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户读书 文/王仲翔

 zlkan 2022-05-18 发布于上海

       封控在家,闭户读书。手边有谭伯牛的《牛史一一晚清篇》,原以为是详述晩清正史,其实是野史。多位晚清重臣轶事及社会现状之光怪陆离。其时正逢淸朝大厦将倾之际,读来颇有"目睹之怪现状”之感,或曰《官场现形记》之补遗。似乎也能联想起现时社会现象种种。  

图片

       清末,官场中可以说人人皆贪,当官就是为了钱。因为可以捐官,也就是买官,于是花多大的代价去买都值,反正当了官再捞回来。书里写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乃是著名贪官。他入湘军幕府比李鸿章还早,在军中管后勤。当时征讨太平军,军中缺钱,他没好意思捞。战后任四川总督,天府之国,岂能不捞。

       有一次路过彭山县,要求县令准备灰鼠皮帐盖四顶,燕窝若干。小小一个山区县城,见也没见过如此高档物品。办不了可以,拿钱来,我自己去买。调任两广总督,时卖官之风正盛。但广东巡抚刚毅后台硬,李不敢得罪。见刚多卖文职,他便划出"自留地",专卖武职。    

       某年他过生日,弟弟李鸿章的厨师杨某送来一万两礼金,说要谋个职。他现收现卖,当即给了他钦防统领官职。杨某到任一打听,月薪才三百两,要不吃不喝三年才能赚回来本金,便去总督府诉苦。李瀚章不理,门丁将他拉到一边开导他,谁靠薪水过日子?现在想当管带的人不知有多少,你就不能动动脑子?杨某顿时开窍,回营将所有管带全部开革,然后再招聘,几天功夫就捞回了一万两本金,还多出三千两!    

图片

       想起来退休前在安徽听说过,某乡镇有个小干部,拼了命想当个副镇长,家里人劝他何必去官场里混,当个小干部清闲自在。他说不行,我已经花了十五万了,不能白花,只要搞成,这钱自然会回来的。看来,现在是用不着开导了,自学成才。    

       当官捞銭名正言顺,不当官的就通过当官的捞钱。书中有一桩案子颇有味。同治十二年,两宫太后结束垂帘听政,归政穆宗。穆宗为表孝心,要大修圆明园。但国家没什么钱,内务府年收入只有三十万。怎么修?不过内务府不愁,只要有事干,就可捞銭。

       其时来了一个广东人李昭光。他跑到内务府找承办人说,采购木材,可包给我,我拿十万两银子买来木料,你们报给府里三十万,我不要銭,只要给我安排个职务就行。承办人觉得这是无本生意,何乐不为?于是拍板同意。    

       李光昭接了生意,他根本没有十万两银子。但骗子胆大,刻了"奉旨采运圆明园木植李"的关防,变成了钦差到内陆兜了一圈,好吃好喝,却没买到木材。又到福建去,正好有一个法国人在东南亚买了一船木头来华销售,见有钦差办木材,便上门推销。李光昭以五万多两银子买下,先付十两定金,船到天津再付款。  

图片

       接下来的计划是,内务府收这船木料,报三十万两,然后再到朝廷报账九十万两(内务府的规矩是用一两报三两)。如这笔买卖做成,内务府从上到下都可捞到不少。而按推算,当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五百元。    

       但最后关头出了麻烦,船到天津,要验收,带人去验收的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到码头一看,什么木料?"一船劣植"!根本无法使用。此案总终是李光昭杀头,内务府一批官吏属上当受骗,上了临时工的当,革职降级。但不久都官复原职。那法国人辛辛苦苦将木料运到天津,只得十两定金,太亏,李鸿章被缠得没办法,只好叫天津机器局买了下来。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骗子,现在也不少。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地区要引进一个大项目,要求地方上拿出数千万来合资,却又没有,于是下文件向所有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借,每人三千,三年后还六千。听起来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不相信,但不借也得借。一年后发觉果然是骗局,三千万打水漂(好像只剩下二百万),借的钱财政还,当然没有利息。抓了几个经办人,最后无声无息。 

图片

       不过,无论什么年月,好官还是有的。胡林翼当湖北巡抚时,接见一个将赴任的县令,问他做官为了啥。他坦然而言:想赚三千两银子。胡倒也欣赏他的直白,又问:为啥要赚三千两?对曰:捐一千两给家乡祠堂,分一千两给穷亲戚,剩一千两来养家。    

       县令赴任一年多,辖区太平无事,无一桩未结之案,也无拖欠一两上缴税款。不久县令求见,还带了官印,对胡林翼说,已经赚夠三千两了,还多出来三百两。多出来的我不要,请大帅处理。然后,呈上三百两,辞官而去。而这三千三百两其实就是当时县令的年薪。这样的官,真是少见。

       这样的官,在老百姓眼里是好官,但在上级看来,恐怕就是异类,不吃一棵葱。当年安徽大学有一个教授何家庆,出身贫困农村,清苦得很,长年一件旧中山装。他下派到皖南某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也是个县官了。

      县里为他接风,一桌人陪他,他却要了碗饭,自顾自吃了,吃完掏出二十元钱放桌子上,说这是我饭钱,你们慢吃,然后就走。这样当官,谁会理你?当然,老百姓很欢迎,他天天扑到乡下,辅导农民种魔芋,不吃招待饭菜,不收土特产,结果连小车班司机都找不到,没油水,谁跟你下乡?他只好乘长途汽车。

图片

       当年这位教授被宣传了一阵,最后也不见音讯了。后来才知道他二千年就去世了,才七十岁。估计是长期营养不良和操劳过度。似他这样的榜样,也太极端,怪不得外号叫"乞丐教授"。    

      清政府最富裕的年代,是乾隆,那是四代皇帝积累的财富。乾隆四十年,国库存银有八千一百多万两。而到嘉庆接班,只剩一千九百万两。二十年,少了六千万两。谁花的?乾隆!    

