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曾是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如今却渐被世人遗忘!慎终追远,今又中元!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01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971年前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夜,满月当空,清辉如许,范文正公挥笔写道。

不知缘何,自带寒意的中元节(俗称“鬼节”),偏生安排于盛夏时节。或许,老祖宗关于阴阳之道的哲学,向来深不可测。

农历七月半,是鬼门关大开之期。在我的家乡,传说鬼门关于七月初一这天打开,阴间亡魂可回到阳间,待过完中元节,七月十六复又关闭。从此,阴阳两隔,一年再返。

七月初一,每户人家都会“迎祖”。我们家,一大早,奶奶就做出平时难得一见的丰盛菜肴,多摆碗筷,斟满酒盏,爷爷则念念有词,一脸虔诚、一个不漏地请逝去的祖先们回家吃饭。

七月初一至十五,则会叠制麻纸冥包,伴着鞭炮的噼噼啪啪声,烧给逝去的亲人享用。乡下俗称“烧纸钱”。

七月十五,餐桌又是罕见的丰盛,因为这一天要“送祖”。

而整个七月半的夜里,大人总会屏息静气吓唬小孩,晚上千万别到处乱跑,小心撞鬼。小孩们,一临夜就赶紧钻到了床上。

这个起源于南北朝的中元节,绵延千载,历来都是我们慎终追远、归宗溯祖、缅怀先人、祭祀亡魂的温暖寄托。上个世纪20-40年代,在民间,中元节的热闹,远超过“清明”、“七夕”、“重阳”。

而今天,人们沉迷于一年数个的“情人节”、“购物节”、“洋节”,于这个曾经最重要的传统节,已然渐渐淡忘。

02

不知道,如今还有几人会制作中元节烧给先人的“冥包”(一包包的冥币)。只知道,自从爷爷去世,我的这个家族便再无人能会。

说来惭愧,爷爷曾经是教过我的。

年幼时,每逢七月半,爷爷会掏出积攒的辛苦钱,去买回一叠一叠厚厚的黄麻纸、白纸。

“冥包”的制作,有复杂的工序。首先,爷爷会拿出家中的纸刀和铁锤,在麻纸上一个一个敲打出铜钱眼。这个决不能马虎,否则纸钱无法在阴间流通。为使铜钱眼更饱满,往往还会蘸上麻油。

麻纸变冥钱后,爷爷便指挥我,按照固定张数算好,叠成一包包的,再用裁剪好的白纸包上,就成了“冥包”。

最后,是用毛笔字端正写上祖先名讳。大抵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寄快递。

正面,字体竖写,自右至左。最右边,表达孝子贤孙敬奉“冥包”多少之意;中间,是“收款人”名讳,男性为“故显考XX大人”,女性为“故显妣XX孺人”;最左边,落款日期之类。

除了给祖宗,还得另备两种冥包,一是给土地公公的,祈求得到庇佑;另一是给孤魂野鬼的,祈求免遭殃害。

哦,对了,冥包背面白纸接口处,还得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取意为只能“收款人”开封、享用。

讲究很多,三十年过去,我而今大多已忘却。只记得,当时备用冥包得花上一两天的功夫,爷爷会手把手教我用毛笔写冥包。那满满的仪式感,无声无息之中,便将对祖先的敬畏之心铸入到我们这群孩子的血液中。

03

冥包准备妥当,接下来,就是“烧冥包”。

爷爷会选一个晴朗之日的黄昏,用竹筐装满冥包,我们则背上一捆干柴和一把扫帚,在村后的山坪挑一个当风的开闯处。

先用扫帚扫出两平方的净地,以防引发山火。接着,将干柴铺搭平整,内留一定空间,以便空气流入。冥包,得错落有致散铺在上面。这是为了保证烧透。

一切准备妥当。这时,爷爷神情肃穆,从衣兜里掏出火柴,“嗤”地一声响,点燃了柴火和鞭炮。劈啪啪啪之中,火光瞬间腾起,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也召唤来每一位沉睡的先人。青烟阵阵,思念切切,祝福声声。

而这时,整个大屋场里,此起彼伏着同样的场景。爷爷一边望着扑腾地火色,一边念叼着招魂祈福之类的话。有些烧得不敞透的地方,还会用火棍去挑起。据说,没有烧透的纸,到了阴间就是不完整的钱币,没法流通。

暮色苍茫,烟火腾空,一不小心钻进双眼。不知是因为熏眼,还是因为思念,大家纷纷忍不住擦拭眼角的泪珠。

晚风徐来,火苗更加闪烁灵动,忽而蹿起老高,有一些火星,刹那便冲向天际,飘向远方。爷爷说,这是列祖列宗在取钱呢!他似乎从火光中看到了先祖的面容。

于是,就在这敬生重死的礼度中,阴间和阳间,逝去的人和活着的人,那一边的不舍和这一边的牵挂,借着暮色火光,浑然一体。

一夜风起。次日清晨,再到烧纸钱的地方一看,只剩一点烧烬痕迹,火灰已全飘散无踪。而这,就是先祖亲人收到钱款的“回执”。

04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生命代代传承的经年里,老祖宗们用“中元节”这样的方式,寄予了敬畏大地、感恩祖先的朴素情愫。

地府易冷,故要盛夏回阳;人间安康,故要赠钱先祖;思念很长,故要年年相会;月圆之夜,故要亲人团聚。就连孤魂野鬼,这一刻,也能感知人世温暖。这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基本的信仰,是百善孝为先,是生命的感恩,是人性的自我升华和温暖传承。

就在那些暮色火光之中,你仿佛听到了血脉里的召唤,骨子里的倾诉和灵魂的涌动。那里,有你融入血脉中的无尽眷念。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墨西哥国度也有“亡灵节”,每年的这天,逝去的家人都会返回人间与亲人团聚。而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所以,生理死亡,从来都不是生命的终结;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而是遗忘。

此去经年,万水千山。谁都会死,终归沉寂。我们还记得谁,谁又曾记得我们?

05

而今,这个曾经渗透到灵魂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节令,已然边缘化了。在各种“洋节”、“狂欢节”、“购物节”的冲击下,中元节,已渐渐为世人遗忘。

更别说,那些迎祖送祖写冥包的讲究,已鲜有人知晓。超市里,印制好的“亿元冥钞”堆积成山,买着十分方便,但总觉得,再也找不到那份虔诚和淳朴了。

时过境迁,大城市里,烧纸钱燃鞭炮等旧俗也早已禁绝。只见一片车水马龙,灯火璀璨处,忙碌的人们,笙歌燕舞彻夜不息。

而不管怎样,天道好轮回,人世的悲欢离合依旧日夜上演。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有些人的转身,不是生离,而是死别。一个转身,便是一世相隔。没人能逃离,没人能例外。

这是一个最适合思念的时节。老祖宗用节令的智慧告诫我们,这世间所有的离别,终会以另一种方式重逢。

冥冥之中,所有的爱,都会指向团聚的方向。而不管,这种团聚是以何种方式。

这样的中元节,有着它独有的节魂。它以独有的祭奠,告知我们生离死别、敬畏生命、知恩惜福、慎终追远的哲学。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问:那些列祖列宗啊,那些逝去的至亲啊,你们在那边过得还好吗?衣食可曾丰足?

这样的中元节,或许,决不该被遗忘!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