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 鉴

 杏坛归客 2022-05-18 发布于山东

借  鉴

曾建开

为诗之本,在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在于作者能够细心地观察生活,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领悟生活的真谛。为诗之道,则在于作者的善于学习,借鉴前人成功的创作经验和表现技巧,通过比较、辨别、吸收、消化、融合,达到创出新境,从而自成一格。这是每一位学有所成的诗歌作者的必经之路。

南宋严沧浪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说的是诗有诗境,有诗趣,作诗需要诗作者具备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必须靠诗作者有“诗心”,亦即诗作者能发现、感受到诗意的存在,感受到诗美的存在,而不是仅仅靠多读书所能奏效的。尽管此说的确抓住了诗歌艺术的本质,但作诗填词毕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创作,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因此书还是要读的。故严羽继言“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诗有别材非关书”的说法,旨在说明诗歌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从整体上看,主要不是由诗作者个人读书的多少所决定,而是由诗人的个人志趣、性情、气质、才气、阅历、胸襟、胆识及人格的差别所决定的。

说到借鉴,这个题目包括的范围比较宽,从诗词的比兴之法,章法的起承转合,情景交融等等,这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大家都在借鉴。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诗作者们向某一位诗人的特定作品,学习其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越是大诗人,其借鉴也就越成功。他们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们即使学习到酷似的程度,也还是保持了自己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精神风貌。

历代都有诗论家认为,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是仿同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而作,而且李白的仿作明显比崔颢的《黄鹤楼》要强。传说李白游黄鹤楼时本想作一诗纪游,当他抬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时,便打消了题诗的念头,有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说。因为崔颢的黄鹤楼诗写得非常之好,李白自觉没法写得比崔颢更好。崔颢和李白的这两首诗皆是名作,大家都比较熟悉,此处就不详列二诗各句了。李白借鉴崔颢这首《黄鹤楼》诗写法不止这一次。他还有一首《鹦鹉洲》诗,前四句与《黄鹤楼》如出一辙:“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由李白的两次摹学作诗,亦可知《黄鹤楼》一诗的水准如何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当时现实社会中黑暗的一面,加以鞭挞。白居易推崇作诗“明白如话”,据说他写的诗连田夫、老妪也能听懂。同是现实主义伟大诗人,白居易与杜甫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千变万化的写法是有区别的。即便如此,白居易还是很注意学习杜甫的写作技巧。请看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白居易也有一首写饮酒的诗,与杜甫这首《曲江》非常相似,学得唯妙唯俏。白诗是《与梦得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静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相邀一醉一陶然。

杜、白二诗前四句皆写酒:杜诗写“典衣”、“尽醉”、“酒债”,拼命喝酒的原因是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再不喝可就来不及了!白诗首联中对句是出句意思的递进:“年轻时都不担忧生活有无着落,不考虑存钱养老问题,难道到了老年反而会吝惜几个酒钱吗?”紧接着说:“如不信,请看我与刘梦得舍得用十千钱买一斗酒喝呢!”这说明了白居易一生到老都爱酒。眼前之所以舍得钱沽酒喝,是因为白居易与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同岁,且离七十岁只相差三年了,得赶紧喝。

白诗颈联写自况,尾联写待菊花黄时再相邀对饮;杜诗颈联写所见外景,尾联写留连风光。他们都是为及时行乐,只是一个重在眼前相赏,一个相约等待稍后重聚痛饮。杜、白都觉得人生短暂,计算人的终极寿年都以“七十”为标准(古代一般能活到七十岁的人不多)。杜甫和白居易的这两首诗,从立意到写法,都极为相似,但若不仔细对比分析、体味,仅从诗的外貌上看,是难以轻易觉察出它们的这种相似之处来。

李清照有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词实际上是借鉴了唐韩偓的《懒起》一诗的诗意与写作技巧。韩诗是: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韩偓的《懒起》应该说是一首好诗。临明时候,诗人卧在床上,感到有一股寒意袭来,他便记起了昨夜三更时分那场潇潇春雨。他这时忽然想到:我心爱的海棠花是不是被骤雨击落?于是他赶紧侧身将帘子卷起,去探望那株雨后的海棠。此诗将诗人惜花之情、惜花之态表现得非常细致。至于海棠花究竟是怎么样了,诗人却不着一字,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懒起》一诗,其艺术特色是“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然而,《如梦令》一词在情感表达方面,比《懒起》一诗更加细致精微。在韩诗中,“海棠花在否?”是诗人自忖;而在李词中,主人公问话的对象是她的丫环“卷帘人”。丫环不解女主人的心事,随口回答说:“海棠依旧”。词的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表现出女主人的急迫心情,也隐隐透露出她对丫环漫不经心地回答的不满情绪,微含责备的语气,如在读者耳边。李词从韩诗脱胎而来,而在描写的技巧上和创造的意境上又比韩诗略胜一筹。我们由此可见出借鉴的作用。

我认为,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写同一题材的,要有自己的意境,做到同中有异,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写相同题材的作品,应避免与被借鉴的作品用同一韵部的字押韵,否则诗句雷同现象很可能发

(原载2021年《中华诗词》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