切忌养成依赖、索取、伸手的坏习惯。 11 多积累经验和体会 人际交往的核心是“互动”,加强互动,见多识广,你才能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增加面对不同人群时候的应对能力。 从事情上来说,要以不麻烦、打扰、影响他人为前提。价值体系上,明辨是非对错,培养正确的三观。舒适度,距离感上,要从他人角度出发,不要以自己的标准为衡量尺度。情绪上,懂得自我控制,不一味纵容自己,更应该关心照顾别人的情绪。 人际交往的边界和分寸,是一个人情商和思维成熟的体现,越懂得人情世故,越有可能获得他人的欣赏和认可。每一次对他人的拒绝是关上一扇门,每一次的帮助则是打开一扇。生物中的本性贪婪、自私、占有,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表现,所这决定了世界上稍微优秀点,主动点的人很容易能脱颖而出。 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分寸感,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