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剧电影经典《穆桂英挂帅》:“洛阳牡丹”马金凤的“当打之年”

 先睹为快战台烽 2022-05-18 发布于北京

百岁老人马金凤,是如今唯一健在的豫剧六大名旦(常陈崔马阎桑),她老人家的经历也相当传奇:出生于山东曹县,6岁初学的是河北梆子,9岁改学豫剧,先期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后扎根洛阳,被誉为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

马老曾在上海受梅兰芳指点,而京剧的《穆桂英挂帅》也正是由豫剧移植而来,也由此成就一段梨园佳话。

在唱腔上,马老幼年乞讨到开封,拜师马双枝,学的是正宗的豫东调,但也曾向燕长庚、翟彦学唱豫西调,可谓两派兼收,但仍是典型的豫东调唱腔。再说句题外话,豫东调其实与山东梆子也颇有渊源。

马金凤的戏曲作品,有三出被拍摄成为了电影作品,分别是1958年的《穆桂英挂帅》,1985年的《花枪缘》和1986年的《七奶奶》,这也正是她的代表作“一挂两花”,其中《花枪缘》又惯称为《对花枪》,《七奶奶》的另一个名字《花打朝》,想必大家也会更加熟悉。

电影《穆桂英挂帅》拍摄时期,马金凤35岁左右,用现在的话说叫“风头正劲”,当值艺术巅峰时期。但是,对于已经活跃于舞台八十余年的马金凤先生而言,她的艺术生命里是长青的,即便是后来六七十岁时再唱这出戏,依然不减当年勇,越唱越有味道。

戏中的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舞台上的马金凤,俨然比穆桂英更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战台烽有幸于2001年在保利剧院,亲身聆听了年届八十的马老演唱的《穆桂英挂帅》,那叫一个激动和过瘾。当然,因为马老年事已高,没有唱全场,而是由高徒柏青老师接替,共同完成。但能亲耳倾听,已经是今生都难忘的经历。

穆桂英这个角色,业界评价颇高,称其是“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是戏迷们必看的曲目。

虽然整部戏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家住山东”和“辕门外三声炮”,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磨坏了多少鞍和蹬,穿破了铁甲无数身。闯江山来争乾坤,味一阵不伤咱杨家人。沙场上死的都是忠良将,安享荣华是那奸佞臣。”,带着一种愤懑的力量,也正是这部作品所饱含的悲剧色彩。

再说回这部1957年拍摄,1958年公映的电影《穆桂英挂帅》,导演是徐苏灵,编剧是崔嵬。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的京剧版《杨门女将》,便是由崔嵬联合陈怀恺共同执导完成,也算是与杨家将有着诸多的不解之缘。而这版的《穆桂英挂帅》电影,估计看过的朋友不多,因为马先生的”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有许多视频版本,后来拍摄的舞台演出版也各自精彩,又因为影片是黑白片,所以在电视台播放的几率不高。

如今再对比前后版本,以及在八十年代初发行的唱片、磁带等等,我们会发现《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在唱腔和唱词方面,一直有精心的打磨和细微的调整,后期的版本更加流畅,唱词也更押韵,比如最经典的那段“出征”唱腔,电影版中是“帅字旗,飘如云,斗大穆字震乾坤,浑天侯,穆氏桂英”后来的唱词则是“帅字旗,飘如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呢浑天侯,穆氏桂英”,多了几个语气助词,确实更加顺耳动听。

再有,电影版中“想当初跟随太君回归原郡,一家人在河东安度光阴,闲无事夫妻们观山赏景,到夜晚阅兵书又读诗文,月光下习武艺消愁解闷,教儿女练刀枪费尽心,我只说从此后朝事再不问,谁料想安反贼要争乾坤”这段唱,在后来几乎全部精简,直接以“都只为那安王贼有表进,打一通连环战表要争乾坤”接续了后面的唱词,让这个本就超长的唱段,被精简了一些,也算剪裁得当。

如今再看戏曲电影《穆桂英挂帅》,能够很真切感受到,好的艺术作品,能够代代流传,自有它的生命力所在,虽然在戏曲行当讲究“守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拘泥于旧制,有创新才更有发展。最后,也祝马金凤先生,永远健康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