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电影告诉你 日本的战后心态

 昵称68237579 2022-05-18 发布于上海

《萤火虫之墓》

《萤火虫之墓》代表着日本最普遍的战后心态。战胜国欢庆胜利,战败国反思残忍,这几乎是永恒的历史走向。故事的时间点放在轰炸东京之前,两个孤儿兄妹躲避战火,最后活活饿死,化做萤火虫,盘旋在繁华的现代东京市之上。

高畑勋在电影中段,发出了一声凄厉的质问:“我们做错了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难以回答的,并不是“做错”,而是,“我们”到底指代的是谁?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他们无力改变政策,无力改变战局,但轰炸机最后只会盘旋在他们的头上,而非天皇本人。如果“我们”指代的是“底层民众”,他们当然什么都没有做错。

但故事的细节并非如此。孤儿哥哥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海军粉,在片头,他拒绝相信日军的失利,并唱起了海军军歌。这也是一个庸俗的日本战后桥段。它常常暗示着“荣光不再,我们只是输了而已”。如果这同样是“底层民众”的视角,那所谓底层的绝对无知,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日本民众当然有资格一起反思战争的苦难,这绝无问题,这永远是战争双方的共情之处,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基础。我讨厌它的理由,是最后一个蒙太奇表露出了对和平生活的刻薄。那无人知晓的萤火虫,仿佛是对已经习惯了平静生活的当代人的质问,“你也配过这样的日子吗?你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吗?”故事越惨,这样的质问越刻薄。

如果我是理性的日本当代民众,我会非常平静地告诉高畑勋,我不在乎。他们都已经死了。活人的日子比死人重要得多。

图片

《秋刀鱼之味》

小津几乎就是东京的记录者。他大部分的电影,都用东京的速写作为转场衔接。他严肃地凝视着战后东京的每一丝变化,包括城市飞速的发展和观念伦理的变化。这一切的思考,几乎都基于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上辈人对新时代的格格不入。

小津最暧昧的电影,就是这部《秋刀鱼之味》,这是小津的天鹅之歌。他在临死之前终于银幕里唱出了海军军歌。小津似乎在坦率地告诉观众,你们不要去翻那些陈年流水簿子了,我的确有点怀念那场战争,我什么都承认。

但恰恰如此,这才是小津灵魂最具价值的一面。他没有把战争的不义从民众身上剥离开,亦没有把战后的日本与战前剥离开。他完全没有为战争招魂的意思,可同时又有点怀念。这样的立足点,反而是最真诚的日本心理。你如果是日本人,你也会这么想。日本的战后二十年,是被动的二十年,是只能如此的二十年。小津观察了二十年,终于在临死之前,和自己一直拒绝的新日本静谧地和解了。“嫁女儿'这个永恒的小津暗喻,就意味着“只能如此”的悲喜交集。

这几乎就是小津最隐秘的心理。他心里惦念着一个完美的理想日本,但那个日本被沉重的铁拳击碎,早已证明是不义且不可能的日本。但新日本的构建,于他而言,又是迫不得已且痛苦的再造。“两个日本”这条反省的理路,深深影响了寺山修司的《死者田园祭》与《再见箱舟》。

图片

《起风了》

宫崎骏一直比高畑勋高出一档,高出的这一档当然不在画面上,而是在思想的开阔上。


故事的主角堀越二郎,性格认真、乐于助人、厌恶战争,一生的理想就是设计出一架承载欢乐的民用客机。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人,设计出了二战中恶名昭著的零式战斗机。

和《萤火虫之墓》不同,宫崎骏的立足点显然也是“参与者”,而非“受害者”。不要小看这个立足点的变化。作为受害者的平民,当然可以把战争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但参与者就并没有那么轻易了。

电影反复重现着堀越二郎的梦,“个人梦想在大时代中的崩坏”是这部电影的最终立意。电影里的堀越把人生的一切都赌在飞机事业上,他心理上拒绝战争,但用专家的身份拒绝评价战争。最终结局是战争失败,“空中打火机”纷纷爆炸,心爱的妻子病死。他参与了一个荒诞的时代,对他的惩罚则是一整个无意义的人生。

