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的巷(2)

 龙在飞op4opwes 2022-05-18 发布于浙江
*部分文字、照片来自网络
*编辑制作:高志良
*《杭州的巷2》编入:
米市巷 华藏寺巷 潮鸣寺巷
花灯巷 文龙巷 高士坊巷
十三弯巷 直吉祥巷 九曲巷
义井巷 金钱巷 打铜巷
城头巷 金钗袋巷 灯芯巷
皇亲巷 刀茅巷 醋坊巷
丁衙巷
《杭州的巷1》发布后广泛地引起了共鸣。感谢各界朋友的关心和鼓励,感谢朋友们对作品提出的建议和指导。
杭州的巷(不算弄里弄堂)真还有很多,我也算是个老杭州人了,但要把杭州的巷都说完,真的有点吃力。
《杭州的巷2》奉献给大家,欢迎指教。(冬冬22·4·12)
米市巷
米市巷京杭大运河之畔,湖墅地区一条历史悠久的小巷,巷子虽小名声却响。
米市巷集聚了众多米行,每天接外地各式谷米一二千石供应一百万多人口的杭州百姓。
北宋宋徽宗大观4年,桐城人左世裕贩米来杭在米市巷北开了诚济米行以商济世,经常接济贫苦百姓以做善事。其过世后,建善桥被命为左家桥。当时临安城做接济北方避战流民善事的佛院接待寺,用作纪念之祠,命为左郎祠,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重修时还题写了匾额,成为米市巷一带数百年来米行经营者的荣耀。清代左郎庙称左神庙,此庙历经了清朝,民国,在文革破四旧时全部拆除,此处现已成居民楼群。
明代设立了官办粮仓,清代乾隆南巡曾在宝庆桥设新码头登岸。民国米市巷称米市巷直街。解放后,米市巷西端省政府建有米市巷招待所,八十年代改建成之江饭店。
清光绪六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因杭粮紧,选霞湾巷十亩民地建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粮库的富义仓,富义仓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杭州百姓粮食供应也有赖由此。民囯时,富义仓改名省第三积谷仓,其中短时被用作国民党军用仓库。
解放后,富义仓被杭州粮食公司接管,作为民生仓库分库。再后被改作军区家属院和杭州造船厂职工宿舍。2007年老住户搬迁改造进行修复,2013年国务院将富义仓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藏寺巷
  华藏寺巷东起大学路,西至建国中路。因宋时巷内有华藏寺故名。1966年改名四新巷,1981年复名华藏寺巷。
清末民初,杭州城东华藏寺巷内有户官宦人家,主人陈豪,字蓝洲,其子陈叔通(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陈氏父子藏有百幅梅花图,陈叔通故为斋室取名“百梅书屋”。
杭州人、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1984年春来杭州时,特意到陈叔通先生旧居处——华藏寺巷去寻访过“百梅书屋”。此时陈氏旧居已荡然无存。他甚感遗憾,写下“故园杨柳又如丝,重过东城步转迟。我有幽怀忘不得,华藏巷口立多时”的诗句。他诗中的“幽怀”,就是他内心对“百梅书屋”深深的怀念。
潮鸣寺巷
潮鸣寺巷东起醋坊巷,西至建国北路,长约230米。以潮鸣寺名巷。
潮鸣寺巷内有潮鸣寺,寺在后梁贞明元年(915)钱氏建,初名“归德院”。据传宋高宗南渡时,曾驻跸寺中,夜闻江涛声,以为金兵追至,大骇,已而问知乃钱江潮声,乃赐以“潮鸣寺”额。寺北有小桥回龙桥,桥畔有回龙庙,明洪武初京为杭州丛林之一。
潮鸣寺1935年改建为觉民小学,1979年拆建为潮鸣寺巷小学,原殿全毁。
《花灯巷》
作者:何桂祥
杭州城东庆春街菜市桥北端沿靠东河有一条约350多米长的有名小巷叫《花灯巷》,据考证,清诗人陈春晓有《花灯弘管》颂其盛况:“街分南北踏灯行,彻夜笙歌沸旧城。楼阁参差花十里,鱼龙变幻月三更。两行火树?山叠,一曲云?凤管鸣。曾是昔年歌舞地,繁华销歇梦难成。”
花灯巷的南端出口便是庆春街马路,穿过马路正南即《瓦子巷》,出花灯巷右拐不远正西就是古桥《菜市桥》。巷左边沿街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聚永昌》酒家,以做虾爆鳝片糖醋排骨较有名。家里如有贵客来,家人便会去《聚永昌》订买几只现做的菜肴招待客人,以尽礼节。味道好极了!
