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日报接连点赞两位“搬砖少年”:山、山,我走出去了!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655字,阅读约需5分钟

这几天,人民日报公号罕见点赞两位“搬砖少年”。
一位,是西北大山深处的魏凯伦,4年前收到大学通知书时,他正在工地搬砖贴补家用,一天赚50元。兴奋之际,他一鼓作气冲上山顶,对着更远的大山扯着嗓子喊:“山、山,我走出去了!”

他考上的是国防科技大学,在军校的地位不亚于清北。八一前夕,他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军官。


另一位,是黑龙江穆棱市的赵桂宁,一样是大山的孩子。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一建筑工地上搬砖。

工地负责人得知后,给他每天涨了50元工钱。


两位“搬砖少年”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虽然我未能考上清北,但却太能体会那种迫切的心情了——大山的少年,都曾有过走出去的无限渴望

而对于大山的少年来说,勤奋读书,是最有效的终南捷径了。

于我,一样是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深处。


很小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村子里读书。每天清晨起床,步行5里山路,才到村小,一年四季,从不请假缺课。遇上狂风骤雨,力气小,雨伞都撑不住,被风雨吹赶着倒跑。寒冬遇上冷冻,踩着滑溜的冰面,扯着路边的草木借力,努力爬上山坡,时不时便会摔得鼻青脸肿。

但那会,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苦、虽然累,就是一心想要读书。

可能是因为老师讲了山外的世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能是因为长辈讲了读书的好处,“读得书多当大丘”;可能是因为在晒谷坪上遥望远方的大山久了,心中自然有了渴望。

那会年纪小,却也常常像个大人一样,喜欢不问缘由的望着远方,望着绵亘的大山,若有所思、凝神贯注。

无形之中,悸动的心生出了最原始的萌动,那是对远方的好奇和向往——山外多少山,远方有多远

我在故乡的山,游子的心——难忘晓煦之峰点击蓝色标题可提取阅读)曾回忆:

“读小学四年级的那年春天,班主任带我们集体春游,攀登老鸦山,那是晓煦之峰海拔最高的尖头。

历经数小时,孩子们终于到了山顶。时近黄昏,落日余辉,天低风劲,远方无涯”。

这位班主任,现在和我在一个乡友群里,我一直心存感激。

他可能不知道,那样一次爬山登顶,便是世间最好的课堂。因为,这给了大山儿女一个渴望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的高度。

我的初中,在大山脚下的镇上,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我们是寄宿生,每周往返家中一趟,补充那微薄的钱粮。其实,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带一袋米、一罐咸菜(霉豆腐、萝卜干、豆腐干之类),偶尔才在食堂打一份三毛钱、五毛钱的热菜,极为清苦,个个都营养不良。

每个礼拜日下午,我们从大山上快步下来,到了周六上午放假,又小跑般爬山回家。有时为节约时间,抄近路,走的是极为陡峭却笔直的山路。如今看来,几若飞檐走壁般。但那时每周往返,却从不言苦。

我的高中,依旧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位于县西南一个镇上,距离县城,还隔着十几里路。同学里面,几乎清一色都是农民的子弟大山的孩子。因为是高中,学费一学期好几百,我记得,班主任当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收学费,往往要催讨好多回,依然有不少欠账。

即便这所中学地理位置偏僻,但对于大山的孩子来说,也算是走出去了——当时的老师告诉我们,进入这所中学,只要你发奋用功,便等于“一只脚迈入了大学的门槛”。

正如现在的一位同学调侃,那会儿到了镇上,不亚于现在到了北上广;到了县城,不亚于出了一趟国。

高中更是要住校,而且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去到这所高中,因为路更远,需要坐车了——镇上的中巴车,一小时路程。

后来读了大学,依旧是从大山出发。只不过,变为每个学期回家一次了。

再后来,参加工作,还是从大山出发,却已经是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了。

就这样,从大山出发,越走越远,越走越久!

未曾变的,原点依然是那一座座大山,圆心依然是那一座座大山。

大山,给了少年健康的体魄、生命的灵气、吃苦勤劳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给了少年对远方、对世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走出大山、走向远方的内心呼喊,一直未曾停歇。

努力走出去,才对得起大山的哺育,才是真正的“青山不负我,我亦不负青山”!

直到有一天,你再回到故乡,想必也会扯着嗓子,大声呼喊:“山、山,我走出去了!”

大山,会以其一如既往、岁月不改的宽厚、庄重与包容,接纳你的声音,在山谷间来回激荡!

(图片视频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