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作《论持久战》演讲 有一种伟大,会随着时间流逝,愈加光辉灿烂。历史大浪淘尽滚滚砂砾,真正沉淀下来的,无疑最具价值。 12月2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发专文,题为:重读《论持久战》——特朗普时代中国的最热新读物。 这是时间对经典的最好作答。 今年,是《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了《重读〈论持久战〉》一书,以示致敬! 当然,从当前中国出版业态看,10万册,还难以称得上畅销书系列。但请不要忘记,这是一本80年前的著作,此前已有多个版本。 在外媒惊呼“中国人都在读《论持久战》”的今天,该书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了其穿越时空的伟力。 1938年5月,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面对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的“亡国论”、“速胜论”错误观点,花了7天7夜,其间甚至连续两天两夜不睡觉,集全力写就这本56000字的惊世之作——《论持久战》。 这也是一本世界军事史的不朽巨著。同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立起了全民抗战的思想灯塔。 这本书为何如此传神?今天回看,答案显而易见。 该书所作分析和对比、所提战略和路径,与其后的抗战史完全吻合。而其战略思维,更是影响深远。 在《论持久战》的最后,毛泽东预测抗日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
他在分析第一个阶段时说,“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时间一年半至两年。” 他在分析第二阶段时说,“敌只能保守占领三分之一左右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他在分析第三阶段时说,“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 回顾这段历史,此后抗战,三个阶段一一兑现,真可谓先知先觉、洞察未来。 今天,我们重读《论持久战》,依旧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远见卓识和奋斗精神所震撼。 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这本书简直神了,我刚开始读都以为是战后写的。” 而就在今年7月13日,党报《光明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论持久战》,一针见血指出:
彼时,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硝烟四起。彼时,贸易战中国“必败论”、“速胜论”两种观点,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我们深刻觉察到,历史从未离我们远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我们深刻体悟到,重读《论持久战》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持久战”的理论,80年了,依旧不过时,依旧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近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笔者亦抽空重读了《论持久战》,依旧久久为之震撼。 震撼于其实事求是。关于敌我国力、大小、强弱、进步退步的分析判断,十分精准透彻。虽暂时敌强我弱,但中国亦有优势,敌我均不能速胜或速败。 震撼于其清醒认识。“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震撼于其战略决心。
震撼于其战略耐心。“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 这本薄薄的鸿篇巨著,实质上蕴涵着无穷的中国智慧。 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心齐,泰山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一时,彼一时;积跬步以至千里,纳细流以成江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等。 立足于这些哲学,却又超越其智慧。这正是《论持久战》的伟大。 历史长河恒在,精神之树常青。 80载过去,我们再次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今天,我们重读这一薄薄的小册子,正是重温经典、重温初心,汲取更多一往无前的勇气、耐力、智慧和信心! 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还是一个家庭或个人,最终面对的,都是“持久战”,都需久久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