从花灯巷巷口紧沿菜市桥北端东河进巷往北就是整条花灯巷了。记得离巷口不远最大的住家院落应算《光裕里》了,全是石库门洋房格式,以前估计是大户人家的居所。巷里一般都是平民百姓的普通住院,其中也有少许的机纺人家。巷的右边东面从南到北共有四条小巷连通到东街路(建国北路),依次是趙圣廟巷,锦衣一弄,锦衣二弄,锦衣三弄。穿出《趙圣庙巷》,马路对面就是《坛仙巷》。记得花灯巷内离锦衣一弄不远当时是《翠沁斋》的糕点作坊工埸。一弄巷底有家煤饼厂,小时我们叫它《煤炭行》(是私人老板开的店),周围居民都在这里买煤饼和煤球。一弄巷口右拐穿过马路(建国北路)斜对面就是当时下城有名的电影院《人民剧院》。锦衣二弄口与东街路交界处就是我世代居住的老家。二弄底花灯巷紧靠东河是《蒋正和》染坊工場及其住家。记得它北隔壁还有一家锯板厂和一家酱坊。锦衣三弄口的马路对面即是杭城知名的古巷《潮鸣寺巷》。沿三弄底右拐向北往前走,不远就到了花灯巷底,此处小巷变窄,路边砌有一口围以六角形石栏的水井,方便居民使用。再穿过一条轧刹弄堂就到了《缸甏弄》底的《干马巷》,花灯巷到此为止。整条花灯巷的西面就是东河东侧,小时候我们到此玩统称“河埠头”。因为东河通运河,夏天常有农民船运西瓜到“河埠头"来卖瓜,很便宜。时过境迁,岁月流逝,花灯巷已成历史,只畄下我们旧时美好的回忆。
建国北路锦衣二弄,往里走就到花灯巷。
(何挂祥提供照片)
花灯巷
花灯巷,南起庆春路,北至缸甏弄,早在元朝时这里叫做花斗巷,而被叫做花灯巷则开始于清朝。1966年改名红灯巷,1981年复称花灯巷,2001年建东河锦园时拆除,巷名消失。
传说,原来这条巷子很早以前是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老百姓晚上经过这里的时候很容易摔跤。有一天,路口一户人家挂出了一盏花灯,给走夜路的街坊带来了方便,于是家家户户纷纷效仿,一路的花灯就被挂了出来,这一挂就照了几十年。周围的老百姓都被这种邻里之情所感动,为了表达他们的心意,这条路就被改名为花灯巷。
董科荣先生讲述文龙巷的故事。
文龙巷
文龙巷是南起凤起路的一条巷子,北至健康路,中折东至新华路,折西至西健康路,长约551米。宋时地处褚家塘东北,属古琼花街一段,故称琼花街。清名文龙巷,因地近贡院,巷内有会馆为学子所居,望考成“龙”,遂名巷。
1966年曾改名文革巷,1981年恢复文龙巷。1990年建十五家园小区后,东、西、北皆邻杭州丝绸市场。东段北侧有文龙巷小学。文龙巷小学校友李玲蔚多次荣获世界杯羽毛球赛冠军。
文龙巷昔有象山会馆,为象山学子赴省城科举居食之便。《邸钞全录》载:孔氏勉承夫志,在省城贡院东桥文龙巷内购得基地一区,计六亩余地,粮在仁和县完纳。即在该地建造会馆一所,计屋63间,馆内器皿一切俱备。又捐置象山县田22亩多,每年收租,以作岁修及看管工食之费,共计值价银5096两。浙江抚宪嵩骏片上疏表旌,清皇帝御赐“乐善好施”字样,听其自行建坊,以资鼓励。
十三湾巷
十三湾巷东南起太平巷,惠民路,与火药局弄相对。十三湾巷因原可沿此巷蜿蜒登上吴山,故曾名入山湾巷,明代改称十三湾巷。明代周缙居住于此,并在巷北口凿一水井,时称周公井。巷内原有明景泰年间所建惠安寺,兵部尚书于谦。
2004年4月,十三湾巷21号处发现一块落款为“石门山樵书”的石碑,石质为太湖石。据碑文记载,民国11年(1922)8月,四府一县(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处州府和青田县)在此开设杭城最大的同乡会。
杭州的巷道算十三弯巷最细又窄。
直吉祥巷
杭州横吉祥巷东起直吉祥巷,西折北至河坊街。
