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夹裹冰霜重压之下,“青松挺且直”固然傲娇,韧性十足的竹子一齐弯腰,从路侧倒向路心,形成一弯弯的雪竹洞,也分外妖娆。这些雪竹,似在虔诚地向冬天致敬,让人禁不住惊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瑰美! 家乡的雪竹 这样的雪竹,别有洞天,趣味盎然。既像夹道迎送,又似过关考验。每有行人经过,须得弯腰俯身,小心翼翼从雪竹洞里钻过,以免雪霜沾满一身冰冷。 但而今,我已近二十年未能再见到此情此景。在异乡游子眼里,这皎洁青翠浑然一色的雪竹洞,像极了故乡对游子的拥抱和召唤! 虽冷犹暖! 好一片雪竹! 那时年幼,还在上小学。一夜大雪扑簌,天寒地冻,白茫茫一片,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挂着一排排透明冰凌,闪着寒光。 晨色微露,孩子们从暖和的被窝里挣扎爬起,三五一群,背着书包,鱼贯般从这些被霜雪冰凌压弯的雪竹洞里,逶迤穿插而过。 在万籁俱寂的冰雪大山里,孩子们小心翼翼,却又掩饰不住一种莫名的兴奋和喜悦。偶尔有顽皮的小伙伴使坏,待你经过时,故意用劲晃动雪竹,一时间,冰雪纷纷抖落,孩子们嬉笑斗闹的欢笑声便穿行在山谷幽涧之中,来回徜徉,经久不息。 家乡的雪竹 后来回想,这样的雪,这样的竹,构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奇观,自然难免兴奋。“瑞雪兆丰年”的祖训,加上落大雪后,窝冬的乡民们都会拿出家中珍藏的美食享用,这便有了期待的喜悦! 故乡是一个典型的湘北高山小村,青山叠翠,溪水环绕,有人烟处必有坡坡青竹。到了寒冻时节,便有了这般奇景。 青山翠竹藏人家 雪是雪白的雪,竹是青翠的竹,青青白白,却又浑然一色,毫无违和之感,像极了乡人们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的操守。雪虽大,冰虽寒,竹虽弯,但却并不易折断,冰雪消融之后,复又挺立迎春,也像极了乡人们在贫寒之地坚韧坚守、勤耕不息的品性。 这里,青山高耸,蜿蜒不绝,虽算贫瘠,但向来不负勤劳,岁岁年年,养活了一代代的祖辈。 又因扼湘北门户之咽喉,有幕阜山、大云山,地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曾为中日烽火前线,高山多处有残暴日军修筑的碉堡,军民中亦多有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建国后又有军事工程奇迹——“6501”工程。 青山叠翠 但无论何等贫瘠何等艰险,乡人们扎根在此,便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生命的张力,在一个小小的村庄,发挥到近乎极致。 至我幼时,这个小村,已有近200人的规模。每逢过年,炮竹声此起彼伏,锣鼓声阵阵回荡,人语喧哗隔屋相闻,很是热闹。 只是,在中国城镇化、日均消失80个自然村的时代浪潮下,因了高山的交通不便,这个小村如今也已杳无人烟,仅剩下一两户乡民长住。祖屋历经风雨洗刷,多成为断壁残垣。 曾经的祖堂屋,大石门柱还宣示着昔日辉煌 到处是断壁残垣 墙上的宣传标语依稀可见 这个村子原来有三个大祖堂屋,算大的自然村 曾经哺育数百人的山泉水井,已被浮萍苔藓占领 这个角度看,村子似乎还很有生气 这是仅住的人家种的菜,这个角度也挺有生气 曾经的晒谷坪也长满翠竹 时势使然,乡人们一代代奋力走出去,走向远方,走向天涯!但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总还念念不忘那家乡的山水,总还秉承着勤耕苦读、善良持家的品性。去了很多名胜风景区,最终才发现,还是家乡最美! 或许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或许所谓故乡,我们无论怎么怀念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远在南国异乡漂泊的我,看这雪竹照,牵动思乡情愫,不免感慨万千。 有行人走过的脚印 雪竹垂在路中央 记得幼时,那些路面,都还是极其简易的土石泥公路,近年也硬底化了!虽然村子里所住不过三五人,乡友一年再难回故里一趟,但远方的游子们,还是努力凑钱,将硬底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这也许是游子们幼时的一个梦想,终归是要实现了,浅浅乡愁,才有了寄托,才能略感安然! (注:感谢乡友提供照片) 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 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 我是景桥,谢谢你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