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了孟婆汤,人们连垃圾都忘捡了”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摊位散场后垃圾遍地,环卫工称扫到凌晨一点半


前两天,郑州某街道的“孟婆汤”摊位,借助“地摊经济”+“网红经济”双轮驱动,一夜火爆全城。据报道,市民冒雨排队,将摊位围得水泄不通,必欲饮之而后快。

不知此碗“孟婆汤”是否果真奇效,夜深人散后,垃圾满街、一地狼藉,一位网友感慨:“喝了孟婆汤,人们连垃圾都忘捡了”。何止捡垃圾,人们都忘了不能随手扔垃圾的礼仪了,看来,这“孟婆汤”不但有奇效,还特别见效快。

而环卫工人则无奈表示,“夜班要扫到凌晨一点半左右”。事实上,后疫情时代,在刺激消费的“地摊经济”“夜生活”声名鹊起后,多地遭遇“垃圾围城”的困境。如大连、福建石狮等地夜市,狂欢过后的脏乱差,简直不堪入目。

且不说人群密集带来的新冠风险,单论那满地的垃圾、横流的污水、嗡嗡的蚊虫、拥堵的交通,就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爱国卫生运动”遭遇尴尬。

但,这是“地摊经济”之错么?非也!地摊本无罪,关键还在考验人们的素质以及城市管理者的水平。


我们知道,摆地摊作为民众营生的一个活计,能够有效降低销购成本、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张桌子、一辆三轮车或一个木桶,就能实现“开店”、“就业”,体现了城市的温度。近来,摆地摊更是上升到“经济”高度,获得了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可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同时应看到,地摊热的背后,暴露出来的城市管理难题。“热”的背后,急切需要冷静和理性。

首先,我们要摒弃一个潜意识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错误认知,即“地摊经济”等于“低端经济”。其实,“地摊经济”和“门店经济”并无高下贵贱之别,地摊上的“三无产品”,门店里一样有且可能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更大,这并不是地摊的错。只要销售者遵从市场准则和秩序,地摊比门店更能节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买卖双方均获利。正如近年来指数崛起的电商,不能因为有假冒伪劣产品,就将原罪责怪到电商身上。事实上,这些年来,随着电商的规范化管理,人们已越来越接受这一消费模式。

所以说,要发展好“地摊经济”,首要任务是改变人们观念上的偏差。只有从心底认同“地摊经济”,不将之视为低端、卑微、脏乱,人们才可能以更好的姿态参与这场“经济狂欢”,而不是“一时闹剧”。销售者,要有“百年老店”般的商家态度,做精做优自己的“地摊产品”,决不能因为人群是流动的,便抱有坑一个是一个、不图回门客的心态。消费者要有进了“五星酒店”的顾客态度,总觉得有一种环境在约束激励自己。试想,“五星酒店”的地板擦得铮亮如镜,你当然不好意思随意吐痰了,乱丢纸巾更是觉得像做贼一样心虚。


再者,对管理者和民众来说,决不能将城市“地摊经济”和“精细化管理”人为对立。甚至错误判定,二者矛盾不可调和,无法共生。客观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一谬误。以前,一说推进“精细化管理”,“地摊”便成为众矢之的,往往一禁了之一棍打死;现在,一说搞活“地摊经济”,往往普随大流、放之任之,甚至不敢管、不知管。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只要形成有效共识,“地摊经济”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完全可以友好共处、相得益彰的。管理者为“地摊经济”松绑,并不意味着管理责任的消失,允许和鼓励决不意味着放纵,包容也不代表可以泥石俱下,反而更要加以引导、规范和监管,促进业态长期繁荣;摆摊者也决不能打着“地摊经济”的大旗,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搞好产品质量,不爱护城市卫生环境,甚至自觉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不顾形象,“破罐子破摔”;消费者更不能因为“地摊经济”的接地气,便将个人素质也“接地气”——垃圾随手扔,节操碎了一地。当管理者、摆摊者、消费者三方都能做好自己,齐心协力建设长期共存的友好“地摊经济”生态,“地摊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势必难以为继。

最后,我们可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知道,小区封锁、闭门不出、全民戴口罩、纸巾按电梯、勤洗手、酒精消毒,都不过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疫情也远未结束啊,北京现在就有好几个地方风险升级了!作为“地摊经济”的共同参与者,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地摊商、消费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都应该是持之以恒坚守的“底线”

不管何时何地,该戴口罩的戴,该保持社交距离的保持,该注意卫生的注意。保护好自己,就是在保护家人、保护他人,就是在守护这个国家、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句话,不管喝了什么汤,管理者的责任、摆摊者的诚信和消费者的素质,都不能忘!

(视频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