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980字,阅读约需5分钟近日,神州大地刮起“全民光盘行动”的清风。在湖北,倡导“N-1”点菜模式;在山西,倡议小份菜、半份菜;在江苏,设立“督导员”;在重庆,要求“光盘行动”……之所以举国重视、全民参与,是因为随着物质的充裕,“舌尖上的浪费”已触目惊心。据统计,2018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1800万吨之间,足以养活5000万人。珍惜粮食,古有良训。刚进小学,就读过古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子家训》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现代人已日渐淡化这一意识了。如今,天天“鸡鸭鱼肉、酒足饭饱”,动不动就“下馆子、吃大餐”,人们已经忘记饥饿的滋味了。冯小刚电影《1942》,因为旱灾,河南成千上万的饥民,在逃荒的途中生命凋零;谢晋电影《牧马人》,一个农村姑娘因为饥饿,从四川逃荒到了敕勒川牧场。那个时代,一顿饱饭、一升米,甚至一个馒头,就能换来一个媳妇。确实,挨过饿和没挨过饿的人,对于粮食的认知,可能有天差地别。不禁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生活。作为一个80后,我并未挨过饿,但也经历过“缺肉少食”的岁月。从小伴在祖辈、父辈膝下,耳濡目染,约莫也晓得挨饿的滋味并不好受。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两辈人,都是挨过饿的人。直到今天,他们,都一直在用近乎固执的态度,践行一个农家人珍惜粮食、坚守“粮”心的操守。或许,他们并不知晓“光盘行动”这样时尚的字眼,但他们无疑是真正的“光盘行动者”。那年那月,肚子是能吃饱了,但鸡鸭鱼肉仍较罕见。平常人家,除非做事请客,否则一个月都见不到半点荤腥。记得那时,逢上家里请人做事(如请木匠篾匠)、请客(如爷爷奶奶寿辰),才会到十里开外的村小卖部称点肉,偶尔付现钱,绝大多数时候赊账。但我记得,不管家里多少人吃饭、菜有多难得的好,奶奶永远是不上桌吃饭的。她忙活了大半天,整好一桌子喷香的饭菜,得等到所有人吃饱喝足,她才将狼藉的杯盘收拾到厨房,就着残羹冷炙吃上两口。为什么不上桌?缘由是家里不宽裕,好东西得尽着客人吃。而讲究的客人,从来不会“光盘行动”。因为如果“光盘”了,厨房的女人还吃什么呢?我看资料,在山东某些地方,多年来还流行着“女人不上桌”的陋习,而宴席上男人有“吃鱼不翻身”的约定,目的是给女人留一点菜。看完,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奶奶佝偻的身影。平时,即便家里没有客人,奶奶也是最后一个吃饭。等大家吃得差不多了,才慢腾腾端碗饭,从厨房出来坐到桌前。偶尔炒一盘好菜,咸鱼干、鲜豆腐、虾子米之类,也是先紧着给干体力活的爷爷吃。后来有了孙子孙女,爷爷也不能任性吃。有时看爷爷筷子下得勤点,奶奶就敲桌子,大声喊我们夹菜,言下之意,让爷爷不要吃了,得留给我们长身体。那种“光盘行动”,是无比彻底干净的。哪怕剩下一点肉汤渣,也可以“汤泡饭”。无法下咽的骨头、鱼刺等,也都一点不落收拾好,要么喂猪、要么饲狗。这种乡村“光盘行动”,是农人们下意识的、完全发自内心的。他们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因为,挨过饿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粮食的无比珍贵。在田间地头吃过苦、流过汗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即便是小孩的我们,也要按照大人的吩咐,去“拾稻穗”“捡豆芽”“刨红薯根”,那些收割后遗漏的天地日月精华,也一定要以辛勤劳动的汗水,一一拾回。直到90年代后期,农村生活飞速改善后,奶奶才开始上桌和大家一起吃饭。而这些我记忆深处的细节,如今想来不可思议,但那会的确每天发生。爷爷奶奶去世后,父母辈又接过了“光盘行动”的家风。即便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了,每次带父母出去“撮一顿”,还没点菜,父母就念叨,少点一点,吃不完啊。等到菜肴上桌,父母又埋怨,怎么点这么多啊。大家吃完,父母看着剩饭剩菜,十分心疼,只得赶紧喊服务员打包。平素在家里,一盘菜,哪怕热三遍吃三餐,也绝对不能倒掉。有一次,我觉得不卫生,倒掉了,母亲还为此和我生气好久。这更使我明白,过过苦日子的人,更懂得珍惜生活。祖父辈、父辈都是挨过饿、受过苦的一代人,他们对于粮食的珍惜、对浪费的厌恶,远超我们这代人的理解。这几天,小区附近一家麦当劳开张了,我也去凑了一回热闹。看到不少桌上,很多鸡翅、薯条都没吃完,我也深感心痛惋惜。想起第一次吃麦当劳,是大四快毕业时,因为面试去早了,花了不到二十元点了一份套餐。边吃边心痛钱,但也想,原来世间还有这么好吃的鸡翅啊。如今,吃麦当劳已不觉奢侈,反而成了被人们摒弃的不健康快餐。这种微妙的感觉,大抵和爷爷奶奶对于能吃饱饭的惜福及对浪费粮食的厌恶,父亲母亲对于能吃好饭的惜福及对浪费粮食的厌恶,差不多!原本,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就该刻入我们的血脉基因,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