南宋时为德寿宫墙和东城墙之间的一条小巷,故名夹墙巷。元时称达达城上路,意为城边的路。清代称吉祥巷,分成南北和东西向两段,南北向一段称直吉祥巷,东西向一段称横吉祥巷。民国时称上吉祥巷。
九曲巷
九曲巷北与清泰街交叉,东面城头巷,西面佑圣观路。
巷口原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王永隆锡箔庄,双开间门面二层楼,店堂的柜台终端立着出自论语的“慎终追远”四个金底黑漆大字,每逢清明和冬至顾客很多,可见当时人们对祖先的虔诚。隔壁是银匠店,电料店和新新文具店。九曲巷还有一个皮毛的公司,门口有霓虹灯和光滑的水门汀地面有点洋派,后院很大,好像是上海人开的。巷内有二个庙,一个庙叫轩辕宫,后来此处成为轩辕小学(即以后的九曲巷小学)。还有个兴福庙,在50年代初变成居民会堂,后来成为市三医院一部分。
义井巷
义井巷南起柴木巷,北至清泰街。义井巷口的“颐香斋”,它和“采芝斋”、“九芝斋”齐名,是杭城著名的糕点三斋之一。
颐香斋创始人葛绵山,二层楼大约六开间的房子,店堂里有一面很光亮的巨大镜子。此店创办于1881年,店主葛景山学艺于苏州,在此处卖“定心糕”起家。其糕点在杭州家喻户晓。颐香斋的麻酥糖很出名,其他糕点还有桂花年糕、桔红糕、巧果、寸金糖、山楂糕、香蕉酥、蛋片、鸡蛋糕、麻花儿、牛皮糖、粽子糖等等。店堂后面是作坊。
义井巷2号是程家大院,里面有一百余间房子,后代程怀澄在美国是著名华人。
程家大院内益昌南货店及陈元昌蜜饯店。当时的蜜饯有糖佛手、青梅、蜜香元、杨桃干、甘草芒果、槳芒果、九制橄榄、白糖杨梅、盐梅干、盐津枣、话梅等等。
沈坚女士讲述金钱巷的故事。
(她原住金钱巷38号)
金钱巷
金钱巷东靠东河,西及佑圣观路,南依西湖大道,北达解放路。
打铜巷
打铜巷位于河坊街附近。这里曾经是铜艺铜作的集聚地。南宋时这里开始有铜锡五金铺,因叮叮当当的打击声而得名。至清时,因巷内多铜作响器店,故称打铜巷。清末到民国初期,杭州铜器制造业达到鼎盛,以打铜巷最为出名。
打铜巷是由石板路,木门窗,白墙,黑瓦,雕花屋檐,错落有致的二层楼房等组成,南北走向。
打铜巷25号门牌是义泰昌布号旧址,义泰昌布号旧址属于清末时期的建筑。打铜巷33号,这个建筑建于1930年间,砖木结构,二层三进双天井的民居格局。它原是诸葛氏的房产,最初的业主是诸葛韻笙,浙江兰溪人,在上海开药店。把房子出租给胡钟英妇科医生开办“钟德产科诊所”。
现在的打铜巷,再也听不到叮叮当当的声音了。
城头巷
城头巷南起梅花碑,接直吉祥巷,北至清泰中段与金鸡岭相对,长约676米,宽约4-6米。
城头巷口原为宋代杭州古城正东门即崇新门基址,城头巷因此得名,崇新门在宋以前五代吴越时为南土门,相传为古代煮海盐之处,老杭州人常说的“螺蛳门外盐担儿”就是这一块。城头巷旧有鹿苑寺,后毁。
城头巷里有一处叫四维里的老建筑群,原先是民国时期的市税务局办公楼。
1953年有户人家搞清洁卫生,清出了7百斤多废纸旧书账本,以几分钱一斤卖掉,无意中引起国家重视,原来是极重要的文物,人民日报还作了报道,后将文物全部护送北京。这户人家的祖上叫吴煦(1809-1872)在上海组建并督带洋枪队(常胜军)。
金钗袋巷
金钗袋巷长约400米,位于胡雪岩故居东侧,南起镇东楼东端,与保安桥直街相连,北止于望江门。原来称保安巷,后改名金钗袋巷,俗称水仙巷,1981年复名金钗袋巷。
宋称保安巷,清时改称为金钗袋巷。南宋时茶场、杂买务、杂货场等商业机构,也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每天门庭若市,宫廷所需的生活用品都由这里采购。当时,以宫苑女眷所需的锦缎服装、胭脂水粉、金银饰品等商品最为出名,因为是需要进宫的用品,所以做工非常精细,包装时很多都需要盛放到金钗袋中,因此金钗袋巷的称谓就流传开来。
