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250字,阅读约需4分钟 这个周末,今年第一次走进影院,《八佰》,没有失望。归来,上海四行仓库弹痕累累的断墙残垣,一直矗立在脑海。八佰壮士(实为400人)舍生护国的壮举,那些最勇敢的中国人,浑身捆绑手榴弹,排着队、义无反顾跳进敌军盾阵,一张张脸,一幕幕故事,始终浮现在眼前。不禁想起,1270年前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行仓库,就是阴山;八佰壮士,就是飞将;龙城犹在,壮士不返。淞沪会战,即便整个上海、70万军队已败退,但有了这八佰勇士,中华就不会亡,中国就有希望。 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衰?历经无数次外族入侵浩劫而屹立不倒?四大璀璨文明古国,独有华夏文明绵亘不息、历久弥新?或许,从《八佰》里,可以找到答案。 你可以看到,在强悍嗜血的日军面前,在淋漓的鲜血和残酷的死亡面前,原本一盘散沙的中国军队,原本“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租界人民,似突然觉醒般,变得空前的勇敢和团结。逃兵、兵油子、汉奸、黑社会、奸诈的商人,最后,都变成了最勇敢的民族战士。 这样的转变,看似不可思议,实质却是中华文明伟力的使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经久不衰,既是大地辽阔富饶、文明繁荣昌盛的发展史,更是一次次抗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血与火之歌。基于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和五千年历史的深远归宿感,这些原本可能贪生怕死、怯懦自私、冷漠甚至内斗的人,在亡国灭族的巨大危机面前,可以摒弃前嫌一致对外。这是一种流淌在骨子里的民族力量和爱国精神,在任何强力霸权面前,在任何历史风云面前,始终屹立不倒。 “玉芝吾妻爱鉴: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娘,孩儿不孝了”; 听到八佰壮士一句句朴实的遗言,你会想起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那捆满炸弹跳入敌阵、排着队向桥头冲锋的勇士,你会想起从容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在崖山宁死不降投海殉国的南宋十万军民,舍生赴义,是谓大勇。近现代的中国,饱经苦难,正是无数民族的勇士,“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寸山河一寸血”,才避免家国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狼牙山的五壮士,肚子里全是草根树皮的杨靖宇,血战至最后一刻的张自忠,“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 ![]() |
|