       请看他八十岁那年接待一个英国使团,接待的规格是,使团进中国,每天给五千两作旅费,使团在京,每天给一千五百两做津贴。其他种种开销就不用说了,反正是国家的銭,有花不花吗?    到咸丰十一年,库存居然只有七万两,还不如乡下一个地主。

       怎么办?有大臣想出个点子,号召富绅捐款,现在叫被捐款。先开出黑名单,在职的,退休的,革职的,甚至死了的(由家属代替),一网打尽,共十八人,指定日期,到户部衙门候旨。结果逼出来二十万两。国库里二十七万两现银,要经营一个国家,真是夠惨的,所以咸丰的下场也夠凄惨,死在热河,还要等许多年才入土为安。    

图片

       败完一个家是很容易的,积累却是要有长久的坚持的。前几天读到关于当年华亭路的文章,有人想当然地觉得,那些曾经在那里摆摊旳老板现在肯定都是千万亿万的身价。其实不然,相当多的人都败光了,有吸毒败光的,有炒股败光的,有赌博败光的。国家不也是一样吗?    

       在皇帝手下当差,若要同皇帝沟通,写奏折是个渠道。清末据说有几个写奏折的高手,乃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李初入翰林院,无事可干,每天逛街淘旧书。一日碰到同乡,说太平军杀到安徽了,你不想法让朝廷派兵去救?

       李一听,茅塞顿开,便去找同乡工部侍郎吕贤基,希望吕奏请皇上发兵救安徽。吕说我太忙,你写吧,写好署我的名。李回家下了功夫,埋头苦干一整天,把奏折写好,连夜交给吕,回家一觉睡到第二天午后,去吕家打探消息。门外便听屋里哭声,进去一看,乱成一片,吕贤基拉住他说,皇上看了折子,龙颜大悦,说写得太好了,你就带人回乡去杀贼吧!

图片

       李鸿章哭笑不得,吕揪住他,说你出的点子,你也跑不了,跟我一起回安徽去。八个月后,二人在舒城被太平军围困。李见势不妙,借口老父病重,溜之大吉。吕战死。    

       这事有点搞笑,皇帝也太糊塗,看人文章写得慷慨激昂就叫人去领兵打仗?一个工部侍郎去当什么将领?李鸿章当年也是刚出道,还不是组建淮军的时候,对兵事恐怕也是一窍不通。就像现在那些专家,生就一张好嘴,讲战争的,讲养生的,讲鸡汤的。听上去赛过诸葛亮,赛过扁鹊华佗,不食人间烟火。真叫他亮亮本事就拉倒了。

       虽然卖官买官盛行,但一些读了一肚皮书的清苦文人,还是希望凭自己的才学考个举人进士谋求官职,所以进京赶考会试还是挺热闹的。这些人大都不止考了一年,所以相熟者多,大家重逢,便上酒馆聚餐。熟人多的几乎天天有酒场。

       同治中兴之后直到光绪年间,兴了一种风气,即聚餐均不会钞,众人吃了就走,至于谁买单,专选一人登记参与者名单,待发榜后,谁考中谁付钱。如果不走运,一桌没有一个中的,那就要平摊。 

图片

       当年这些考生,大部分还是穷的多,囊中羞涩,一旦高中,此生吃喝不愁,所以这个规矩还是比较人性化的。现在我们聚餐,尤其是退休的老同学老同事,基本上都是劈硬柴,有时其中一个当了老板的或者外国回来的,主动买单,也常见,不过一般大家会拒绝,还是平摊好,谁也不欠谁,而且也没有人贫困到一顿饭也吃不起。    

      《牛史》的作者谭伯牛,湖南人,年岁不大,七十年代生,专研究清史。文章蛮有味道。也许是湘人的原因,他书中对湘军还有几个湖湘大佬的叙述比较多。还写了《战天京》等书,准备疫情过后再去网上搜购。

编后长短语一一

       这是仲翔兄写于禁足抗疫期间的第三篇文章,今予刊发以再引起大家的呼应,为本公号接续提供这类题材的文稿。仲翔前两篇的内容,分别是写了封控时期自己居家的生活状态和解封期盼,分享给大家以引获共鸣,写了自己在等闲时日的钤艺追求和读书乐趣,分享给大家以互动交流。仲翔今篇的内容,是写了一本书的读后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挖掘了这本书的厚重内涵,推荐了这本书的喻史价值,拓开了这本书的讽今启迪,读来令人拍案,读后令人回味。倘若我们大家都像仲翔兄那样,在闭户期间坚持泛读书,坚持深读书,那么就能夠如愿做到禁足而不禁心,封门而不封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