巷内还有两口古井,其中有一口井叫“金钗袋巷义井”,外形上是外方内圆。
在金钗袋巷里,还藏着“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它是一处白墙黑瓦的古建筑。
皇亲巷
皇亲巷南起凤起路,北至百井坊巷,长约268米。明称太平巷、皇亲巷、报恩巷。明孝惠太皇太后诞生于此,立勋戚牌坊故名。1966年曾名群武巷,1981年复称皇亲巷。
皇亲巷在阔板桥南。明成化间,有昌化伯邵林,即孝惠太皇太后之父。未发达时居杭,尝为淘沙军,得钱以换米粮。生一女,年十四,卖给杭镇守太监,携至京师,遂选入宫中,册为皇贵妃。后世宗即位,尊为寿安太皇太后,并封邵林为昌化伯。因邵林旧居此,故以皇亲名之。
皇亲巷5号同仁祠址,原为祥符寺子院千佛阁,宋绍兴五年(1135)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御史周汝等改建为同仁祠,祀明巡抚江西都御史孙燧、兵部尚书前江西按察副史胡世宁、巡抚江西都御史王守仁。三公剿藩有功,遂改寺为祠称“同仁祠”1958年拆毁建浙江越剧一、二团驻地。
皇亲巷9号曾为现代文学家、画家丰子恺旧居。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人。1934—1936年住皇亲巷。1995年拓展凤起路时拆毁。2003年11月9日上午,杭州市下城区政协于丰子恺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在皇亲苑南门口竖起了“丰子恺艺术纪念碑”。
刀茅巷
刀茅巷南起庆春路东段,北至体育场路东段。长约1396米。1964年北段改称光芒路,1981年复称刀茅巷。
宋时在城门外,茅草枯木丛生,其南驻殿司寨、拱圣营。元末张氏扩城揽入。明始称麻柴巷、新开路、刀茅巷,以路面狭长、两侧茅草枯木丛生而名之。清时以今庆春街为界,北称下刀茅巷,南为上刀茅巷。
仁爱医院旧址(1984年址为刀茅巷174号)在杭州市红十字医院内(现址环城东路38号)。1927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肋变卖部分家产,捐资购地,在刀茅巷创办仁爱医院,又名圣心医院。第一任院长是中国籍仁爱会修女孙儒理(上海人)。仁爱医院旧址于2005年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4年,杭州武林铁工厂开工,开杭州现代机械工业先河,址刀茅巷近南端。办厂初期,主要承接(丝)织机的修理和配件业务。1916年仿造提花织机成功。1920年,武林铁工厂已发展成浙江最大的铁工厂。
醋坊巷
醋坊巷南起庆春路东段,北接游泳巷,回龙庙前,长约251米。1966年曾名五一巷,1981年恢复原名。
宋时,临安(今杭州)有醋库十二,其一在此巷内,遂有醋坊巷之名。明未清初,诗人吴溢居此,并筑药园而名噪一时,吴好客,以诗会友,互相酬答,收获甚丰,《药园益簪集》传至今日。清中叶形成的东园十景之一的“红亭夕照”亦在此。
丁衙巷
丁衙巷位于紫阳山麓,背起城隍牌楼巷,与十五奎巷相接,南至瑞石亭。据传明代文人丁野鹤曾在此隐居,并建有竹林堂,小巷因此得名。民间还传说此巷原名钉鞋巷,后因谐音改称丁衙巷。清咸丰以前,巷内多青楼,后绝迹。
有口四眼井,位于丁衙巷与瑞石亭交接处。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