在宫崎骏的反思里,着眼点并不在于“战争罪行由谁承担”。真正的矛盾是被“群体价值”裹挟的“个人困境”。战争究竟是什么?战争就是把所有个体都绑在群体利益的大船上。在这座大船上,即便竭尽全力,想要尽量接近一个独立灵魂的理想,最终的结果也一定荒腔走板,避无可避。

我觉得,宫崎骏的态度就是对待战争最好的态度。如果以民族主义的观点反思战争,我族即我身,我史即我命,那人类历史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没有血海深仇。

我经常在各处的评论区看见大骂《起风了》的评论,车轱辘话无非只有一句,“为什么要讲一个制造战斗机的坏蛋?脱粉了脱粉了。”你想问为什么?当然是反思战争啊。讲一个战争事,道还有除了比反思战争、保卫和平以外,更简单更正常而且更正义理由吗?

图片

《感官世界》

用个人主义对抗战争,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方法。

大岛渚在《感官世界》拍下了一段最美的镜头。街道上一群日本兵经过,他们威武雄壮,而男主角低着头,朝着反方向,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女主角共同完成了极致性高潮下的自尽。这就是大岛渚的态度。

大岛渚或许多少受到了嬉皮士的越战口号的启发,“Make Love Not War”,但他显然走得更远。在一个荒诞的时代,搞黄色虚掷人生乃至自杀明志,也绝不参与时代的荒诞。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日本艺术家都在反思战争。甚至远赴重洋的石黑一雄也一遍又一遍地谈论二战,从《远山淡影》到《长日留痕》再到《浮世画家》。他们一直谈论战后,以至于这个话题成为了一种万能的故事填充公式。谈得太多,多到稍微懂行的读者已经有些腻歪了。

但为什么中国媒体竟然会觉得日本反思得不够?因为日本的战争反思里,并没有被伤害的邻居的位置。因为日本的战争反思,永远在面向如何不让战争再次发生。因为只有战败国才会反思战争,而战胜国根本没有反思的理由。战胜国觉得就算下次再来一次,自己也会赢。

图片

《驾驶我的车》

最后一部电影是滨口龙介的得奖电影。电影把主舞台布置在广岛。这个地点设置,已经很清楚地揭示出滨口龙介的战后反思意图。


男主角是戏剧演员兼导演,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戏剧节,招募了一堆国际演员演戏。包括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而剧目却选择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演员要说自己的母语。场面基本上是中日韩三种语言混在一起,互相听不懂,然后乱念一气。

但导演执意让大家一起念台词。不要加入个人情感。反复念。他说,只要反复读下去,就会慢慢有真正的情感连结产生。这就是滨口龙介眼中的战后解决之道。即便语言不通,我们还是要互相沟通。我们沟通的时候不要加入任何自我的预设。我们冷静地沟通,反复去沟通。我们要注意去听别人讲话,即使第一遍听不懂。我们仿佛回到语言最原初的状态。然后连接就产生了。

我被滨口龙介纯朴的理想深深打动了。这亦是维持世界和平的唯一之路。我们要从历史中习得教训,但不要把历史的仇恨带到当下;我们当然天生有国别与民族,但我们不能带着预设去思考世界;我们要沟通,平静地沟通,要学会聆听,而不是每天都在自说自话,或者隔空喊话。

图片

一点多余的小结

我想说的话,都在这几部电影的简评里了。无非是,起风了,请驾驶好你的车。似乎小结也无甚必要。但有些话意在言外,不妨多想想背后的潜台词。

这几个月,我看到了很多荒诞的事,经历了很多荒诞的事。我把之前夹掉的一篇的结尾特地摘出来。这大概是我这几年说过最质朴的道理。和前文映照,或许能多一点心照。

另外,播客记得听听。

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极少数人的玩具。那些极少数人都很坏。他们拥有金钱,权势以及话语,而且他们的影响力远甚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类。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从未拥有过这个世界。我们生老病死,如同无人知晓的野草,无知、无力且无能。在这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少数信息统治思想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不参与,已经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程度的反抗。不要配合。尤其不要配合激动的人群。因为激动的人群就是少数人的控制力的证据。不去关心太远的事,关心亲人、朋友和社区。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正在投身历史,那几乎一定是一个错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